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5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模拟68672
2015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模拟68672
初中
整体难度:很难
2015-06-11
题号
评分
一、文言文阅读 (共1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面环水。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③;月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选自张孝祥《观月记》,有删节)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B.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①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译文: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     (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难度:
知识点:散文类
使用次数:10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D 

(2)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3)人才 根本原因是“不知马”;老马识途 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

2.

阅读古诗文,回答第(1)~(4)题。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炳烛:点燃蜡烛。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昧:暗。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及鲁肃过寻阳      恐已暮矣     

(2)翻译下列语句。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译文:

(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

难度:
知识点:散文类
使用次数:10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①到了……的时候 迟、晚

(2)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

(3)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3.

阅读《三峡》一文,完成下面题目。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略无阙处       夏水襄陵    

不以疾也             ④属引凄异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 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D. 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 字以内)

广告语:

难度:
知识点:散文类
使用次数:11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①“阙”通“缺”,空缺 漫上 快 延长

(2)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白色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A

(4)连绵三峡奇景,敞开四季温情,三峡欢迎你!

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愿终守之,弗敢易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岂直五百里哉   

长跪而谢之曰   

寡人谕矣   

徒以有先生也   

(2)下面四句中与“此庸夫之怒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若是也  B. 徒以有先生也

C. 皆布衣之士也  D. 臣未尝闻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文: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译文: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4)课文中的“先王”是指    ;“布衣”是指    ,是    的修辞手法;“寡人”是指    。秦王的换地要求看似好意,实际上是一种    行为;而唐雎的不答应实际上是一种    行为。

(5)秦王所说的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安陵君能以五十里之地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

难度:
知识点:历史事件类
使用次数:14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①给予 交换 打主意 违背 仅仅,只 道歉 通“喻”,明白 

(2)C [解析]都是表示判断的句子。AD都是否定句式;B项句末“也”字表感叹。

(3)①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寡人”是古代帝王自称,译时应用第一人称。其,是语气词,相当于“可要”“一定要”;,交换) 即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虽然,这里是表示未成事实的假设的情况;“于先王”,介宾短语后置,应提到动词谓语“受地”之前) 为什么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了。徒,)

(4)已故的国王 平民 借代 帝王的谦称 霸道 抵抗

(5)第一问: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他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人,所以不打主意。第二问: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5.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B.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相同,一样)

C. 策之不以其道(道理)

D. 执策而临之(面对)

(2)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虽有千里之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 策之不以其道  河曲智叟无以应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足肤皲裂而不知

D. 其真无马邪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 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 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难度:
知识点:散文类
使用次数:11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C

(2)C

(3)B

(4)“马之千里者”是倒装句,重点字“或”译为“有时”。

本卷还有6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1
总体难度:
很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偏难
11
10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文言文阅读
11
100.0%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散文类
6
54.54%
历史事件类
3
27.27%
人物传记类
2
18.18%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杨博文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