难度:    题型:   

 排  序  方  式       
试题篮试题分布情况

  • 难度: 使用次数:160 入库时间:2020-11-03
    来源: 吉林省长春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解析.do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最早的桥
    茅以升      

    ①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桥?②如果说,能使人过河,从此岸到彼岸的东西就是桥,那么,船也是桥了;能使人越岭,从这山到对山的东西就是桥,那么,直升飞机也是桥了。③船和飞机当然都不是桥,因为桥是固定的,而人在桥上是要走动的。④可是,拦河筑坝,坝是固定的,而人又能在坝上走,从此岸走到彼岸,难道坝也是桥吗?⑤不是的,因为桥下还要能过水,要有桥孔。⑥那么,在浅水河里,每隔一步,放下一堆大石块,排成一线,直达对岸,上面走人,下面过水,而石块位置又是固定的,这该是一座桥了。然而严格地说来,这还不是桥,因为桥面是要连续的,不连续,不成路。⑦但是,过河越谷的水管渠道,虽然具备了上述的桥的条件,而仍然不是桥,这又是何故呢?⑧因为它上面不能行车。⑨这样说来,矿山里运煤的架空栈道,从山顶到平地,上面可以行车,也是桥吗?然而又不是,因为这种栈道太陡,上面不能走人。⑩说来说去,桥总要是条路,它才能行车走人,不过它不是造在地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因而下面就能过水行船。
      
    其次,怎样叫早。是自然界历史上的早呢,还是人类历史上的早。是世界各国的早呢,还是仅仅本国的早。所谓早是要有历史记载为根据呢,还是可凭推理来臆断。是指有名的桥呢,还是无名的桥。这样一推敲,就很难落笔了。姑且定个范围,那就是: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的桥,但只指桥的类型而非某一座桥。
      
    在人类历史以前,就有三种桥。一是河边大树,被风吹倒,恰巧横跨河上,形成现代所谓的“梁桥”,梁就是跨越的横杆。二是两山间有瀑布,中为石脊所阻,水穿石隙成孔,渐渐扩大,孔上石层,磨成圆形,形成现代所谓的“拱桥”,拱就是弯曲的梁。三是一群猴子过河,一个先上树,第二个上去抱着它,第三个又去抱第二个,如此一个个上去连成一长串,被地上的猴子甩过河,让尾巴上的猴子,抱住对岸一棵树,这就成为一串“猿桥”,形式上就是现代所谓的“悬桥”。梁桥、拱桥和悬桥是桥的三种基本类型,所有千变万化的各种形式,都由此脱胎而来。
      
    因此,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的桥就离不开这三种基本形式。在最小的溪河上,就是单孔的木梁。在浅水而较大的河上,就是以堆石为墩的多孔木梁。在水深而面不太宽的河上,就是单孔的石拱,在水深流急而面又宽的大河上,就是只过人而不行车的悬桥。
    12.
    阅读第一段。在下面AB处填写相应内容。

    13.
    写出第三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一种即可),

    14.下列与原文表述不符的一项是

    A.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桥,不是某一座桥而是指桥的类型。
    B
    .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桥有梁桥、拱桥、浮桥三种基本形式。
    C
    .作者认为猴子过河形成的“猿桥”和现代所谓“悬桥”在形式上是一致的。
    D
    .我国最早的桥叫做“梁”,《诗经》中“造舟为梁”中的“梁”是指“浮桥”。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11 入库时间:2020-10-29
    来源: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从空中俯瞰,在天安门北侧,无数座瑰丽的宫殿,宛如宝石砌成的沙盘,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北京故宫。

    ②自十二世纪起,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就已经从西安、洛阳、开封以至南京逐渐移到北京。因此,在北京的古迹、文物,尤其是作为都城的象征——宫殿建筑,不仅在全国居于首位,而且和世界各国著名都城的皇宫相比,也占有突出的地位。

    ③北京故宫建筑的主要宫殿于永乐十八年(1420)基本完成。世界上不少国家,也有多座著名的帝王宫殿,若论历史久、范围大,北京故宫应是久负盛名的。

    ④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十五世纪本来是一座城堡。自1541年建成皇宫,二百多年当中经历四次改建,一度成为欧洲政治文化中心。它和北京故宫相比,建筑面积尚不到紫禁城面积的四分之一。

    ⑤鼎鼎大名的凡尔赛宫,相当于北京近郊的颐和园。但凡尔赛宫面积尚不及颐和园的十分之一。

    ⑥俄罗斯的彼得堡(今列宁格勒)冬宫,1764年建成后,它的建筑面积约1.78万平方米。相当于紫禁城的九分之一。1703年建的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号称欧洲最大的宫城,初建时相当于当时莫斯科的四分之一。但和北京紫禁城相比,面积尚不及一半。

    ⑦英国的白金汉宫,从1703年兴建,到1825年扩建,到1837年维多利亚女皇移居这里以后基本维持现状。它的建筑面积相当于紫禁城的十分之一。宫内最豪华的御座间(英王坐朝的宫殿)600平方米,而北京的太和殿则为1700平方米。

    ⑧日本东京的皇宫,在日本明治朝六年起火后重建,包括御苑部分全部面积合计21.7万平方米,尚不及故宫三分之一。

    ⑨北京故宫除去十二世纪金、元两代遗留下来的琼华岛御苑部分不计外,仅就现存的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兴建的紫禁城计算,它占地72万多平方米,合1087华亩。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经过多年坍塌,现存15万平方米。

    ⑩在世界闻名的古国中,巴比伦的宫殿早已无存,古希腊、古罗马的宫殿已只剩下废墟,埃及、印度中世纪前的宫殿也非原貌或全貌了。北京故宫虽然在明、清两代一直不断地营建、重建、改建、扩建,但它基本规模仍然是明永乐时期所确定的紫禁城,至今仍能看到许多五个世纪以前的古建筑。

    ⑪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北京故宫在世界著名皇宫中,是历史最悠久、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封建王朝的皇宫。

                                    (节选自《故宫营造》,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介绍了北京故宫宫殿的建成时间、建成规模及在国内外的地位。

    B.北京故宫宫殿建筑,在全国居于首位,在全世界也居于首位。

    C.本文按时间先后的说明顺序介绍了北京故宫宫殿建筑群。

    D.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故宫是明永乐时期营建并改建的古建筑。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最后一段划线部分的语序能否调换?请简要分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56 入库时间:2020-09-27
    来源: 山东省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押题16~18-说明文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有此一间,不求广厦

    ①“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句话常被写成楹联挂于书房。对中国文人来说,书房不仅是一个可以让人暂别柴米油盐的地方,更是与圣贤高朋为侣的精神家园。

    中国文化中,读书、藏书之风绵延不绝,因而中国文人的书房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周时出现了木牍,藏书的需求使书房的出现成为一种可能。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大兴私家讲学之风,白天的课堂,到了晚上就变成读书,这应该就是书房的雏形吧。西汉时的司马迁,在家中写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的工作室相传是中国最早的文人书房。到了唐代,科举制鼓舞了读书人的热情,书房作为夜读场所备受重视,书房文化由此兴起。

    考证中国建筑史不难发现,中国文人的书房常与风林竹泉相伴。东晋末年,谢灵运在山林茂密处建造了始宁墅,专门留有一处书房,第一个将山水、园林、文人融于一体。明代归有光的书房项脊轩,室小屋漏,但他在书房外栽种了兰桂竹木,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文人的书房为什么要讲究外部环境的清静雅致呢?明代戏曲家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说:书斋宜明朗,清净。书房前,要有平阔的庭院,以使光线明亮,适于读书;窗前围植修竹碧草,让屋中人可以养眼清心。

    书房内也颇为讲究。书房的面积不宜大,太宽敞反会损伤目力。陆游的小书房仅可容一几,但他却相当满意,窗几穷幽致,图书发古香。即使是皇家书房,也并非以大为好,乾隆皇帝养心殿内的书房三希堂,就仅有八平方米,至于书房的内置,则是宜简不宜繁,一桌一椅一方几,一灯一人一卷书而已。这方寸书房虽简洁,却承载着中国文人对学问和世界的思考,文化就在一间间书房里汩汩不绝地流淌出来。

    ⑥“书房是现代的叫法,古代文人常取”“”“”“”“山房等字命名,雅致的命名彰显主人的志向和品格。宋代卫泾,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名句之意,将书房命名为后乐堂,寄托忧国忧民之心。谭嗣同的书房名为莽苍苍,意为苍茫高远,显示了他慷慨豪迈的性格。

    书房是文人为静读、研修构筑的自我天地,联结着文人的内心世界。不读有益之书,何以遣有涯之生?对读书人而言,平生愿得书房一间,不求广厦万千。

    (选自《中华遗产》2019年第3期,有删改)

    16.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书房都有哪些特点?

    17.阅读第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大兴私家讲学之风,白天的课堂,到了晚上就变成读书,这应该就是书房的雏形吧。

    18.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宋代卫泾,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名句之意,将书房命名为“后乐堂”,寄托忧国忧民之心。谭嗣同的书房名为“莽苍苍”,意为苍茫高远,显示了他慷慨豪迈的性格。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03 入库时间:2020-09-17
    来源: 江苏省苏州市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黄金卷07含答案解析.doc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防晒,也要注意环境友好

    当我们在海边尽情玩耍时,可能意识不到涂抹的防晒霜,会对海洋生态造成影响。

    假期,不少朋友去海边度假,防晒霜成了行囊中的必备品。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防晒霜可能会给海洋生态带来伤害?

    目前市面上的防晒霜大致分为两种:物理性防晒霜和化学性防晒霜。物理性防晒霜中主要含有二氧化钛或者氧化锌,通过反射阳光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化学性防晒霜含有人工合成有机物,通过吸收和过滤紫外线来降低对皮肤的伤害。两种防晒霜各有优缺点,分别受到不同肤质人群的喜爱。

    化学性防晒霜中比较常见的防晒剂有羟苯甲酮、甲氧基肉桂酸辛酯,有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和数个热带野外地区发现,羟苯甲酮可能威胁到海洋生物,尤其是珊瑚的生存。

    研究表明,由于游客众多,在一些热门旅游地,每年有大量防晒霜最终被冲刷到珊瑚礁中。当一段时间内,某片海域内化学成分产生生物富集作用,珊瑚就会驱逐共生在它们身上的藻类,也就是产生珊瑚的白化现象。如果这一现象持续下去,珊瑚可能会死亡。

    为此,已经有旅游胜地颁布了官方禁令,禁止游客使用和商店销售含有羟苯甲酮、甲氧基肉桂酸辛酯等成分的防晒霜。

    面对强烈的紫外线,防晒工作不能不做,但想要减少防晒霜对海洋生物的伤害,我们可以选用成分更加简单的物理性防晒霜,或者更多采取帽子、披肩、遮阳伞等硬防晒措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海洋生态。

    在公众生态意识提升的大背景下,对护肤品厂商而言,研发更加环境友好的防晒产品也许是未来的商机所在。

    当然,防晒霜不是海洋生物的唯一敌人,过度捕捞、水污染等也会破坏海洋生态。保护海洋,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民日报》(2019021414版)

    11.选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12.3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13.说说为什么有“旅游胜地”要禁止游客使用和商店销售含有羟苯甲酮、甲氧基肉桂酸辛酯等成分的防晒霜。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18 入库时间:2020-08-28
    来源: 2021年中考总复习(十四))说明文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探秘乐山大佛

      古代的乐山是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地凶猛,舟楫至此往往被颠覆,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度众生而发起,召集人力、物力修凿乐山大佛。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头高14.7,头宽10,发髻1021,耳长7,鼻长5.6,眉长5.6,嘴巴和眼长3.3,颈高3,肩宽24,手指长8.3,从膝盖到脚背28,脚背宽8.5,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21,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砂浆粘接。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

      大佛的耳朵是木质的。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由此可知,内侧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

      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致为雨水侵蚀。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褶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两侧排解的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这些巧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遭毁。维修者将重建天宁阁的记事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于“文革”被毁。

    1.    本文第段有何作用?

    2.本文围绕“乐山大佛”哪些方面展开说明?

    3.文中画线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大佛的排水系统的巧妙体现在哪些方面?

    5.本文③-⑦段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要地分析一下。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03 入库时间:2020-08-28
    来源: 2021年中考总复习(十四))说明文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花中气节最高坚

      中国是诗的国度,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日月星辰,无论是治国为政,还是行旅劳作,古人总习惯用特有的韵律去抒怀感叹。在中国人眼中,天地万物皆有情致,而人最为精华的思维或灵感,只有赋予其诗意,吟咏成诗句,就像剖蚌得珠,才能永放光辉,让人读来风烟俱净、口齿生香。

      中国作为“梅”的原产地,对梅推崇备至。梅花与兰花、竹子、菊花并列为“四君子”,又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常咏的题材。

      “暗香”是梅花的别称。这源于咏梅最著名的句子,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有形有姿、有影有神,有香有色、有质有魂,浓缩的信息量极大,从视觉、嗅觉及动觉带给人梅花的美感,也流转着诗人“梅妻鹤子”澄澹高逸的情怀。

      耐寒是梅花的精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已成为励志名句,该诗出自唐代黄蘖禅师之口,其机锋峻烈,道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世间事皆须迎难而上,只有坚持信念不动摇,才有可能苦尽甘来”。在数九隆冬的严寒时节,鸟兽不出,草木凋零,但梅花却在此时凌寒独放,所以明代道源写道:“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一个“独”字,可见诗人对梅花的怜爱。南朝的何逊也称赞:“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勾勒出梅花迎霜傲雪的高标逸韵。

      洁净是梅花的特质。辛弃疾妙笔生花,“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只用这十个字便写出了梅的洁净神采,清冷之气扑面而来,既咏梅而又咏己,在“无”与“有”当中,流露出自己的取舍与风骨。张孝祥觉得梅与雪月最为相配,故吟咏道“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三者兼具才称得上光景通彻。张孝祥与辛弃疾一样,都经历几番起落,但决不肯从流俗,放弃理想。梅花不仅成景,还可以入画,王冕《墨梅》写道:“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托物言志,虽无一个“梅”字,但句句写梅,以“羲之学书”之典,表明自己注重内在修为,不去讨好他人求得夸奖,而要追求神清骨秀、萧散超逸的一生。

      报春是梅花的美德。梅花既是一年中最后绽放的花,又是新一年最早盛开的花,被誉为“报春使者”。北朝陆凯在赠友人的诗中写道:“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先用否定的语气,再说寄枝梅花,让你早点看到春天,其意更深一层,这一枝梅花是浓浓的友情。黄庭坚在词中写道:“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在被贬之地竟然看到了江南的梅花,真是意外之喜,梅花开了,春天也就要来了,唤起了作者对往事的感怀,这一枝梅花便是深深的乡情。要说最为坚强乐观的咏梅词,应是毛主席所作,“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花在“百丈冰”上怒放,终于迎来了春天,但作为引领者,却无私无求,厚德以待,与百花共享春光,更显其大度豁达的风采,一个开朗明媚的“笑”字,点活了梅花的摇曳生姿,其崇高的思想境界让人钦佩,其意韵让人回味无穷。

      中国人的情趣与志向表达,多在蕴藉而幽深的言语中,积存着坚定而热烈的气节,其中咏梅诗最为典型,在含英咀华中,诗人的生命体验被后人口口相传,这也许就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千年渊源吧。

    (选自《人民日报》)

    1.整体感知,根据说明内容,分析文章是怎样体现“花中气节最高坚”的。

    2.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缩的信息量,视觉、嗅觉动觉带人梅花的感”句中加点的词都是虚词。

    B.治国为政、高标逸韵、风烟俱净、口齿生香、含英咀华全都是主谓短语。

    C.“梅花既是一年中最后绽放的花,又是新一年最早盛开的花。”属于并列关系的复句。

    D.“这也许就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千年渊源”这句中的“中国人”充当句子的宾语。

    3.材料链接题。

    梅花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花,下面的诗、歌词、文都与梅花有关,请仔细阅读这几段材料,联系本文进行比较,然后答题。

    材料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材料2.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歌剧《江姐》主题歌《红梅赞》)

    材料3.蔷薇露,荷花雨,菊花霜冷香庭户。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 (马致远《落梅风·蔷薇露》)

    材料4.梅树干……或用勾勒皴擦,增强质感;或以墨笔直接挥写,以篆书笔法入画。老干多曲折,用笔宜苍老;新枝多挺直,用笔宜挺健。老干墨色略淡,中见浓黑、焦墨;新枝则中锋入画,墨色宜浓宜焦,笔笔见书法功力。枝干疏密聚散,穿插交错,茂密繁杂,以“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美学原则进行描绘,实现画面上的动感和节奏感。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丹青不知老将至》)

    上面四段材料都与梅花有关,但材料4与前三段材料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明显不同。请结合本文语言风格试作简略分析。

    4.“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梅花的绽放常常韵含诗情荡漾。其实诗人们喜好根据植物的自然特性来塑造其文学形象 ,你知道还有哪些植物曾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过?请仿照本文的段式结构写一段文艺性说明文字。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96 入库时间:2020-08-28
    来源: 2021年中考总复习(十四))说明文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很多人不喜欢吃胡萝卜、芹菜、菠菜、香菜,觉得这些食物难闻,难以下咽,让人恶心想吐。而这不仅仅是食物本身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当人们在讨厌胡萝卜等食物的时候,究竟是在讨厌什么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味觉”?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味觉是动物最基本、最原始也是至关重要的感觉功能。在低等动物中味觉与嗅觉是不加区分的,随着生物的进化,嗅觉味觉才得以分离,产生和发展成形态与生理上有着明显差异的味觉系统和嗅觉系统。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它由甜、咸、苦、酸组成,有的专家认为还有鲜味。不过,味觉可没有辣味。因为辣并非由味觉细胞所感受,而是由于口腔的神经末梢受到某些化学性刺激而产生的痛觉与其他味觉混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感觉。这四种味觉在舌上的分布如下:甜味分布在舌尖两侧;咸味分布在舌体两侧;苦味分布在舌根中央;酸味分布在舌根两侧。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主要分布于舌侧缘和舌尖部,多位于轮廓乳头和沟里和蕈状乳头的两侧。每一味蕾由味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味觉细胞顶端有纤毛,由味蕾表面的孔伸出,是味蕾感受的关键部位。

      味觉是个复杂的系统,而且每个人的味觉差距迥异,即使是同一个人,他的味觉也变化多多。

      为什么人们的口味千奇百怪呢?有人爱吃酸,有人闻酸就逃;有人无咸不欢,有人怕重口味。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遗传。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巴托舒克教授曾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他在很多小纸片上涂上同样的化学物质,然后让若干人各把一张纸片放进自己的嘴里感觉纸的味道。结果1/4的人说没有任何味道,一半的人说稍微有一点苦,剩下1/4的人则说苦得难以忍受。其实,忍受不了苦味的人都具有超级味觉,欧美白人中35%的女性都具有超级味觉,而欧美白人男性中只有大约10%具有超级味觉。在亚洲人当中味觉敏感型所占的比例则更高一些,麻木型的人相对较少。味觉基因分为味觉和味觉麻木两种,通常后代从父母各继承一个味觉,如果碰巧两个都是味觉麻木基因,那么整个人的味觉一定属于麻木型;如果两个基因中至少有一个是活跃的味觉基因,那就属于有味觉。

      除了遗传影响味觉以外,更直观的因素则在于我们自身。很多有毒的植物都带有苦味,所以对苦味敏感,让我们离这些危险敬而远之,这是我们进化而来的自我保护机制。而且儿童时期、甚至成人之后的挑食、厌食、对某种食物的厌恶都可以追溯至婴儿期喂养与断奶方法的不当。当多次吃某一新事物,没有出现恶心或呕吐,就会认为这种东西是可以吃的,以后就成了食物的一部分,相反则被拒绝。你千万不要觉得我是在危言耸听。婴幼儿时期对于进食的喜恶也是种学习行为,会在大脑中留下印象,形成长期记忆。已有生理研究证实非灵长类动物的味觉皮层分为初级味觉中枢和次级味觉中枢。而人类的额叶皮质参与处理味觉,愉快的或不快的味觉激活额皮质不同的区域,杏仁核也参与处理这两种味觉表达。所以说,进食行为,会在人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总而言之,虽然胡萝卜、芹菜、茄子、香菜等,是有一定的刺激气味(有些人会觉得没有气味,也有人会觉得很香),但当我们讨厌这些蔬菜的时候,要知道我们不仅仅是在讨厌食物本身,我们的进食受到口腔感觉、温度、味觉还有嗅觉等诸多因素。也许是骨子里的基因在讨厌,也许是不愉快的初次食用经验让我们依旧不敢尝试。

      不过呢,膳食平衡,摄入多种营养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极度厌恶胡萝卜(或者其他食物)的朋友们有必要调整下自己的食谱哦!

    (选自“搜狐网”,有改动)

    1.文章开头段的作用是什么?

    2.段画线部分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段中加点词语“一定”能否去掉?为什么?

    4.简述本文段的说明思路。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66 入库时间:2020-08-28
    来源: 2021年中考总复习(十四))说明文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一枕最幽宜

    李原昭

      ,卧所荐首者。枕头,这个和我们相伴一生的物件,虽然看上去并不起眼,却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最早的枕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既有木、石、瓷、玉这样的硬枕,也有布、帛、皮、革这样的软枕,可谓应有尽有。其中,陶瓷枕头是较为特殊的一类,由于它的可塑性强,制作简单,价格又较为低廉,因此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尤为流行,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瓷枕文化。

      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瓷枕是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夫妇墓里一件长3.9厘米的长方形瓷枕模型。从隋朝到唐代中期,瓷枕出现并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唐末五代到宋初,瓷枕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形状逐渐丰富,出现了束腰形枕、如意头形枕。宋金时期是瓷枕发展的全盛期,定窑、磁州窑、耀州窑、黄冶窑、汝窑、登封窑、巩县窑、吉州窑、景德镇窑等众多窑口都生产瓷枕,其中尤以磁州窑生产的最为多样。元明清时期则是瓷枕的衰落期,此时的器形更大了,但形制上较为单一,以长方形的出檐枕居多,生产规模普遍缩小。

      千余年的风雨,从出现到消失,瓷枕在古人的生活里画下一道美丽的弧线。“久夏天难暮,纱橱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瓷枕的基本功能是枕头,因其冰凉的特性成为古人消夏的佳选。而中医《脉法》里讲“圣人寒头暖足”,与现代医学所讲的,适当寒冷可以刺激头部血管和神经,有助于保持大脑清醒不谋而合,说明瓷枕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因此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除了这最基本的实用功能之外,在民间,瓷枕的文化意义更为丰富。

      古人常将格言、警句书写于瓷枕之上,体现其处世哲学。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一件白地画花墨书文字枕,在椭圆形的枕面上写着《论语》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态度清楚明了。瓷枕也常常是民间文化传播的舞台,从诗词歌赋到神话、历史和戏曲故事,应有尽有。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北宋卧女枕,女童背部为枕面,上面用行草题写了“叶落猿啼霜满天,江边渔父对愁眠”两句诗,仿写自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相比于张继,前两句仿写的文学性要淡一点。瓷枕也是展现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一件磁州窑白地黑花椭圆形枕的枕面上有“立身之本,行孝为先。于人有益,不又()神天”的句子,强调孝为立身之本。

      可以说,瓷枕就是一部浓缩的社会生活史。从瓷枕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发展的兴衰轨迹;从其纷繁复杂的工艺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匠心独运;而从其诗书画里,我们可以窥视古人生活的现实社会,感悟他们的思想情感,建立起沟通古今的桥梁。

    (选自《读者欣赏》,有删改)

    1.本文围绕“瓷枕”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段的作用。

    3.文中画线句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下列选项表达不符合原文语意的一项是 (  )

    A.瓷枕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既有木、石、瓷、玉这样的硬枕,也有布、帛、皮、革这样的软枕,可谓应有尽有。

    B.瓷枕在隋唐得到发展,在宋金达到全盛期,在元明清进入衰落期。

    C.瓷枕因其冰凉的特性,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因此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D.瓷枕的文化意义包括:体现处世哲学、传播民间文化、展现孝道文化等。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22 入库时间:2020-08-18
    来源: 江苏省淮安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解析.doc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吴燕京

    ①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模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

    ②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包舍了大量的肢体动作,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

    ③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

    ④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

    ⑤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⑥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部的姿势。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⑦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大象,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同类个体。有学者认为,人类触摸自己面部的表现正是源于这种自我意识的反应。

    ⑧人类有一套心理机制保护自我意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最简单、直接的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有研究发现,人在群体中比独处的时候会更多地触摸自己的脸、胳膊和头部,这固然是因为人们更在意社交场合下自己的仪容,但群体也是影响和降低自我意识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群体中人会下意识地触碰自己的身体。这种行为可以产生心理暗示作用,提升自我意识,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

    ⑨当我们下一次出门注意到自己或他人触摸面部的这个动作时,体会或许会更多吧。

    (选自《百科知识》2020.05A,有删改)

    15. 文章开头从人们习惯于摸自己的脸这种生活现象谈起,有何用意?

    16. 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7. 第⑦段加点字“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18. 请依据文章内容解释下列材料中的实验现象。

    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古安伍德教授让14名成年人参与到一个有关工作记忆的任务中。每一个参与者必须在5分钟内记住若干个光点在一个平面中的位置。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会随机受到高频噪声的干扰。实验结果发现,当出现噪声时,参与者触摸面部的动作比不出现噪声时显著增多。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77 入库时间:2020-08-17
    来源: 湖南省株洲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解析.doc

    提到饮食方式,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群人围坐一桌,亲密无间,筷来驻往:晚辈或主人用自己的筷子夹菜敬菜,是餐桌上公认的礼仪,欣然笑纳则是相互之间毫无嫌隙的体现。但这种合食的饮食方式并不十分古老。在合食制出现前,我们的祖先一直都采用分食的饮食方式。

    分食制起源悠远,到西周时期已基本定型规范。人们席地而坐,食物放在食案上,一人一份,分而食之,类似于现在的自助餐。上层社会使用贵重金属、美玉制作的食具或制作精美的漆器,下层社会则是陶或木制品。在分食制下,统治者通过制定食礼来规定食器的使用规则,严格等级秩序,以此达到表现尊荣与亲疏关系的目的。在周代,青铜器是统治阶层所专用的,被广泛用于祭祀、饮食活动之中。即使在统治阶层内部,以鼎为核心,不同等级所使用的饮食器在效量上也有着严格的等差原则,其组配制度是周人政治等级观念在饮食上的反映。青铜时代的青铜器是政治权利的象征,通过制定食器和食物类别的规制来表达礼义,区别尊卑贵贱,保证上下有序,贵贱不逾,让贵族获得身份认同。

    周代的分食还体现在男女不同席进食。尤其是社交场合,关中、中原地区的男女在进食时都要分开,遵循男女有别之礼。不过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南地楚国男女却可以在一起进食。

    汉代依旧承袭了周时的分餐饮食风格,成语“举案齐眉”中妻子孟光为表达对丈夫梁鸿的尊敬,在侍奉夫君进食时将食案举至与眉毛平齐,就是汉代实行分食制的例证。汉代的许多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

    汉代人宴饮时非常重视座次安排,一般情况下主人居中,客人分坐两边。室内宾主宴席,以东向最尊贵,其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再次为西向。这种礼制方面的等级限制,是辨别分层生活方式的最有效要素。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饮食这一活动成为一种礼制活动,它要求参与者严格按照礼制的规定进行。从食具的选择、食物的类别到饮食中座次的安排,无一不受礼的制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中,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是分食到合食的过渡阶段。总的来说,魏晋时期多为分餐,南北朝尤其是北朝合食较多,但仍以分食制为主流进食方式。

    饮食方式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唐朝时,合食制已基本普及,到宋朝则最终定型。不过,宋以后分食的习惯也没有完全消失,如《红楼梦》描写了大量围坐合食的场景后,在第四十回里写到,贾母等人商议给史湘云还席,贾宝玉说:“既没有外客,不必按桌席,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一两样,再一个十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可见,在出现合食制千年后的清代,某些场合(如家宴),依然有分食的习惯。

    由于朱元璋出身贫民,明朝的一些餐具则有比较鲜明的从下层影响上层的特点。如筷子就是从平民下层普及到上层的。明初到中国来的朝鲜人曾非常讶异:“你们怎么不用勺子吃饭了?”

    饮食方式的转变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新型家具的使用、餐具的改进、烹饪技术的丰富以及社会心理、家庭伦理等的变化,部会使饮食方式发生改变,并与社会变化相呼应。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有分食制的普及,后来才有合食制流行。

    B. 在周代,楚地男女则是可以在一起进食的。

    C. 汉代所有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

    D. 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经历了漫长历史进程。

    9.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分食制起源于西周,食物放在食案上,一人一份,分而食之,类似现在的自助餐。

    B. 周朝人以占有鼎的多少来区分等级的高低,汉代人则轻视鼎而非常重视座次安排。

    C. 由分食制到合食制,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民族接受了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

    D. 家具、餐具、烹饪技术及社会心理、家庭伦理的变化,都会对饮食方式产生影响。

    10. 传统合食制的优点是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改进的办法是______。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76 入库时间:2020-08-14
    来源: 湖南省常德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解析.doc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真实的声音

    ①你了解自己的声音吗?

    ②相信不少读者在用社交软件和别人进行语音聊天时,都会有意无意地按到自己发送出去的语言信息,听到被录下的声音,却发现自己的声音是如此陌生,和原先认为的大相径庭;也有些喜欢唱歌的朋友,在用唱歌软件录制自己歌声并上传后,却听到自己的音色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连忙尴尬地删除。

    ③这一系列现象的发生,不免让我们疑惑,我们自己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自己说话时觉得声音还不错,但传到别人耳朵里后,却变得“傻乎乎”的?或许很多朋友会认为,其实别人听到的才是自己真实的声音,而自己说话时听到的,是经过“自行脑补”后美化了的,并不真实。

    ④这样认为的朋友,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別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但自己听到的也并非“脑补”,它也是真实的。

    ⑤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声音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

    ⑥第一个渠道是空气传导。当外界出现嘈杂的声音时,这些声音会首先通过你耳朵的外耳道报动鼓膜,再通过鼓膜传导到听觉感受器中,最后通过感受器中的听觉神经将声波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导到大脑皮层,声音就这样被听到了。我们听自己的录音,或者别人听我们自己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导。

    ⑦第二个渠道是骨传导。当我们自己发出声音时,声音会通过中耳的听小骨传递到颅骨,再由颅骨传递到听觉感受器,经听觉神经在大脑皮层感知声音。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就是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这就是为什么就算你用双手将自己的耳朵严实地堵住,然后轻轻地说话,无论再小声都能感觉得到的原因——我们听自己的声音,不用通过空气。

    ⑧那么问题来了, 空气传导也好,骨传导也罢,究竟哪个声音,才是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呢?

    ⑨其实。你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才是你最本真的声音。声波在固态物质中传递的速度最快,因为固态物质微粒之间的间距比气态和液态物质更小,微粒振动时的能量能够紧密传递下去,所以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不会有太多损失。音调、响度、音色都最接近真实

    ⑩而声音在空气中传导时,能量损失较大,因为声波在空气中传递最慢,振动的能量有很大部分会被空气中的分子吸收。音调.响度、音色都会发生改变。

    ⑪简而言之,其实当你说话时自己听到的声音,才是失真最小,最真实的,但可惜的是全世界只有您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而他人听到的你的声音,经过空气传导都失真了。

    ⑫习惯了自己真实的声音。听到失真的当然会感到厌恶了。

    (选自《奥秘》,2019年第4期。有改动〉

    8. 第④段中说,“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那么,“另一半”指什么?

    9.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呢?”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它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   )

    A. 第②段后            B. 第③段后            C. 第④段后            D. 第⑤段后

    10. 第段中的“最接近真实”与第⑪自然段中的“最真实的”是否矛盾?为什么?

    11. 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声音”?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23 入库时间:2020-08-14
    来源: 湖北省宜昌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解析.doc

    朝醉暮吟看不够,未若海棠园中走。于云乡先生文字中徘徊,赏怡红之娇媚,嗅海棠之清芬。博学之,亦要笃行之,让我们寻一观赏胜地,怀揣知识出发!

    花开缬晕

    ◆邓云乡

    ①《红楼梦》怡红院中,有一棵海棠树,叫“女儿棠”,又配一株芭蕉,蕉、棠映照,显现了“怡红快绿”的境界。书中又写因了两盆白海棠,故兴诗社名“海棠社”。其实,前者是___________,后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海棠的种类很多,木本中有四大类,即贴梗海震、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木瓜海棠。花色有大红、粉红、粉白。秋海棠草本,也有许多种,如四季海棠、竹节海棠等。一般红色、嫩红色,变种也有黄、白二色。

    ③木本海棠中,贴梗开花最早。而最美丽娇艳的,还要属垂丝和西府二种。《花镜》中述西府海棠云:“初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缬晕明霞,落则有若宿妆淡粉。”述垂丝海棠云:“其瓣丛密而色娇楣,重英向下,有若小莲,微逊西府一筹耳。”

    ④二者都说海棠之美,一在于花色娇嫩,红中有白,白中有红,不胜娇羞:二是花开得很繁,密缀枝头,如云蒸霞蔚。儿时住在北京苏园,厅前有两株西府海震,年年春天,花开繁茂,一树嫩红,桃李莫比。秋天还要好看,一簇簇的海棠果,满满一树,把枝条都压弯了。

    ⑤海棠各地都有,但北京人特别喜欢种。龚自珍《西郊落花歌》云:“出丰宜门一里,海棠大十围者八九十本。”这或有夸大处,但海棠确可长成大树,我在北京虎坊桥看到过二三百年的老海棠,近三层楼高,相当可观。

    ⑥海棠产地最著名的是四川。有一年十月中旬,我在成都草堂公园,见小河两旁,全是海棠,正在开花,招展枝头,使我大饱眼福。

    ⑦海棠有无香味,是文人学士争议不休的。《闲情偶寄》说:“然吾又谓海棠不尽无香,香在隐跃之间。……吾欲证前人有色无香之说,执海棠之初放者嗅之,另有一种清芬,利于缓咀,而不宜于猛嗅。使尽无香,则蜂蝶过门不入矣。何以郑谷《咏海棠》诗云:‘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有香无香,当以蝶之去留为证。”

    ⑧这段话说得既通达、又科学,而且还经过自己调查研究。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

    ⑨秋海棠草本,頵色也是嫩红,花开娇艳异常,人说有如“美人倦妆”。一般也无香,而定州、重庆品种有香。李渔评秋海棠云:

    春花肖美人之绰约可爱者,秋花肖美人之纤弱可怜者,处子之可怜,少妇之可爱,必将娶怜而割爱矣,相传因女子怀人不至,涕泣洒地,遂生秋花,故名为“断肠花”。

    ⑩如以《红楼梦》中人比拟,或___________可比西府海棠,__________可比秋海棠乎?

    【注释】①缬(xié)晕:红晕。②隐跃:同“隐約”。

    24. 请根据后文的相关知识介绍,将正确的选项填写在第①段横线上。

    A.春天开花的木本海棠              B.春天开花的草本海棠

    C.秋天开花的木本海棠                 D.秋天开花的草本海棠

    25. 秋季学期,学校准备组织一次以“共赏海棠花”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请你根据文章介绍,推荐两个合适的研学地点供选择。

    26. 研学活动中有一个“海棠知识竞答”环节,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①最娇艳的木本海棠是哪一种?

    ②若要观赏高大的海棠树,可以去哪里?

    27. 围统海棠香味的争议,作者得出什么结论?请将其写在第⑧段的横线上。

    28. 请结合最后两段的内容,选择恰当的人物依次填入第⑩段的横线上。

    备选人物:扈三娘        林黛玉        翠翠       薛宝钗

    29. 积累链接:请将秦观《行香子》中相关句子补齐:小园几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79 入库时间:2020-08-13
    来源: 湖北省武汉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解析.doc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

    ①我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书虽多,有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③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

    ④在读书的时候,先要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语言文宇关。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

    ⑤有句老话“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有些意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⑥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从前有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⑦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⑧知其意之后,还要明其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作者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主观上的反映。

    ⑨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做不到全知全能。他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至知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所得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就有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⑩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把书读活了,就是书为我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原文/冯友兰,基于命题需要改写)

    4. 下列对读书“精其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书要“精其选”是因为书籍虽繁多,但有价值的书还是不多。

    B. 时间是“精其选”最公正的评选家,相对而言,读者只起推荐作用。

    C. 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能够永久流传的。

    D. 时间精选出来的作品是值得精读的,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

    5. 下列对读书“知其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书要“知其意”,因为与丰富的意相比,受概念限制的语言,表意是有限的,会出现“言不尽意”的情况。

    B. 读书要“知其意”,就需要把功夫下在文字之外,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杖,才可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

    C. “知其意”需要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领会字里行间的意思,体会“弦外音”“味外味”。

    D. 本文的标题是“读书要‘过河拆桥’”,这里的“过河拆桥”指的是“知其意”之后的“得意忘言”。

    6. 下列对读书“明其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作者表达的意与客观的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读书还要进一步“明其理”。

    B. “明其理”是在把握作者主观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他所反映的客观的理。

    C. “明其理”的过程中,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经过比较、补充、纠正,能得到客观的理。

    D. “明其理”之后,读者会获得较为正确的意,就可以在它指导下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38 入库时间:2020-08-12
    来源: 湖北省黄冈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解析.doc

    阅读下则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语可以治病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在看报纸上的天气预报时,竟然连报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上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则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失读症”就是“失语症”中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的左半球,按照这个观点推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产生失语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他们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人少的原因。

    ⑤更为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大脑的左、右半球都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美国少年学汉语,接着让他在一张纸的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地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试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完全把病治好了。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唤醒”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达到治病的效果。

    ⑧汉语的学习、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1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⑥段加点的“这种关系”具体指第④段中所说的“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

    B. 文章第⑤段不能删去,理由是:一、它与最后一段的内容相对应,如果删去,末段就失去了理论支撑;二、它丰富了说明内容,体现了学习、使用汉语的深远意义。

    C.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

    D. 在仍有不少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今天,读了本文后,我们应该会增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摒弃崇洋媚外的错误想法。

    12. 结合文章前三段内容,用简洁语言给“失语症”下个定义。

    失语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11 入库时间:2020-08-12
    来源: 2021年中考总复习(六)说明文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2019·鄂州)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古人的名、字、号居然有这么多讲究

    顾明

    (1)古人非常重视人的名字,在取名字方面也有许多的讲究。而且,他们的命名方式与现在不同,一个人不仅有姓有名,还要另外取字和号。那么,古人的名、字、号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

    何谓名、字、号

    (2)古时候,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

    (3)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

    (4)《礼记·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

    (5)对于文人雅士,他们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

    (6)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

    古人怎样取名

    (7)每个人的名都将跟随他一生,因此取名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为了慎重地给人命名,春秋时代还讲究命名之道

    (8)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而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彩。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孔子名,因为他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遵照的就是取于物为假的原则。所谓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9)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武公名,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

    (10)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家族辈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考量的范围。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家族中排字辈,他出生在寅时,因此取名寅恪

    (11)古人的名字,显示着家族的血脉传承,寄托着长辈的殷殷期望,象征着人的身份、地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依托。

    古人的字有什么讲究

    (12)古人的名外之名,字数上可以取一到两个字。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说起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

    (13)并列,也就是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是并列的关系。比如屈平,字原。古语中广平曰原,所以两者意思相同。再比如孟轲,字子舆。轲、舆在汉语中都是的意思。

    (14)辅助,是说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完全一样,可以互为补充。比如陆机,字士衡。机、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辅相成。

    (15)矛盾式,即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晦则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

    (16)补充式,意思是字与名意思相顺承、互为因果或可以用来解释名。比如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属于同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于谦,字廷益,则来自《尚书》的谦受益,两者互为因果。

    (17)引申式。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是对字意义的延伸。

    (18)此外,古人的字男女皆可取,并非男性的独占。《红楼梦》中,贾宝玉问林黛玉:表字如何?黛玉答曰:无字。这一方面说明黛玉还未到十五岁,也未婚配,不到取字的年龄;另一方面也说明古代女子是可以取字的。

    别号怎样取

    (19)相比名和字,古人别号的选取显得更加自由,无论是字数、个数还是字词的选用,都没什么限制。

    (20)上文说过,别号一般是文人雅士之间用来互称或自称的,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人生追求的体现。

    (21)比如苏轼号东坡居士,居士表明他信仰佛教,而他曾在黄州城东打理过一片荒地,东坡就是那片荒地的代称。

    (22)有时候,也可以用人的官职、故乡等为号,比如王维的号王右丞,柳宗元的号柳河东

    (23)帝王、士大夫等死后还被冠以谥号”“庙号,也是别号的一种。如范文正公”“曾文正公”“秦穆公之类。

    (24)古人的名、字、号中,包含着他们的文化意蕴、生活态度。了解了这些讲究,闲来无事时,可以为自己取个别号,不仅怡情养性,更在方寸之间,自成雅趣。        

    (选自《阅读时代》,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只有男性才有字,女性没有。如《红楼梦》中,贾宝玉问林黛玉:表字如何?黛玉答曰:无字。

    B.古人取名有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就很好地避开了这些禁忌。

    C.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只用于平辈间称呼。

    D.“号以寓怀,别号一般是文人雅士自取的,用于自称或文友间互称,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人生追求的体现。

    2.“的关系大约有哪几种?请列举。

    3.(12)段划线句中加点的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

    4.(19)(24)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列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39 入库时间:2020-08-12
    来源: 2021年中考总复习(六)说明文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2019·淮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题跋:绵廷千年的点赞艺术

    马菁菁

    题跋是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的总称。写在前面即右侧的文字称“题”,写在后面即左侧的文字称“跋”。这是由卷轴的形式特点决定,符合中国古代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观赏习惯的。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鉴于字画中的题跋更常见、更典型,因此以字画为例解说题跋更合适些。

    ②魏晋南北朝是题跋的萌芽期,那时绘画是一种职业,画师无需读书认字,主要任务就是在寺庙里画壁画,或者去宮廷画皇帝、妃子的肖像,当然不会在画上署名,只有极少的王公贵族才会在作品上留下“签名”,顾恺之就是目前所知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

    ③宋代是题跋的发展期,皇帝艺术家宋徽宗功不可没,他用瘦金体独创了一种签名——天下一人,这四个字可作花押款,就好像是自己对自己的画进行认证。上行下效,于是更多的画家开始在画上签名.。起初他们不敢堂而皇之的“签名”,只能愉偷的把名宇写在树干上、山峰上。所以,如果一幅画上有画家自己的签名,那通常是宋代以后的作品.

    元代是题跋的兴盛期。到了元代,倪瓒那一批画家就彻底不顾忌“签名"。他们的文人画,讲究"诗书入画”,有诗有序,作品才算完整,于是题跋成了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题跋中除了签名,一般还要交代创作的时间、地点、人物,或者写首诗配合画面,生怕后人感受不到画家的情绪。这样一來,对画家的要求就高了,不仅要会写诗,还要书法好,最重要的是会搭配,整体美观。画画的人变了,画作自然也就不同了,就好比文艺青年喜欢往各种“无聊”的地方增加难度,并且乐此不疲。

    ⑤除了书画家给自己的作品写题跋,更多的收藏家、鉴赏家也为作品写题跋。比如现存最早的山水面——隋朝画家展子虔的画作“游春图”,本来没有名字,被宋徽宗收藏后,大笔一挥,在右侧写了 "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以后就叫这个名字了。后世的收藏家、鉴赏家们,不断将自己的品评与鉴赏附于作品之后。这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题跋,宛若绵延千年的艺术“点赞”,构成了一幅画完整的价值,使书画具有了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

    ⑥题跋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像破案一样提供这幅画的创作线索,这幅画怎么来的?我的看法是什么……后一个写题跋的人也是拫据前一个人提供的线索对这幅画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们在看一幅画的时候千万不能略过题跋,比如《清明上河图》的题跋就足以拍一部穿越古今三生三世的电视连续剧了。金人张著的题跋让后人破解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之谜,但还有一个谜没有破解。张著在题跋中说,宋徽宗也为 《清明上河图》写过题跋,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画卷中却没有,而且画卷的长度也比明代李东阳题跋中所记录的少了近两米,这消失的部分去了哪儿呢?《清明上河图》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题跋是不是比原画更有看头?总之,题跋就是一幅画存在的证据,是一幅画背后的故事,字里行间,骨肉丰满。所以,请好好对待一幅画的题跋吧!

    (选自《山山水水聊聊画画》,有删改)

    1.请简要槪括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题跋”。

    2.第②段加点字“目前所知”能否删去,为什么?

    3.段写《淸明上河图》有何作用?

    4.本文以“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题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77 入库时间:2020-08-07
    来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解析.doc

    阅读《中华文化的瑰宝一太极拳》,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的瑰宝——太极拳

    ①中原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享誉中外的中华太极拳相传发祥于太行山下、黄河腹地的河南省温县陈家沟。600多年前,陈王廷在秉承家传长拳的基础上,参考明代军事家戚继光的《拳经》、道家的《黄庭经》、中医的《经络学》,创编了太极拳。其拳法以刚柔相济、内外相合、快慢相兼的特点著称。

    ②此后的300多年中,太极拳在陈氏传人的不断改进下,日益完善。陈王廷后代陈长兴将太极季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現在的陈氏太极拳。陈长兴还打破了“太极拳不传异姓”的家規,教出了第一个异姓徒弟河北杨露禅。之后杨露禅开创了河北杨式太极拳,从此太极举开始走向全国,并逐渐演化成中华武术第一大门派。1978年,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极大地推动了太极拳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③不同于少林拳的内静外猛,太极拳一招一式外柔内刚。其招式丰富,名称也极具特色,常常以身边的动物、事物命名,例如金鸡独立、野马分鬃、双峰贯耳等,形意结合,生动形象。

    ④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功,更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太极文化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深受道家、儒家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太极”命名的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重要载体。太极拳道法自然,人们习练时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治疗疾病,还可以通过生命与大自然静持交流,在喧嚣的世界里,体会一份独特的恬淡与宁静。

    ⑤几百年来,极具丰厚文化底蘊的太极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貴的文化遗产。如今,太极拳也正用它那特有的艺术性的语言,把我们的生活演绎得更精彩、更富有诗意。

    (选文有改动)

    11. 从第①段看,太极拳拳法的特点是什么?

    12. 写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开枝散叶”在文中的含义。

    13. 分别指出下面三句话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里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1)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

    (2)不同于少林拳的内静外猛,太极拳一招一式外柔内刚。(        )

    (3)其招式丰富,名称也极具特色,常常以身边的动物、事物命名,例如金鸡独立、野马分鬃、峰贯耳等,形意结合,生动形象。(       )

    14. 从第④段看,人们习练太极拳有哪些好处?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45 入库时间:2020-08-05
    来源: 2021年中考总复习(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题目。

    材料一:下面两个表格选自基于中国居民运动健身的实测数据编制而成的《全民健身指南》

    表一:体育活动方式与健身效果体育活动方式

    体育活动类别

    体育活动方式

    健身效果

    有氧运动

    (中等强度)

    健身走、慢跑(6-8千米/小时),骑自行车(12-16千米/小时)、登山、爬楼梯、游泳等

    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呼吸功能、控制与降低体重,增强抗疾病能力、改善血 脂、调节血压、改善糖代谢

    有氧运动

    (大强度)

    快跑(8千米/小时),骑自行车(16千米/小时以上)

    提高心肌收缩力量和心脏功能,进一步改善免疫功能

    球类运动

    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门球等

    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肌肉力量,提高反应能力、调节心理状态

    中国传统运动

    太极拳()、木兰拳()、武术套路、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等 

    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免疫机能,提高呼吸功能、提高平衡能力、提高柔韧性、调节心理状态

    力量练习

    非器械练习:俯卧撑、原地纵跳仰卧起坐等

    器械练习:各类综合力量练习器械杠铃、哑铃等

    增加肌肉体积,增加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保持骨健康、预防骨质疏松

    牵拉练习

    动力性牵拉:正踢腿、甩腿等

    静力性牵拉:正压腿、压肩等

    提高关节活动幅度和平衡能力,预防运动损伤

    表二:一次体育健身活动的内容及安排

    活动构成

    主要活动内容

    活动时间()

    准备活动

    慢跑,牵拉练习

    5-10

    基本活动

    有氧运动力量结习、球夹运动、中国传统健身方式

    20-60

    放松活动

    行走、牵拉练习

    5-10

    材料二  互联网+运动已是一种潮流,运动APP(手机应用程序)已成为备受追捧的“运动伴侣”。截至20186月,中国健身运动APP规模过亿,每用户的日均使用时长达到20.17分钟,同比增长30.8%运动APP的火爆,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一是抽空就能跟着视频做运动,所有零碎时间都利用起来了,二是可以图文并茂地随心分享,引来大批点赞。运动APP因为其便捷性、社交性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用户。

    材料三  体育明星的“殊死搏斗”、心理上的失败迷茫、成功的狂喜都能在赛场上一览无余,竞赛把人生的很多矛盾和解决方式,高度聚焦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而且如果长时间关注一个体育明星,并将其作为偶像,往往会激发人参加运动的激情,甚至爱上这项运动。这样,不但可以学到运动技术,还会受到坚持不懈、奋力拼搏等精神的感染。

    1.小武中考前有些焦虑,准备参加体育活动来减压,他根据“材料一”中的表一和表二相关信息知道了:每次活动时间至少要         分钟,每次活动都由准备活动、基本活动、           构成,他可以在球类运动和             两个类别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

    2.“材料二”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推测,中国传统运动“太极拳()”等会失传吗?                                                                             

                                                                                   

                                                                                  

                  

    4. 为了科学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以上三则材料,分别能给你哪些启示呢?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46 入库时间:2020-08-05
    来源: 2021年中考总复习(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题目。

    【文本一】

    刚刚过去的劳动节,家长们带着孩子们出去游玩,但又有多少家长在劳动节上好了“劳动”这一课呢?

    放学途中,书包在父母长辈的肩上,孩子们却两手空空;午餐时,小学一年级的众多孩子不会剥虾,导致无从下口;更有甚者,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每周带一大包脏衣服回家。

    对于劳动,家长们各有说法。

    家长1:儿子从2岁多,开始自己用微波炉热牛奶。4岁多,站在小板凳上煎鸡蛋。现在6岁,可以自己煮西红柿鸡蛋面。

    家长2:儿子10岁了,还不太会系鞋带。每次看他系得那么费动,我很着急。干脆所有的鞋子都买成带粘扣的。男孩就是没有女孩那么细心,生活能力差点儿就差点儿吧。

    家长3:作为80后,因为有超能干的妈妈,导致我的个人生活能力很差。我倒是挺想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技能,问题是我自己也不太会做。对此我也很无奈。

    家长4:我觉得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只要学习成绩好,长大了自然有出息。至于劳动教育,对孩子没什么意义。

    (摘自“校长会”微信公众号)   【文本二】

    20179月到12月期间,××省在八所中小学对450名师生就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调查统计表

    调查项目

    统计数据

    学生对开设劳动课的看法

    很有必要

    没有,瞎耽误工夫

    无所谓或讨厌

    13%

    16%

    71%

    学校劳动教育课的开设情况

    开设了

    未开设

    不清楚

    33%

    33%

    34%

    劳动教育课程是否作为考核科目

    不清楚

    3%

    79%

    18%

    (节选自《追寻教育之源: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审思》)

    【文本三】

    ①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幸福圆满人生的有效途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创造幸福的基础”。

    ②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品德修养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踏踏实实地磨炼达成。

    ③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劳动教育要在增长青少年的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在做中学,学中做,在社会劳动实践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

    ④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⑤劳动教育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形成以劳育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让青少年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劳动教育的支撑。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劳动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家务劳动各环节,整体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选自《光明日报》20181011日,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文本三第③⑤段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的第二段列出了有关劳动的种种现象,意在引起大家对劳动教育的关注。

    B.“家长2”忽视孩子的劳动教育,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C.要增长青少年的劳动知识和见识,主要靠社会劳动实践,在做中学,学中做。

    D.青少年学生只有在劳动创造中才能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

    2.当前不少中小学生劳动能力较差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作答。

                                                                                        

                                                                                       

    3.请写出文本三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针对文本一中“家长4”关于劳动教育的看法,请运用文本三的相关内容予以反驳。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36 入库时间:2020-08-05
    来源: 2021年中考总复习(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材料一:高考加分“瘦身”是怎么回事?

    2014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为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有关要求,201412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

    五部门《意见》明确,201511日起,取消6项全国性加分项目,对于仍保留相关学生加分资格的省份,加分分值不超过5分。同时,《意见》还明确要求各地取消地方性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项目,并进一步大幅减少其他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据统计,今年全国性加分项目已按要求全部调整到位,地方性加分项目将从2014年的95个逐年减少,到2018年仅剩35个,减幅63%,各地普遍降低了地方性加分项目分值,缩小了适用范围。

    材料二:高考加分政策民意调查

    ()对于目前全国各地压加分项目及分值和增加高考加分项目民意情况调查表

    项目

    占比

    态度

    大幅压缩加分项目及分值

    增加见义勇为加10-20

    支持

    91.47%

    3.56%

    反对

    4.05%

    68.44%

    (二)对于高校不同录取方式的民意情况调查表

             方式

    占比

    态度

    裸分录取

    自主录取

    适当加分录取

    其它

    支持

    51.10%

    11.73%

    19.83%

    17.34%

    材料三:高考加分背后的民意“温差”

    “你孩子的分数在全省排多少名”,成了高三学生家长们眼下谈论最多的话题。家长们心情纠结的背后,是每年高校招生1分压倒上万人的现实。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现实下,今年全国各地出台的高考加分新政广受社会关注。高考期间,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记者就高考加分这一问题展开了问卷调查。作为普通家长的陈女士对于高考加分有质疑,她告诉记者,大多数的家长对加分高度警惕,认为加分给了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并对一些加分项目表达不满。北京一位既是中学教师又是考生家长的丁先生表示,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改革进程的加快,一些高考加分项目实际上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已经有所考虑,这样,两者在优惠政策的制度设计上其实存在一定的重叠。记者在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区域内的绝大多数农村考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无高考加分,今年19岁的张桓(化名)2012年高考“裸分”全县30名的他进入录取环节后,名次跌至70多名,最后无缘自己心仪的学校。张桓的经历,实际上折射出农村学生在高考竟争中无法遮蔽的劣势。

    陕西师范大学史耀疆教投认为,由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高考加分机会,出于对自己孩子公平的考虑,受访者更期待国家取消各种高考加分项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地区在制定高考加分政策时,与民意存在较大的‘温度差’”。

    1.根据材料一,请分析国务院、五部门相继出台了给高考加分“瘦身”的政策之后,全国各地高考加分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

                                                                                   

                                                                                  

    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

    B.被调查区域内的农村考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无缘高考加分,都反对高考加分。

    C.受访者绝大部分赞成大幅压缩高考加分项目、降低加分分值,认为这样更能体现社会公平性。

    D.由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高考加分机会,出于对自己孩子公平的考虑,受访者更期待国家取消各种高考加分项目。

    4.结合三则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高考加分的看法。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