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1山东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中考模拟20161
2011山东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中考模拟20161
初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21-1-1
题号
评分
一、作文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社会需要和谐,家庭需要和谐,我们个人也要和谐发展,请以“和谐”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难度:
知识点:命题作文
使用次数:13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略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古文.完成15小题。

()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己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平公曰:“善哉!

[]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于厅事之东北角

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游于是乎始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恐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博士:指当时专拿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

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使用次数:15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C

2(1)迟、晚

(2)等、到

3(1)年少而学,()如同初升的太阳。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

4.年纪大,事务多(意思正确即可)

5.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文,完成13小题。

品味遗憾

张玉庭

①遗憾,词典上的解释是“不称”“大可惋惜”。既然如此,难道遗憾也值得品味?

②是的,遗憾可品且意味极深长,不信请细品。如果没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遗憾,能有林黛玉那悲悲切切的诗文吗?再试想,如果《红楼梦》的结局果真是宝哥哥娶了林妹妹.满意得倒人胃口,那还叫世界名著吗?

③原来,人生所有的悲剧都是在展现遗憾:荆轲刺秦王,遗憾,偏偏没有刺中;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来火种。遗憾,偏偏被宙斯钉在了高加索的山崖上;屈原忠心耿耿,遗憾,偏偏碰上了昏庸的楚怀王;岳飞挥师北上正欲直捣黄龙,遗憾,偏偏被十二道金牌招回了临安!

④不是吗?细品上述这些遗憾的人无一不是崇高者,而且,当人们用自己的滚滚热泪对上述种种遗憾扼腕长叹时,不是正在展示着一种人世问最纯真最崇高的感情吗?

⑤应该说,人人皆有遗憾,人生必有遗憾。为什么?因为人人都有理想,而理想的最大特色就是高于现实,也正因为如此,现实的人才在理想的门外久久徘徊,流连忘返。也许,这个追求理想的人至死也未能叩开理想的大门,但,只要他追求过,奋斗过,拼搏过,他就无愧于人生。如果说这就是遗憾,那么,正是它,在闪耀着阳光一样的辉煌的亮色!

⑥让我们的生命进入一种积极追求的辉煌的状态吧!尽管并不是所有的播种都意味着收获。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追求都能绽开花朵,但正如朱光潜老先生说的:“倘若件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因此,我们可以认定,遗憾乃是人生的一种必然,既然如此,何必拒绝遗憾!

(选自《时文选粹》,有改动)

1.信息筛选,议论文中的中心句往往阐明文章的观点。请从第⑥自然段中筛选出体现全文观点的中心句,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言鉴赏。细读第③自然段,简述这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题探究。下列两小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1)读完本文,你会觉得耳目一新,颇有新意。你觉得本文创新的地方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作者似乎津津乐道于“遗憾”,似乎很为有了遗憾而庆幸、而叫好的意思,这是他行文的真正用意吗?请联系文中第⑤自然段回答此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4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遗憾乃是人生的一种必然。或:遗憾,乃是人生的一种必然,既然如此,何必拒绝遗憾!

2.大量使用排比句(排偶句),句式整齐,连绵一贯,富有气势和说服力。

3.(1)观点新颖别致,思维独到。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因有了遗憾而扼腕长叹,而本文却引导人们正确、乐观、积极地看待遗憾,具有生活哲理性,富有创新意义。

(2)不是。其真正用意在激励人们追求理想,不懈奋斗,勇于拼搏。

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6小题。

生命与气候

①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主要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到处都是将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所以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③但是,植物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④动物又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⑤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再次反击,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二氧化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⑥过去约4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⑦大约l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应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选自《科技日报》,有改动)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文章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两种,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⑧段中加点的词语“也许”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中,植物吸收或保存二氧化碳有哪些方式?请分列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你认为正确吗?请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5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生命(动植物)对气候的影响(调节)

2.时间顺序

3.(1)举例子,例子主要在第②一⑤段。

(2)列数字,例:①“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②“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表时间的词语不属于列数字)

(3)打比方,例:“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

4.不能删除。“也许”表估计、推测,表明下文的结论是作者的一种推断,还未经科学证实,这样更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5.①通过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收。②通过草地形成软土来保存。

6.正确。比如,当天气酷热难耐时,人们栽植草皮,借植草来调节周围的温度,所以地球上的生物圈是在主动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适应环境。

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6小题。

坠落过程

那天.她从菜市场买完菜回来,走到距离自家楼房的马路那边,突然看见了三岁的儿子正爬到没有栏杆的阳台上。

那是一幢三层建筑物。按最迅捷的速度计算,从楼下跑到楼上,尚需一段时间,何况她当时还在马路的这一边,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去抱下儿子。

她的心猝然悬在嗓子眼儿,紧张得窒息了一般。她清醒地意识到儿子一旦跌下来的最终结果:即使不摔成肉饼,也会摔个头进脑裂!她像一尊泥塑木雕,立在那里痴傻了一般。

在她看见儿子的同时,儿子也惊喜地发现了她。她下意识地摆摆手,示意儿子赶紧爬下阳台,离开危险地段。

可是儿子却错误地理解了她手势的意思,做一个拥抱的姿势向她扑来——儿子一脚踩空,跌了下来。

“儿子——”

在那一瞬间,她的一声杜鹃啼血式的尖利呼喊,宛若鹰隼的长喙扎破了所有人的耳膜;又如一只小鸟,扑打着银白色的翅膀,剑一般划破了城市的晴朗上空。所有行人和车辆,立时便都刀切般地定格在那里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人们似乎都看见了她的儿子所处的绝境。有人痛苦地闭上眼睛;有人眼睁睁看着她的儿子在空中划一道优美的弧线,若一只翻飞的小燕子,倒栽着跟头跌下来。人们知道那个场面将惨不忍睹,个个都埋下头。

但谁也不会想到,就在他们闭上眼睛的一刹那,却有一道黑色的旋风,从他们眼前呼啸而过,绕过所有的障碍物,穿过一条十几米宽的马路,向她的儿子坠落的地方冲去。

当人们愣怔过来的时候,发现她正跌坐在地上,三岁的儿子在她的怀里哇哇大哭。

儿子安然无恙。

她却脸色惨白。

好奇的人们纷纷围拢上去,问长问短。有的对她惊叹不已,也有的对她表示怀疑。因为按照距离和坠落速度,她根本不可能赶到并稳稳接住她的孩子。可是当时的现场,除了她又没有第二个人——不是她,还会是谁呢?

当人们再三询问时,她却嘴唇鸟紫,汗珠涔涔,蓦然晕厥过去。在众人的积极抢救下,她才苏醒过来。

人们坚信是她救下儿子确实无疑了。多少天来,人们一直对这件事情非常感兴趣,街谈巷议,沸沸扬扬。

后来,市电视台知道了这件事,决定以《母子情》为题,拍摄一部反映社会伦理教育的片子。

导演循着人们提供的线索,找上了她的家门。只是再三央求,却遭到她的满口拒绝。导演又提出给她一笔丰厚的拍摄酬金,她仍是闭口缄默。街道居委会的人也对她进行苦口婆心的劝说,她思忖良久,才不带任何条件地答应来。

导演请来了特技设计师,依照她的儿子制作了一具形态逼真的模型。可是她拼命冲刺,气喘吁吁,总是距离模型坠地的好长时间才能赶到。导演很着急,试拍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后来干脆又找来了一名运动员作为她的替身演员。但运动员使尽浑身解数,仍是不遂人意。

人们可能永远都看不见那个真实的坠落过程。

1.文中画线句子写了行人当时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救下了儿子,本应该高兴,可为什么人们再三询问母亲时,她却“嘴唇乌紫、汗珠涔涔,蓦然晕厥过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明明救起了儿子,可为什么后来拍摄片子时,母亲在相同的距离内不能救起模型,而运动员使尽浑身解救,也不遂人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看完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有不少感受,请用一两句话表达对“母爱”的赞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二十年后,儿子已是一位青年。有一次,他流着泪和朋友讲起了三岁时的那次惊心动魄的  “坠落”……请你发挥想像,写下他说的话。(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7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侧面表现当时情形的危急,更突出母爱的伟大。

2.因为母亲还沉浸在当时的噩梦中,对刚才发生的事情还心有余悸。当人们再三询问她时,又仿佛噩梦重现。

3.因为当时儿子处在生死闪念之间,对儿子无可比拟的爱,使她超越了生命极限,救起儿子。而当一切情况改变后,她不能超越力量,因为毕竟有一段距离,运动员即使有很快的速度,由于没有神奇的母爱的力量,所以也难以超越极限。

4.是一位爱孩子,为拯救孩子可以超越生命极限而又不慕名利的伟大母亲。

5.示例:“世上有千万种爱,只有母爱最伟大。”“母爱是我们精神的家园,没有母亲,我们的精神将变得无依无靠。”(写出对母亲的赞美,且语言简洁即可)

6.人称使用正确,能简洁地叙述那次经历,突出母亲爱的伟大,表达内心深深的感激(扣住“流住泪”)即可。

四、填空题 (共10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10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5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5
10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作文
1
6.66%
文言文阅读
1
6.66%
现代文阅读
3
20.0%
填空题
10
66.66%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命题作文
1
6.66%
人物传记类
1
6.66%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3
20.0%
6
40.0%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1
6.66%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6.66%
词语
1
6.66%
字形
1
6.66%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小小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