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沙漠中的一滴清露,滋润你干涸的心田;爱是冬日里的一抹暖阳,温暖你的心窝;爱是大海里的一束航标,指引你前进的方向……。爱可以是简单的叮咛,热情的开导,可以是一杯芬芳的热茶,一个浅浅的微笑……。请以“这也是一种爱”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略
综合性学习
为了解初中阶段三年来语文学习的情况,九年级(1)班的语文老师依据语文学习目标要求对全班50人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数据如下表。请你对表中信息进行探究后写出结论并据此提出学习语文的建议。
调查项目 调查数据 内 容 | 兴趣程度 | 过程感受 | ||||
喜欢 | 无所谓 | 不喜欢 | 享受 | 淡然 | 负担 | |
名著阅读 | 40 | 9 | 1 | 40 | 10 | 0 |
日记写作 | 5 | 40 | 35 | 5 | 10 | 35 |
口语交际 | 6 | 15 | 29 | 6 | 15 | 29 |
书法训练 | 4 | 16 | 30 | 4 | 16 | 30 |
1.探究调查表后的结论:
2.探究调查表后的建议:
3.有人说:语文是棵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的知识大树,学语文就是摘果子。有人说:语文是窥视人类心灵的窗口,学语文能陶冶人的情操。
请你仿照以上句式用一段类似格言警句的话,形象地说出你对语文学习的感受。
1.阅读的兴趣高于写作的兴趣;动口的兴趣高于动笔的兴趣;学习兴趣的程度决定着学习过程的感受。(意思相近即可)
2.语文学习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语言的实践。建议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勤动口,勤动笔。建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最大动力。(意思相近即可)
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符合题目要求即可得分。)
古诗文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这是一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恰如一幅山村夜行图,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词的上片 , 两句从嗅觉和听觉上表现了乡村的景物特征, 渲染了清幽、恬静的气氛,表达了诗人丰收喜悦的心情。
2.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波澜变幻,骤雨将至时“路转”“忽见”的描写,既衬托出词人 ,又表现了 。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看到临近旧屋时的欢欣,沉浸在夏夜美景(枯花香)中忘记路途远近的入迷状态
将下面消息概括为一句话的新闻。
据《法制日报》2010年5月21日报道,外来入侵生物严重危害国家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北京市曾经出动飞机450架次杀灭一种叫美国白娥的虫子。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润志介绍,生物入侵一旦成功,控制费用也非常巨大。原国家环保总局曾组织开展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调查发现,全国共有283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对经济和环境造成的损失约1200亿元,相当于规模生产总值的1.36%。
概括: 。
数量惊人的外来生物入侵致年损失1200 亿元
“金蝉脱壳”是中国古代战争经常用到的一种计谋。《西游记》中有一妖怪与孙悟空、猪八戒打斗时就使用了这一计谋。你能简要地把这故事写出来吗?
黄风岭唐僧有难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请依据以下给出的上联,联系已学过的课文《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或课外读物中的任意一篇对出下联。
上联:岳阳楼壮美雄奇,范仲淹抒写忧乐
下联: , 。
示例一:醉翁亭风景秀丽,欧阳修寓情山水。示例二:桃花源良田美池,陶渊明寄托理想,示例三:小石潭凄清深幽,柳宗元慰疗悲情(能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符合对联基本要求即可得分)
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是: , 。
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抒写的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诗句是: __ , ________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曹操在《龟虽寿》一诗中,以“ , 。 , ”的诗句表达了老当益壮的胸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财富
他打着一把雨伞漫步在一条寂静的小街上,猛抬头发现路边一棵小树下站着个大约十一二岁的姑娘。衣服全淋湿了,乌黑的长发上雨水顺着发梢往下滴。他急忙走到她跟前,扬了一下伞说:小姑娘在等谁呢?快避避雨吧!他迅速将伞遮在她的头顶上。
小姑娘抑脸看着他,笑着说:谢谢叔叔。
你在等爸爸还是妈妈?他问她。
她摇摇头说:不,我等一个人,现在已经等到了。小姑娘的声音里含着快慰。
等到的人呢?他疑惑不解地问。
我等的人么,就……就是您。她扬头笑嘻嘻地告诉他。
小姑娘的话还真让他莫名其妙,他笑笑试探着问:你是不是认错人了?
小姑娘肯定地说:一点不错,您正是我要找的人。小姑娘瞅瞅他那困惑的脸又说:告诉您吧,我爸爸给了我一大笔财富,可我不想要,我要把它送给下雨天为我打伞的人。
看来,这个人就是我喽?他似乎在试探或者好奇地问。是的,所以我要把财富送给您。她把小手伸进口袋里。
他信口问道:你要给我什么财富,多少,是金币、美元还是其他?
小姑娘略微启开小口儿高兴地说:不,是十万元钞票,不信您看看!
小姑娘不慌不忙,把一只手慢慢地从口袋里拿出来,手里当真拿出一张闪闪发光的“钞票”递在他手里。他从未见过这么一张十万元的大钞,不禁睁大了眼睛暗想:天呐,这是什么大钞,这分明是一张在硬纸片上画的水彩钞票。他不禁大笑起来:哈哈,真是一笔珍贵的财富!谢谢,我收下了。
小姑娘眨巴着两只大眼睛看着他问:叔叔您不想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他说:我当然想知道喽。
小姑娘微微一笑说:我实话告诉您吧,我近日读了一篇外国小说,讲的是一个女孩儿,她的父亲是州里首富,一天她对父亲说想要一笔价值十万美元的财富,要把它送给一个在雨天为她打伞的人。爸爸答应了她的要求,就给她开了一张十万美元的支票。等到下雨的那天,她就到街上去。
找到那个人了吗?他急不可待地追问。
小姑娘又接着说:那天开始下着小雨,后来越下越大。小姑娘站了整整一个上午,竟然没人理她,她伤心地哭了。
真是悲惨,他长叹一口气……
小姑娘又说:我不服气,也不相信,决定自己试一试。结果,您没让我失望!
女孩咧嘴笑笑说:可我没有真实的财富,只是一张有象征意义的财富。
他说:不,你我都得到了财富,是一笔最珍贵的财富。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9年11期)
1.财富是指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它可以是有形的物质,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它或许是在困境中得到的一次帮助,或许是偶然中发现的一种品质。请认真阅读文章后说说本文以“财富”为题的含义。
2.本文以“财富”为题,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
3.请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下面两句话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1)小姑娘仰着脸看着他,笑着说:谢谢叔叔。
(2)真是悲惨,他长叹一口气……
4.两个不同国度的小姑娘拥有着同一个心愿,同一个心愿在两个不同的国家却有着不同的两种结果。独具匠心的构思发人深思。请谈谈你阅读后的感受。
1.“财富”是指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一种美好的道德情操,一种关心弱者,助人为乐的高尚行为。(意思答对即可得分)
2.一个小姑娘送一笔财富给在下雨天为她打伞的人(或一个小姑娘实践了送一笔财富给一个在雨天为她打伞者的心愿)
3.(l)这是对人物神态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小姑娘对为她打伞的人充满了感激,并为从一个陌生人那里得到帮助而倍感快慰,更为美好的现实满足了她良好愿望的而快慰。(意思答对即可得分)
(2)这一句简短的话语表现了“他”对外国小说中的小姑娘的同情,也表现出“他”对小姑娘生活的那个社会人们的麻木和冷酷的惊讶。(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4.文章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两个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物对比,同一个心愿的两种不同结局的对比。通过对比深刻而鲜明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习惯的力量
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它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你滑向失败。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一位常年靠乞讨为生的远房亲戚。接受遗产的乞丐立即身价大增,成了百万富翁。新闻记者便来采访这名幸运的乞丐:“你继承了遗产之后,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方便一些。”
可见,习惯对我们有着绝大的影响,它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效率,左右着我们的成败。在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即便是打破常规的创新,最终也可以演变成为习惯性的创新。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形成稳定的习惯。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追求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在实现成功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成功欲望,要有信心、有热情、有意志、有毅力等之外,还应该搭上习惯这一成功的快车。
我国南宋诗人陆游笔耕不辍,一生有近万首诗篇传世。其中他晚年所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成为千古传颂的不朽之作。生物学家柳比歇夫用“时间统计法”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在50余年间取得了数百项科研的成果。 ,由此可见,习惯决定着你活动空间的大小,也决定着你的成败。养成好习惯对于你的成功非常重要。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1.对文章中心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良好的习惯有助于成功
B.习惯决定你活动空间的大小
C.习惯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你滑向失败
D.习惯对人的影响是自然而然,不易察觉的
2.有人说文章开篇引用的那则语言故事在文章中作用不大,甚至可有可无。对此,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3.请你为文章横线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1.C
2.不同意这种观点。离言的引用不仅生动地证明了习惯对人的重要影响,还为论证中心论点作了很好的铺垫(言之成理即可)
3.(略)(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符合事实叙述清楚,能证明论点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林道之
①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主要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②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所以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③但是,植物进行了反击。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于是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它们的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地球上空气中二氧化碳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于是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④动物又通过进一步进化而进行了回击,主要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自己的族群。它们粗重的呼吸以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⑤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它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再次反击,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二氧化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⑥大约一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⑦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应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选自《大科技》2009年第3期,略有改动)
1.如果给选文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不能概括文意的一项是( )
A.生命对气候的影响 B.动植物对气候的调节
C.生命与气候 D.动物与植物
2.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明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而为了把事理阐释明白,必须恰当地使用说明方法。请你从选文中找出两种方法,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3.第⑦段中加点的词语“也许”能否删除?为什么?
4.文章说:近百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对此情谈谈你的感受。
1.D(A、B、C 三项都能概括文章大意,只有D 项不能概括文意,故选D)
2.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例如②一⑤段。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例如“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例如“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决定的。”
3.不能删除。“也许”表估计,推测。其表明下文的结论是作者的一种推测,还未经科学证实,这样就更能体现说明语育的准确性,删除以后可能与事实不符,表达也就不准了。
4.(可从尊重自然,节约用水,爱护身边环境,提倡绿色生活等角度发表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城,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倍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者出。”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顾炎武《与友人书》节选)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意相同的一组是( )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或遇其叱咄( ) (2)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4)若既不出户( )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但在阐述“为学”方法时,两段文字相同之中又有不同,请认真阅读后分析并指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
不同:
1.B( A 项前者是“已经”之意,后者跟“且,又、也”等副词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C 选项前者相当于“而”,后者为“凭”之意。D 项前者是“更加”之意。后者为“增加”之意。B 项都为“虽然”之意,故选B 。)
2.(l)有时 (2)地方区域等 (3)交往 (4)门
3.(l)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4.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要与人研讨交流。(或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不同之处:甲文① 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 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 从“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上谈勤勉,②还谈了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还谈了要出门学习生活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B.一个好学生干部要善于倾听心声的呼声和对班级工作的意见。
C.我们只有和自然和睦相处,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地球。
D.能否根治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C(A句句式杂糅,删去“是可想而知的”。B 句语意重复,删去“的呼声和”。D 句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
在文中横线上衔接恰当的一句话是
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很难说莎士比亚和牛顿谁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点。”这就是说,文学和科学绝不是没有联系的,莎士比亚塑造人物形象固然需要想象力, 。
A.牛顿进行科学研究更需要想象力。
B.牛顿进行科学研究同样也需要想象力。
C.牛顿进行科学研究不一定就不需要想象力。
D.牛顿进行科学研究难道就不需要想象力吗?
B(这段文字的关键句是“很难说莎士比亚和牛顿谁需要想象力更多一点”, 意思是说:作为文学家的莎士比亚和作为科学家的牛顿在需要想象力方面具有同等地位,不存在哪个更多或哪个更少。据此理解即应选B 项)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得当的一项是
A.《水浒传》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级很是孤立,大家一致认为他是一个很自负的人。
C.如果我们的学习负担太重,学习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D.班会课上他夸夸其谈,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佩服。
C(A项中的“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领转折,不能用来形容“小说情节”; B项中的“妄自菲薄”指过分轻视自己,形容自卑,既不能用于他人,也不能在后面带宾语;D 项中的“夸夸其谈”是贬义词,这里贬词褒用不妥,应改用“滔滔不绝”)
下列词语中音、形、义全对的一组是
A.狭隘(ài) 阿谀奉承 炽(chì)热 见异思迁(变动)
B.提(tí)防 安然无恙 畸(jī)形 惟妙惟肖(相似)
C.可恶(wù) 人声鼎沸 沤(ōu)歌 深恶痛疾(疾病)
D.干涸(hé) 默守成规 屹(yì)立 声色俱严厉(严历)
A下(B 项中“提防”的“提”应为dī,C 项中“疾”应为“恨”D 项中“默”应为“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