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1八年级下学期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期末考试19686
2011八年级下学期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期末考试19686
初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21-1-1
题号
评分
一、作文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作文。

    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那份责任,这是个人必备的道德修养。它既包括对自己的责任,也包括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每个人都肩负着责任生活着:父母有培养子女的责任,我们有赡养、孝敬长辈的责任,交通警察有维护交通安全的责任,教师有培养好下一代的责任,医生有救死扶伤的责任……

    请以“责任”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难度:
知识点:命题作文
使用次数:13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完成14题。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箱。  ③庵:茅草小屋。  ④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⑤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负从师,不惧险阻    (    )

    2依林木之下    (    )

    3)门徒其勤学    (    )

    4)常以净衣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是人多书假余    记其事

       B.①将归见其亲也    ②题衣裳

       C.①谓行尸走肉耳    ②常以净衣易

       D.①编茅    ②余故道学之难以告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4.阅读本文,结合我们学过的《送东阳马生序》,谈谈你从中受到启发。

难度: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使用次数:19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1)背着(2)有时  3)敬佩  4)交换

2B

3.人喜欢学习,虽然死了但是精神还存在;(如果)不学习,虽然活着,(我们)叫他没有灵魂的空壳。(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无所作为、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4.(1)学习要勤奋:       2)学习要虚心请教;

3)学习应不怕险阻艰辛;(4)学习应多读书,勤积累;

5)人要有所作为,必须趁年轻多学习,等等。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完成14题。

竹影

苏诗布

    我老家的屋门口有一片竹林,显得小巧精致。小巧是出自于竹子本身,那些竹子不同于井冈山的翠竹,也不像那些张扬的毛竹,是细而软的黄间竹。精致呢,是其面积不大,也就半亩左右,竹林的边缘有路和田地围着,远远看去像浓浓的一大兜绿意。

    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拉短。从家门口探进来的竹子的影子,就可以读懂时间,读懂日子走过的声音。这种声音母亲最懂,比闹钟更让她清醒。竹子的影子总能告诉母亲煮饭的时间,或是翻晒衣物的时辰。

    许多年了,那片竹林用它的富有喂养着我们。谷雨过后,林子里的小竹笋破土而出,一簇簇的,直往上长。仅在一夜两夜间,就认不出昨夜的同伴了。于是采撷竹笋就成了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似乎那竹笋每长一寸,我们回家的日子就近了许多。其实,在外生活的日子总不能让母亲算得那么准确,竹笋长的过高了,家门口那条小路依旧看不见我们兄弟的身影。母亲只好自己来采撷那些竹笋,升灶堂,烧沸水,剥笋皮,一场忙碌,大铁锅便渐渐地积满了竹笋。母亲坐在灶堂口,面对燃得火热的柴火,心想,孩子们快回家了。于是母亲笑了。一个人对着灶堂火一样地笑。每每“这种笑”总能如愿,等到我们到家时,母亲总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厉害,我就知道你们要回来了。在阳光里,母亲的竹笋慢慢变成了笋干。阳光越过那片竹林时,母亲像翻晒衣物一样伺弄着那些笋片。最后,那些笋片几乎成了我们桌上的美味,成了我们咀嚼乡情的依托。

    三年前,母亲生了场大病。手术过后又回到老家那片竹林。刚开始,母亲总是不习惯,老是把时间弄错,老是把那片竹子的影子看成回家的孩子们。大概是母亲无法及时采撷那些新长出的小竹笋。那片竹林浓了许多,它的影子几乎就要吞没了老屋的院子。

    今年谷雨过后,我早早地回老家了。母亲看见我回来,就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很旺。母亲明显瘦了,大概是她听不到我们喊叫她的声音,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母亲那一跳一跳的,让我的心终究有些宽慰,其实那简单的动作已经告诉我,母亲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好转。

    母亲依旧忘不了那片竹林。她似乎已经知道我的心思,我还没有进家门口她就带着我进那竹子林了。母亲边走边说,你回来的早,竹笋还没有成片长出。

    浓浓的竹荫里只有依稀的几棵小竹笋,它们光着身子,如果不细心还看不见它们破土而出的身段儿。只在竹子林外边,有几棵长高的竹笋,它们好像早熟的孩子,显得有些夸张。母亲说,那是引路竹笋,采不得的。母亲跟在我的身后,依旧是一坎一坎地越过那团竹荫,阳光在一个瞬间亮丽了许多。母亲好像不忍心让我空手而回,又折回身隐入竹林里,透过斑驳的光影,母亲还是那样一跳一跳地,越过竹林的沟坎。不一会儿,母亲从竹林里钻了出来,抱了长短不一的竹笋,母亲的脸上、头发,沾了许多的竹子叶片。我想帮母亲扫落那些碎屑,但面对母亲忙着整理那些竹笋,面对她额头上渗出的汗水,我的手停住了。我只在心里祈祷着,愿母亲每天都能越过那团竹荫,去领受竹林这一边阳光的收获。

    母亲捆好那些竹笋,似乎还不满意,又砍下了一根高高的竹子。母亲说,这竹子挺好的,你回去可以架在阳台上挂衣服。

    面对竹竿,我突然想到了几千年前那个远嫁的女子。《诗经》的《卫风·竹竿》里记录了那个远嫁女子的思念情怀:“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远嫁的女儿,回忆起童年在淇水的钓鱼等快乐的情形,思念之情能不涌动吗?

一根竹竿无法挑动一片竹林。就像我每一次回老家,一场重逢并不能带走亲情的全部。而在母亲的心里,孩子们每一次回家都像竹笋成长一样,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荫。                              

(选自《福建文学》2007年第6)

    【注释】①籊籊(tìtì):竹长而锐。

1.文章第二段中说“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那片竹林让母亲的日子丰富了什么?

2.文中说“那片竹林用它的富有喂养着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3.本文的语言非常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极富表现力。请仿照示例选择一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作一赏析。

      句子;竹林的边缘有路和田地围着,远远看去像浓浓的一大兜绿意。

      赏析,“一大兜”用得好。好就好在它化无形为有形,将竹林的青翠和茂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为后文写竹影并进一步写母爱亲情作了铺垫。

4.在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又“想到了几千年前那个远嫁的女子”,写这一段有什么好处和用意?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9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母亲借着竹子计算时间,守着竹子等待孩子们的归来,归来尝一尝自己亲手伺弄的美昧。这片竹林让母亲的日子有了实在的忙碌和等待,让她所有的渴望、希冀、牵挂与想念看得见摸得着。 

2.竹林里的竹笋,还有晒干的笋干可以吃;那片竹林也成了我们咀嚼乡情的依托。 

3.鉴赏示例:句子:而在母亲的心里,孩子们每一次回家都像竹笋成长一样,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荫。赏析: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竹笋的成长,实际上隐喻儿女的成长,竹林成荫,竹影摇曳,无不弥漫着浓浓的亲情。

4.作者最后又想起了几千年前那个远嫁的女子,这样写拓展了文章的内容,由写自己的亲情拓展开,来展现天下所有的亲情。既升华了主题,又使文章内容意蕴更丰富。

2.

阅读,完成15题。

悼念乔治·桑

雨果

    我哀悼一位逝去的女性,向一位不朽的女子致敬。

    我以往热爱她,赞赏她,尊敬她;今天,在死亡的宁静肃穆中,我瞻仰她。

    我称赞她,因为她的创造是伟大的,而且我感谢她,因为她的创造是美好的。我记忆犹新,有一天,我曾经给她写信说:“我感谢您心灵如此伟大。”

    难道我们失去她了吗?

    没有。

    高大的形象不见了,但是并没有销声匿迹。远非如此,几乎可以说,这些形象发展了。它们变成了无形,却在另一种形式下变得清晰可见。这是崇高的变形。

    人形有隐蔽作用,它遮住了真正神圣的面孔,这面孔就是思想。乔治·桑是一种思想:这思想如今离开了肉体,获得了自由;她辞世了,而思想却活着。

    乔治·桑在我们的时代享有独一无二的位置。其他伟人都是男人,她却是伟大的女性。

    本世纪以完成法国革命和开始人类革命为其法则;在这个世纪里,由于性别的平等在人类平等的范围内,因此一个伟大的女性是必不可少的。妇女必须证明,她可以拥有我们男性的所有禀赋,而又不失去女性天使般的品质:强大有力而又始终温柔可爱。乔治·桑就是这种证明。

    既然有那么多的人给法国蒙上耻辱,就必须有人给它带来荣耀。乔治·桑将是我们的世纪和法国值得骄傲的人物之一。这个誉满全球的女性完美无缺。她像巴尔贝斯一样有一颗伟大的心灵,像巴尔扎克一样有伟大的头脑,像拉马丁一样有崇高的心胸。她身上有诗才。在加里波第创造了奇迹的时代,她写出了杰作。

    用不着一一列举这些杰作。何必把大家记得的事再鹦鹉学舌一遍呢?标志这些杰作力量所在之特点的,是善良。乔治·桑是善良的。因此,她受到憎恨。受人赞美有个替身,就是遭人嫉恨;热情有一个反面,就是侮辱。嫉恨和侮辱既是表明赞成,又想表明反对。后人会将嘲骂看作得到荣耀的喧闹声。凡是戴上桂冠的人都要受到抨击。这是一个规律,侮辱的卑劣要以欢呼的大小作为测度。

    像乔治·桑那样的人都是为公众谋福利的。他们逝去了,他们一旦逝去,在他们本来那个显得空荡荡的位置上,便可以看到实现了新的进步。

    每当这样一个杰出人物去世,我们便仿佛听到翅膀拍击的巨大响声;既有东西逝去,就有别的东西继续存在。

    大地像天空一样,也有隐没的时候;但是,人间像上天一样,重新显现,跟随在消失之后;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就像火炬一样以这种形式熄灭了,却以思想的形式重新放光。于是人们看到,原来以为熄灭的东西是无法熄灭的。这支火炬越发光芒四射;从此以后,它属于文明的一部分;它进入了人类广大的光明之中;它增加了光明;因为把假光熄灭了的神秘的气息,给真正的光提供了燃料。

    劳动者离开了,可是他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

    埃德加·基内去世了,但是从他的坟墓里冒出了至高无上的哲学,而他又从坟墓的上方给人们提出劝告。米什莱谢世了,但是在他身后耸立着一部历史,勾画出未来的历程。乔治·桑长辞了,但是她给我们留下妇女展露女性天才的权利。变化就是这样完成的。让我们哭悼死者吧,但是要看到接踵而至的现象;留存下来的是确定无疑的事实;由于有了这些令人自豪的思想先驱,一切真理和一切正义都迎我们而来,而这正是我们所听到的翅膀拍击的声音。

    请接受我们逝去的名人在离开我们的时候,给予我们的东西吧。让我们面向未来平静而充满沉思,向伟大的离去给我们预示的光辉前景的到来致敬吧。

【注释】①乔治·桑(1840~1876)法国19世纪著名女小说家,浪漫主义女性文学和女权主义文学的先驱。代表作有《木工小史》(1840)、《康素爱萝》(1843)、《安吉堡的磨工》(1845)等。

    ②巴尔贝斯,二战法国名将。

    拉马丁(17901896)19世纪法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

    ④加里波第(18071882),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革命民主派领袖,军事家,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

    ⑤⑥埃德加·基内(1803~1875),法国历史学家,他和于勒·米什莱同是教权主义最激烈的反对者。

1.作者在文中说:“每当这样一个杰出人物去世,我们便仿佛听到翅膀拍击的巨大响声;既有东西逝去,就有别的东西继续存在。”请写出“巨大响声”、“逝去”的“东西”、“继续存在”的“东西”的含义。

1)“巨大响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逝去”的“东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继续存在”的“东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乔治·桑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为什么雨果在悼文中却说“列举她的作品显然是毫无必要”,只字不提她的作品?(2)

3.文中多处用到类比,请从文中找出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4.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乔治·桑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3)

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沉痛哀悼乔治·桑的逝世,高度评价了乔治·桑对她的时代和她的国家做出的伟大贡献,感情哀婉细腻,催人泪下。

      B.作者认为乔治·桑虽然去世了,但她的伟大思想将像火炬一样永照人间,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C.“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这两种“事物”前者是指生命,后者指

赞誉。

      D.文中说乔治·桑完美无缺不仅因为她有伟大的心灵、伟大的头脑和崇高的心胸,而且因为她的诗才、她的杰作,以及由此而受到的憎恨、侮辱和抨击。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4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1)一切真理和一切正义都迎我们而来  2)肉体    3)思想(精神

2.她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尽人皆知,有口皆碑,不必说;比一个人的成就更伟大的是她不为人知的一面:美好的品德、伟大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3.(1)作者把乔治·桑同当时的男性相比,突出她的才华,她的追求,她的伟大地位。

2)文章还把乔治·桑同一些名人巴尔贝斯、巴尔扎克、拉马丁等相比,突出了她精神的伟大。

3)文章倒数第二段又用了另一组类比,说明乔治·桑的精神永远鼓舞着后人,后人将从她那里获得很多的精神的馈赠。(只要找出一处并说明作用即可

4.(1)乔治·桑以自己的伟大证明了在性别平等的社会里,妇女可以拥有男性所有的禀赋,且不失女性天使般的品质。

2)乔治·桑以自己的杰作和完美无缺为我们的世纪和国家赢得骄傲。(明确此句所在处为第8段,独立段的形式决定了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也明确了作答的思路,应从下文寻找“原因”。筛选第9段即是原因一,此时切忌浅尝辄止,否则会答不全,还应分析第10段得出原因二

5B(A项显然是感情态度不对,“哀婉细腻”不得体;C项说“赞誉”不确,应指“思想或精神”;D项前后矛盾,既然是“完美无缺”,又怎能说“受到的憎恨、侮辱和抨击”)

四、填空题 (共1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完成12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难度:
知识点:词
使用次数:15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山岭的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意思对即可)

2.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

本卷还有12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7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7
10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作文
1
5.88%
文言文阅读
1
5.88%
现代文阅读
2
11.76%
填空题
13
76.47%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命题作文
1
5.88%
人物传记类
1
5.88%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2
11.76%
1
5.88%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5.88%
国内文学作品
1
5.88%
作家作品
7
41.17%
病句辨析
1
5.88%
成语(熟语)
1
5.88%
字音
1
5.88%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小小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