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21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真题105412
2021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真题105412
初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20-08-21
题号
评分
一、文言文阅读 (共69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2019·广西百色)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乙】孟子曰:“尽信书①,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ù)②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③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④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杵(chù):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③深造:高深的造诣。④资:积累。⑤原:同“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B.必有我师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一日暴之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D.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
.【乙】文画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
C
.【甲】文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乙】文中“策”指马鞭。
D
.【甲】文的“可以为师矣”与【乙】文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流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
B
.【乙】文中演化的成语“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C
.【甲】【乙】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D
.【甲】【乙】两文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仁”即“爱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始。                                              

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难度:
知识点:散文类
使用次数:14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第一个“乐”,以……为快乐;第二个“乐”,乐趣。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B.第一个“焉”,在其中;第二个“焉”,助词。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C.第一个“暴”,晒;第二个“暴”,突然。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D.两个“矣”都是助词。选项加点词意思相同。

2.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断句、词语解释和句式。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C项,“子夏”是孔子的学生,都指孔子分析不正确。

故选C

3.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一一判断正误。C项,乙文最后一则是关于治理国家的,“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分析不正确。故选C

4.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罔”“殆”分别解释为“迷惑”和“有害”。②句中重点词“无他”解释为“没有什么别的”。

【乙】文翻译:

  孟子说:“要是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武成》篇只不过取其中两、三竹简罢了。仁者在天下无敌,以最讲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来呢?”

  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孟子说:“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

  孟子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孟子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

2019·云南昆明)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

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家书》)

注释: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精:         

3)悲守穷庐  穷庐:                 4)此即日于傲矣  习:       

2.请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修身/美于徐公

B.险躁不能治性/无可用

C.不必锦衣玉食后谓之奢也/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后见也

D.车马仆从习惯/二虫尽所吞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4.【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   A    ”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诚弟弟,提出做事宜“    B     ”,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   C    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5.【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

                                                                           

                                                                           

难度:
知识点:散文类
使用次数:12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1)致远:实现远大目标(2)励精:振奋精神(3)穷庐:偏偏简陋的房屋(4)习:习惯,熟悉

【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第(1)、(2)题中所考查的词语来自课内,故可以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作答;第(3)、(4)题中所考查的词语来自课外,可以由课内到课外进行知识迁移,如解释“穷庐”可联想到“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的“庐”(房子);解释“习”一词,可联想到成语“习以为常”中的“习”(习惯)。

2.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A项,来/认为;B项,就/却;C项,前后两词都表述顺承关系;D项,成为/被。

3.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答题时,需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根据赋分,抓住句中的关键实词、虚词,分析句式特点,运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做到文从字顺。这里需要将“澹泊”“明志”;同时注意该句是一个双重否定句。

4.A.遂成枯落  B.平心静气   C.躁(险躁/焦躁)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答题时,可以在理解两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干的提示,如由“精力衰竭、失去活力”可对应找出其比喻体“遂成枯落”,由“心绪少佳”可以找出其反面“平心静气”,由“静”可找出对立面“躁”。

5.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说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

如果“皮袍呢褂”随处都是,“车马仆从”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

【解析】本题考查把拓展延伸。此类试题,需要结合文本,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据。对于本题,可以紧扣“俭以养德”的观点,联系【乙】文中描述“奢”的细节,如“锦衣玉食”“使皮袍呢褂”“车马仆从”,由此提出远离“俭”的危险;最后结合生活实际,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做到节俭。

【乙文参考译文】世家子弟,最容易犯奢侈、骄傲的毛病,并不是说锦衣玉食才算是奢侈,只要皮袍呢褂多得俯拾就皆是、车马仆人习以为常,这样就一天天接近奢侈了;见到乡下人就讥笑他们朴素丑陋,见到雇工就颐指气使,不可一世,这样就一天天习惯于骄傲了。京城子弟道德败坏,都是因为“骄”“傲”二字所引起的。初五晚上王六等回来,又接到你的信,我本来就怕弟弟焦急。我前年之所以那么废弛,也是焦躁的缘故。人一焦躁,那么心情就不好,办事便不能妥当。你和各位兄弟一定要引以为戒,再三叮嘱再三叮嘱。

3.

 (2019·湖北荆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 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口:“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拐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澄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逐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罘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会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巳,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她。"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通,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持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泰,秦悉坑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

()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②难:驳倒。  ③易置:撒换.@从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可得   竟然

B.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C.败走   假装

D.其粮道  裁断

2.下列句中加点诃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门圮  介词,      B.   代词,()

C.天下莫能当 连词,因而    D.括易言之 连词,表转折

3.下列关于()()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难度:
知识点:散文类
使用次数:16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A句的含义为:最终也没有找到。据此推断“竟”字的含义为“最终”而不是“竟然”,因此解释有误的一项应为A

2.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A项中“于”是介词,“于”后的“河”是表示地理位置的名词,因此“于”的用法应为“介词,在”;B项中的“其”前面是老河兵对石兽位置的推测,所以后面的“其”应为“代词,他”;C项中“以”承前面赵括谈论兵法的事情而来,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以为全天下没人能比得上他,所以“以”是“以为,认为”的意思;D项中“而”前面是赵奢认为战场是事关生死的大事,后面写赵括谈论起来很轻松,两者含义相反,所以是转折。故正确答案为“C”。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其中B项对寺僧和讲学家观点的陈述整好相反,所以正确答案应为“B”项。

4.(1)(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第一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有:是非,注意分开, “是”是“这”的意思,“非”是“不是”的意思;第二句中的重点词语为“使”是假使的意思,“将”是担任将军,带兵的意思。

(参考译文)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4.

(2019·柳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日:“善哉善哉,子听之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 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巨然祖述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物象,远观则景物粲,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村落杳然深远,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 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 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 鲜明。

1.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伯牙游于泰山之 佳木秀而繁

B.钟子期辄其趣 欲其林

C.近视之几不物象 佛印绝弥勒

D.是晚景 以咨之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B.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否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C.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D.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3. 下列对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凡是伯牙想到的人,钟子期一定能找得到。

B.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士兵遇到暴雨,被困在山岩下。

C.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心里悲愁,于是弹起琴来鼓励他。

D.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起先弹奏雨水连绵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塌的音乐。

4.下列对 () ()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表达了他们心意想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因为知音难遇,所以一定要珍惜好友,要保持友谊长存。

B. ()文记述了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画作工于雾霭远景,描绘真山真水的特点,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山水画技法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C.两文内容上均着眼于“善”。 ()文伯牙“善弹”,一把琴就可弹奏出高山流水的意境,造出崩山之音;而子期“善听”,从伯牙的琴声中就可读出他的旨趣。 ()文董源“善画”,他的画作奇妙,宜“远观”不宜“近视”。

D.两文都是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文正面描写了伯牙鼓琴之“善”。侧面写子期对琴声的评价,突出伯牙琴技之高; ()文正面描写了董源画作“远观”景物鲜明之状,侧面描写《落照图》,突出董源画技高妙。

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难度:
知识点:散文类
使用次数:15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A项,第一个“阴”的意思是北面,第二个“阴”的意思是树荫。B项,两个“穷”的意思都是尽;C项,两个“类”的意思都是像;D项,两个“悉”的意思都是都。

 2.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首先要明确句子的含义,重点字词的意思是:“逃”的意思是,隐藏;“逃声”的意思是躲开,隐藏自己的声音。本句话的意思是: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按照句意来断句即可。

3.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要直译为主,意义为辅。根据注释,先了解字词义,再组成句子。重点字词:A项,“念”的意思是心里所想的;“必”的意思是一定,必定。B项,“卒”的意思是突然;C项,“鼓”的意思是弹奏。每句话的意思是:A项,凡是伯牙想象的情景,钟子期一定能知道。B项,突然遇到暴雨,被困在山岩下,C项,心里悲愁,于是拿起琴弹奏起来。

4.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其次要明确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再次要掌握文章运用的写作手法。 ()文内容是先写董源的画“宜远观”,然后写“远观”和“近视”效果不同,再以《落照图》为例加以说明。突出董源画技高妙。而对《落照图》的描写是,近看没有什么效果,远看村落隐约深远,完全是一派晚景,远处山峰顶上好像有夕照的亮色,这正是神妙之处。是描述性语句,而不是侧面描写。

5.大体上董源和巨然的画作,都适宜远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句子翻译现代汉语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句子放在原文当中,结合语境来翻译。另外还要注意这句话当中的一些关键词,如“及”的意思是和,“皆”的意思是都,“宜”的意思是适宜。采用直译,然后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参考译文))董源擅长绘画,尤其拿手的是秋天山岚远景,大多数描摹江南的真山,不用奇特峭拔的笔法。后来建业的僧人巨然效法董源的画法,大体上董源和巨然的画都适于远看,他们用笔非常粗放,近看画走近了看几乎看不清物象;退远了看却景物鲜明,情思幽远,像看奇异之景。如几乎不像任何事物的形象,远看就觉得景物鲜明,意境深远悠长,如同人间胜境。例如董源画的《落照图》,近看没有什么效果,远看村落隐约深远,完全是一派晚景,远处山峰顶上好像有夕照的亮色,这正是神妙之处。

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艾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1. (2019·德州)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四俱备                2沉鳞竞跃            

2. (2019·株洲)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①古来  :共同     ②高峰   : 耸入

B.①五色  :交相     ②四时   :

C.①猿鸟  :纷乱     ②沉鳞   :争相,争着

D.竹柏影也  : 只是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大概

3. (2019·株洲)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 (2019·株洲) “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019·德州)《答谢中书书》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

6. (2019·株洲)《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里的“闲人”如何理解?

                                                                                             

难度:
知识点:散文类
使用次数:14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1)季节(时节  时令) 2)鱼

2.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D,“竹柏影也”是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示推测关系。所以这里的“盖”是大概的意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意思是只是像我们这样的清闲的人太少了。所以这里的“但”是只是的意思。

3.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最好采用直译的方式逐字落实意思,做到准确、通顺即可。(1)“欲颓”意译为“落山”(2)“相与”的意思是“一起”。

 4.①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② 这句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本文主旨的能力。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前文写了山川之美,可以看出作者喜欢美丽的山水之景,也就向往着这种生活,因为和他们一样陶情怡乐于自然的人不多了。

5.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色彩斑斓,动静结合;言简义丰,耐人寻味;情景交融,忘情山水。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描写的赏析。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从清晨到黄昏,从猿猴、飞鸟到水中的鱼儿,动静结合;且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发出“实是欲界之仙都”的赞叹,文末“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6.1)既指自己当时身为闲官的身份;(2)又表明了贬谪中的那份从容流连于光景闲适的心境;

 (解析)联系作者写作时的身世处境---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是典型的闲官,自称“闲人”无疑。但作者并不消沉,能够随缘自适,从容流连于光景,表现出一种闲适的心境。

本卷还有64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69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69
10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文言文阅读
69
100.0%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散文类
41
59.42%
人物传记类
13
18.84%
历史事件类
13
18.84%
公文类
2
2.89%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夜未央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