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2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真题26096
2012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真题26096
初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2-04-24
题号
评分
一、文言文阅读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富人之子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呼其子而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节选自苏东坡《艾子杂说》

    注释:①:何,怎能。克:胜任。②敏:灵敏,聪明。③多能:多种本领。④妄言:乱说,造谣。⑤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

   译文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很笨,他又不教他们。一天,艾子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美,但是不通事务,以后又怎能接管您的家产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很聪明,而且有很多本领,怎么会不通事务呢?”艾子说:“也不必考验别的事,只问他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情愿担当诬蔑不实的罪名。”富人把儿子找来问这件事。儿子笑嘻嘻地说:“我岂能不知道,米是从布袋里来的。”父亲听了,立刻凄怆悲伤地改变了面容说:“你的愚笨可算是达到极点了!那米不是从田里取来的吗?

艾子叹道:“不是这样的父亲,是生不出这样的儿子来的。”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齐有富人,家千金(    )    ②其二子(    )

    ③吾妄言之罪(    )    ④每布囊取来(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

   

  ②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3、你觉得富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都有哪些错误?

4、艾子说:“非其父不生其子。”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难度: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使用次数:9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①积累  ②很  ③承担,担当  ④从 2、①您的孩子虽然很好,却不了解社会上的事务,以后怎么能胜任家务呢②只问您的孩子“所吃的米是从哪儿来的”;如果他们知道这个问题,我愿意承担造谣的罪责。 3、富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有两条错误:一是不教育他们,使他们不通世务;二是护短,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 4、从字面上看,艾子是在讽刺富人本人也不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而实际上,这句话还揭示了父子一脉相传的剥削阶级本质。

2.

金壶丹书

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选自《晏子春秋》

【注解】①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②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③鳋(sāo):鱼腥味。④毋(wú )不要;不可以;与“无”“勿”通假混用。

【译文】齐景公在原纪国的土地上游历时,捡到一个金壶,打开来,里面有一张用红笔写的纸条:“吃鱼不要翻面,不要乘坐劣马。”景公说:“有道理!吃鱼不要翻面,是因为不喜欢它的腥味。不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

晏子说:“不是这样啊!吃鱼不要翻面,是说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不要乘坐劣马,是说不要放不肖之人在国君身边。”齐景公说:“纪国有这样深刻的言语,为什么会亡国呢?”

晏子说:“有这样的言语也会亡国。我听说:君子有治理国家的好策略,一定会公行於天下。纪国有这样的言语,却藏在金壶里,怎能不亡国呢?”“金壶丹书”指锦囊妙计。主旨:干什么都不要隐藏,否则将无济于事!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勿乘驽马           2)则其鳋也          3何以亡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

1)君子有道,悬于闾。

2)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

3、写出这则故事所蕴含的一个道理。

难度: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使用次数:13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1)劣马 (2)讨厌 (3)为什么  21君子有治国的方略,要把它公布到大街小巷上。(2吃鱼不要翻面,是说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大意写出即可)3、示例: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根据认识水平以及语言表达酌情给分)

3.

两次还金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明·周晖《金陵琐事》

注释: ① 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 ②利:贪图。③俟工(sǐ):等待。④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译文: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像是我的东西一样,(我连这些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

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金数百两,(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

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一点也不动心,这就可以看出他远远超过常人。

阅读训练

1  用“|”划出句子的停顿节奏。

问其银数与封识标记皆合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不敢与家人言( )   遂以还( )

教书于宦官家( )  其侄有他事南来( )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4  请各用四个字概括这两件事:          

5  最后一段中哪一个字有点睛之效?为什么?

难度: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使用次数:13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问 | 其银数与封识标记 | 皆合2、这件事;于是(就);曾经;听说;3、那官把银子寄在他家多年,毫不动心,这种高尚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普通人。

4、拾金不昧,寄金不昧5、穷  拾金不昧与寄金不昧足以表现何岳的人品,尽管“穷”,在重金面前不动心。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3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容易
1
33.33%
中等
2
66.66%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文言文阅读
3
100.0%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人物传记类
3
100.0%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00ii00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