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文言文阅读
>
散文类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39
更新时间:2020-06-30
纠错
1.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人不而不愠  温故而

B.学而时习   山间朝暮也

C.温故知新   博学笃志

D.学而时之   传不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会疑惑。

理解:孔子认为,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甚至陷入迷茫。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思考钻研,则收效甚微甚至一无所得。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选择善良的人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理解:孔子认为,虚心好学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看到别人的优点,就要学习;另一方面,看到别人的缺点如果在自己身上也存在,就要改正。

3.上文论述了人要不断学习。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人要不断学习在方仲永和匡衡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链接材料二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选自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查看答案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散文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理解。A.了解/得到;B.代词,指学过的知识/助词,;C.表承接/表并列;D.“均译为复习

2.()

解析:该题考查翻译并理解文言文句子。选择善良的人来学习错误,应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

3.示例:神童方仲永因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与普通人无异,告诫人们绝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持之以恒地学习,强调不断学习对人成才的重要性。匡衡从少年时就勤奋好学,家中贫穷没有蜡烛,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最终成为大文学家。这告诫人们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与迁移运用的能力。强调一个人学习与成才的关系,是《<论语>十二章》的重点内容之一。解答的依据是试题所提示的人要不断学习”,要紧扣这个要点解答。

(参考译文)

链接材料一:金溪县的一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没有见过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对他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还有的人用钱求取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链接材料二:匡衡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蜡烛烛光却穿不过来,匡衡因此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把书映着烛光读。同乡有一大户人家文不识(人名),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给他做佣人却不要报酬。主人很奇怪,问匡衡,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读一遍。主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于是他成了大文学家。

=
类题推荐:
散文类
难度:
使用次数:143
更新时间:2021-07-13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醉翁亭记(节选)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选文作者是               (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第②段描写了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和太守的山水之乐。

C.第③段表现出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呈现被贬后思想极度消沉的状态。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散文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95
更新时间:2021-07-14
加入组卷
1.

阅读两段选文,回答7-11题。(15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A之思;椅桐桧柏,有B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  ②余浸:支流。  ③岩阜:假山。  ④芡(qiàn):水生植物。  ⑤富:丰饶的物产。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醉翁之不在酒  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木而繁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竹森然以高    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陂池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细读甲文第二段文字,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醉翁亭春秋二季景色的特点。(2分)

   春季:_______________             秋季: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你的理解,将“江湖”和“山林”两个词语恰当填在乙文中的AB处。(2分)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11.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的感情大致相同,请作简要分析。(3分)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散文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陈裕坚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