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1八年级上学期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期中考试19655
2011八年级上学期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期中考试19655
初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21-1-1
题号
评分
一、作文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从下面两个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1.请以“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书写清楚,卷面整洁,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观赏优美的景色,是感受生活;聆听悦耳的音乐,是感受生活;享受浓浓的亲情,是感受生活;拥有纯洁的友谊,是感受生活;追求远大的目标,是感受生活;体验奋斗的苫乐,是感受生活;遭遇痛苦的挫折,是感受生活……

     请围绕“感受生活”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有真情实感。2、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题目。3、字数不少于600字。

难度:
知识点:命题作文
使用次数:10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1-4题。

    (一)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二)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社鼠:土地庙里的老鼠。②案据:把持,此指袒护。③腹而有之:似心腹般对待他们。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A.齐之辞者也                                           B.王曰,何

C.吏二缚一人                                        D.灌之则恐其涂

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所以然者何                                           ②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

    B.①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②不诛之则

    C.①楚王闻之,谓左右                             ②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

    D.①橘生淮南为橘                                    ②灌之恐败其涂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②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

4.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政治家的风范,请分别指出这两则短文中晏子语言的特点。

    选文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使用次数:17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熟练;犯罪;到;毁坏

2B

3.①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

②老鼠所以不能被杀死,因为(怕损坏)土地庙的缘故。(意思对即可。)

4.选文一: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意思对即可)

(选又二:晏子巧用比喻,委婉进谏,劝说景公除掉身边的奸佞之臣,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完成1-5题。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的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在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我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是属于弱者的,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想望。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这些苇却显得那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可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的地方,怎么会有苇的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___________ A.吸取  B.吸收  C.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那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___________A.摇荡  B.摇曳  C.晃动)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想起金克木《生命》一诗中有一句“生命是低气压的太息,是伴着芦苇啜泣的哈欠。”暗自笑了,这不知写于何时何背景的诗句,有些明了又有些不明,我这时倒是想改一句:“生命是伴着啜泣与哈欠的芦苇。”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1.根据文意,为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2.结合上下文意,在第④段划横线处写一比喻句。

3.荒漠中的苇的特点是怎样的?

4.作者写的是荒漠中的苇,但同时也用了许多笔墨来描写“荒漠”。文中是如何描写“荒漠”之“荒”的?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5.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20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C  B

2.示例: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

3.荒漠中的苇的特点是:瘦俏,不成气势、稀稀落落,像耄耋老者。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4.文中能表现荒漠之“荒”的描写有:

1)(沙漠)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

2)胡杨昵?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3)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的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答对两处即可)

用意:通过环境的恶劣来反衬出苇顽强的生命力。

5.表达了作者对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作者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也会努力生活,也会生根、发芽、开花,坚强地活下去!

2.

阅读,完成1-4题。

那一束伴地莲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所以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得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扎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许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了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竞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我去山后的医疗社看医生。临走,医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衬映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寻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故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竞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做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娇,她愣怔片刻,顺着我的提示她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天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活着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

1.作为野草、野花的伴地莲和作为中草药的伴地莲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中关于母亲背着“我”找伴地莲的情节写得十分细腻,请参照示例,结合文中有关内容加以分析,说说这样写的用意。

    示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母亲背“我”到处找伴地莲

    用意:表现母亲生活的艰辛,医病的不易。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处说:“要感谢母亲。”除了一般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外,更深层的意蕴是什么?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题“那一束伴地莲”,不仅指母亲背着我在月光下的雪坑中找到的那一束,也包括第二年挂在屋梁上的那一束。

    B.文章变换着角度描写了伴地莲的形状、丛生、开花等外部特色,也指明了它的药用价值。

    C.作者用伴地莲的苦味,来衬托生活的甜美,来歌颂母爱的崇高,来赞扬母爱的浓情蜜意。

    D.伴地莲在文中不仅是一种植物和药材,而且它的平凡、它的美丽和它的价值,又幻化成了母亲的形象,母亲的精神。

    E.全文以伴地莲为线索,以叙述“画龙”,又以议论“点睛”,体现出散文叙议糅合、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7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1)数量多:高高的枝,苍绿的叶;春末绽开指甲大的花,雪白的瓣,乳黄的蕊;随风散步苦香;花期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

2)仲秋,枝叶褪了绿,转入翠黄,枯脆干焦。

2.参考示例:

示例1

内容:作者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

用意:表现了母爱的纯洁。

示例2

内容:写母亲发现伴地莲时的惊喜与连声赞叹

用意:表现母亲没为自己的疲累惊吓而痛苦,却为得到可医孩子病的伴地莲而欣幸,足见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只要答对一处即可)

3.母亲给了我最美好的东西——新的生命及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4A  D

四、填空题 (共9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完成1-2题。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以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表示思念赵宋。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日常坐卧,也要向南背北。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

1.“宁可枝头抱香死”一句中“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诗人笔下的菊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诗中哪些描写可以看出?

难度:
知识点:词
使用次数:19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抱”字充分表现了不屈于强权的顽强品格、毫不动摇地维护民族气节的坚定信念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爱国精神。(意思对即可)

2.诗人笔下的菊花是一个不随时俗、孤高傲世的形象。(意思对即可),从“不并百花”“独立疏篱”“抱香而死”“北风不落”的描写中可看出。

本卷还有11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6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6
10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作文
1
6.25%
文言文阅读
1
6.25%
现代文阅读
2
12.5%
填空题
9
56.25%
选择题
3
18.75%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命题作文
1
6.25%
人物传记类
1
6.25%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2
12.5%
1
6.25%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1
6.25%
国内文学作品
1
6.25%
病句辨析
1
6.25%
作家作品
5
31.25%
词语
1
6.25%
成语(熟语)
1
6.25%
字音
1
6.25%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