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文言文阅读
>
人物传记类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60
更新时间:2021-06-22
纠错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云球 ,宇文玉,居虎丘。母董如兰,通文艺,云球幼 风慧,年十三为县学生,父殁,家坠丧乱,常卖药得资以供母。

云球精于测量, 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 。尝以意造自然晷,定昼夜,晷刻不违分秒。又用水晶创为眼镜,以佐人目力。有老少花、远近光之类,随目对镜不爽毫发,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天台文康奇患短视,云球出千里镜相赠,因偕登虎丘试之,远见城中楼台塔院若接几席,天平、灵岩、穹窿 诸峰崚嶒苍翠,万象 见,乃大诧且喜曰: 神哉,技至此乎 ”云球笑曰:“此未足以尽吾奇也。”又出数十镜示之。如存目镜,百倍光明,无微不 ;万花镜,能视一物化为数十;其余幻容镜、夜明镜种种,神明不可思议。

著《镜史》一帙,今坊市依法制造,遂盛行于世。其母序之日: “夫人有苦心,每不敢求人知,甚至有不欲为人所知者,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今吾子不得已,托一艺以给薪水,岂吾子之初心哉。”

(选自《吴县志》,有删改)

(注) ①孙云球(约1630-1662),苏州人。②天平、灵岩、弯窿都是苏州的山名。

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夙慧(具有) B 毫发(差错)

C 万象 见(完成) D 无微不 (看见)

4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去世后,卖药、制镜成了孙云球维持生计的手段。

B 孙云球的千里镜效果好,用来望远,景物清晰如在眼前。

C “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激发了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

D 孙云球的《镜史》,对制镜行业的发展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

2)神哉,技至此乎。

6 孙云球母亲说 “岂吾子之初心哉”,孙云球的“初心”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回答。

7 “中国智造”的主题征文活动中,有同学写道,“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关键,是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从历史看,中国制造并不缺乏这种智慧”,随后他以孙云球和《核舟记》中王叔远的“奇巧”为论据来证明观点。这两个论据的选择是否妥当?为什么?

查看答案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3 C

4 C

5 1)凡是(他)所制造的东西,当时的人(见了)都佩服他(技艺)奇妙精巧。

2)神奇啊,技艺竟到了这种地步。

6 古代读书人的心愿(理想)。

7 孙云球的发明,主要是对透镜成像原理的应用,有科技含量,以他为例证明 “中国智造”是妥当的。王叔远的核雕虽也充满智慧,但属于艺术创造,以他为例不恰当。

【分析】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C. “万象毕见(完成)”解释错误,句子意思是:万物都看的清清楚楚。“毕”在此处意思是“全、都”。

故选 C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 “‘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激发了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说法错误,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是因为“云球精于测量,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是出于自身的喜好,“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只是说明孙云球研制眼镜的技艺高超。

故选 C

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赋分点:

1)“凡”,凡是;“所制造”,所制造的东西;“服”,佩服。

2)“神”,神奇;“至”,到了;“此”,这种地步。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结合人物的言行分析。

结合 “夫人有苦心,每不敢求人知,甚至有不欲为人所知者,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可知,孙云球母亲认为人有苦心,常常不敢让人知晓,甚至有不想被人知道的,这种不敢让人知晓的苦心应该是他现在没有从事的事业,也就不是制作的手艺。母亲认为没有恒产却有恒心的人,只有读书人的才可以做到,由此可知孙云球身上有读书人的毅力和品质。结合“今吾子不得已,托一艺以给薪水,岂吾子之初心哉”可知,她认为现在的儿子是不得已,依托一门手艺来赚取一些钱财,这并不是儿子的初心,由此推测孙云球的初心是古代读书人的心愿(理想)。

7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事例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题目要求是能体现 “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关键,是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从历史看,中国制造并不缺乏这种智慧”的观点,事例应该是能体现科技的使用与创新才可以。然后具体分析两则事例,孙云球的发明,主要是对透镜成像原理的应用,有科技含量,能体现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以他为例证明“中国智造”是妥当的。王叔远的核雕,是能于桃核上雕镌种种,细如毫发,技艺精湛,虽也充满智慧,但属于艺术创造,以他为例不能体现科技的使用与创新,所以事例不恰当。

译文:

孙云球,宇文玉,居住在虎丘。母亲董如兰,通晓文学艺术,云球幼年时候性格就洒脱聪慧,十三岁成为县学学生,父亲去世以后,家庭经乱没落,常卖药取得钱财来供养母亲。

云球对测量很精通,凡是(他)所制造的东西,当时的人(见了)都佩服他(技艺)奇妙精巧。他曾经通过自己的想法造出了自然晷,定出昼夜,晷上的时刻不差分秒。又用水晶制造了眼镜,来帮助人眼睛更好地看东西。有老少花眼、远近光之类的毛病,随着眼睛的状况校对镜子,一点差错也没有,听说的人不惜出高价购买。天台文康奇患有短视,云球拿出千里镜赠送给他,于是他拿着它登上虎丘试验,远远地看见城中的楼台高塔庭院好像就在眼前,天平、灵岩、穹窿各个山峰棱角分明、苍翠可见,万物都看的清清楚楚,于是非常惊诧大喜地说: “神奇啊,技艺竟到了这种地步。”云球笑着说:“这还不足以展现我技艺的奇特啊。”又拿出数十个镜给他看。像存目镜,有百倍的光明,任何细小的东西都可以看见;万花镜,能看一个东西时化为数十个;其余幻容镜、夜明镜等等,出神入化不可思议。

他著有《镜史》一卷,现在坊市的人依照其中的方法制造,于是在当时广泛盛行。他的母亲为他写序说: ”人有苦心,常常不敢让人知晓,甚至有不想被人知道的,所以没有恒产却有恒心的人,只有读书人的才可以做到。现在我的儿子不得已,依托一门手艺来赚取一些钱财,难道这是我儿子的初心吗。”

=
类题推荐:
人物传记类
难度:
使用次数:72
更新时间:2021-1-1
加入组卷
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便还家                             ②来此绝境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太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②桃源人安定快乐的生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社会?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06
更新时间:2021-1-1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                          2)陶后有闻(    

3)香远清(                             4)濯清涟而不   

2.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表达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你了解他多少?请你写出最能反映他性格的一句诗或能够反映他性格的小故事(故事相对要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莲说》中“爱菊、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牡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周敦颐说莲“出淤泥而不染”,请你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提炼出这句话蕴含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72
更新时间:2021-1-1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溪行(                    2阡陌交通(   

2)便扶路(                4)欣然往(   

2.文中“乃大惊”显示出挑花源人与世隔绝久远,文中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什么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桃花源里的人现在想离开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曹雅墨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