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北京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专题练习64388
北京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专题练习64388
初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20-11-23
题号
评分
一、现代文阅读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别丢了坎蒂德

①儿子打来电话,没聊上几句我就急着问他:“坎蒂德怎么样了?他走了吗?”

②儿子笑起来:“妈,你怎么这么惦记他呀?我都嫉妒了。”

③儿子在英国剑桥csr公司工作。刚上班的时候他就告诉我说,与他对坐的是一个葡萄牙人,名叫坎蒂德。坎蒂德的工号是12号,年纪不大,尚未娶妻,却是这个公司地道的元老级人物了。公司排前20个工号的只剩了三个人,只有坎蒂德一直没有当官,不是因为他缺乏能力,而是因为他不感兴趣。“他可牛了!他是全公司员工在技术方面请教的中心,据说他的钱多到可以在伦敦买上几栋楼呢。”儿子说,就是这个很牛的坎蒂德整天穿得叫花子似的,上下班骑一辆破自行车。“他是刻意藏富吧?”我问。儿子说:“我看不像。他的兴趣不在吃穿用度上。”

④当官没兴趣,吃穿用度也不讲究,那这个坎蒂德“情感的出口”究竟在哪里呢?

⑤儿子说了坎蒂德一个故事。坎蒂德去了一趟养鸡场,看到速成鸡被囚禁在不能转身的笼子里,参观者被告知不可大声讲话,否则这些心脏特别脆弱的鸡就会被当场吓死。回来后,他就开始吃素了。他说,他好可怜那些鸡;他还说,有时候会莫名思念那些鸡,很想去探视它们,却又没有勇气。

⑥三个月前,坎蒂德利用休假回到葡萄牙,投了一笔巨资。儿子让我猜猜他买了什么。我说:“别墅?土地?度假村……”儿子说:“都不是,他买了一片森林。”

⑦休假结束回到公司,坎蒂德每天惦念他的森林。他把森林的照片一张张翻给同事们看,像炫耀自己年轻貌美的未婚妻。他告诉我儿子说,他准备辞职,回家去照顾他的森林。他在英国置办了高档的摄像机、照相机、放大镜、显微镜,说是回去后要好好观察研究森林里的各种植物与昆虫。

⑧坎蒂德是在2011122日那天离开剑桥的。临走前,公司的同事们按惯例为他“凑份子”送行。一笔可观的英镑打到了一张卡上,送到了他的手中。他一拿到那张卡,立刻让我儿子和他一起在网上查找非洲一个救助饥饿儿童的网站,查到后将钱悉数捐了出去。坎蒂德举着那张分文不剩的空卡,开心地对我儿子说:“这个,我要收藏的。”

⑨我多么愿意让儿子一辈子都与这样的人做同事啊!“不要丢了坎蒂德。不管多远,都与他保持联系吧。”我这样嘱咐儿子。

1.文章记叙了坎蒂德的几件小事,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事件

人物品质

参观养鸡厂,回来后改吃素。

悲悯善良  关爱动物

酷爱大自然

将“份子钱”捐给非洲儿童。

2.读第⑧段加点的句子,说说坎蒂德收藏那张空卡的原因是什么。

3.题目“别丢了坎蒂德”有怎样的含义?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7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 花巨资购森林,并辞职回去照顾。  乐于慈善,有爱心     

2. 那张空卡凝聚着他与同事的友谊;能使他能想起做善事的快乐。     

3. 一是别丢掉了坎蒂德这个朋友;二是别丢了坎蒂德所具有的那些美德。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梳理文章的内容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合并叙写同一内容的语段,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各部分的内容;结合题目筛选相关的词句,或根据所写内容分析人物的心理、情感等,然后或直接用原文中表现情感的词语填写作答,或依据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答题时要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文章第5段叙写坎蒂德参观养鸡厂,回来后改吃素,表现了他“悲悯善良,关爱动物”的特点;67段叙写坎蒂德花巨资购森林,并辞职回去照顾,表现了他“酷爱自然”的特点;文章第8段叙写坎蒂德将“份子钱”捐给非洲儿童,表现了他“乐善好施,有爱心”的特点。据此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那张卡是“我”儿子和他的同事送给坎蒂德的离别礼物,对坎蒂德来说很有纪念意义;同时,这张卡也是坎蒂德做善事的最好证明,留着它,就永远留着“因做善事而快乐”的美好心情,从而激励坎蒂德继续将善行进行到底。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题目“别丢了坎蒂德”表面上来看,是不要丢掉坎蒂德这个人;在从文章内容看,文章的结尾“不要丢了坎蒂德。不管多远,都与他保持联系吧”是点题之笔,全文都在赞美坎蒂德的美好品质,自然是要儿子学习坎蒂德的优秀品质,也就是说别丢了坎蒂德所具有的那些美德。据此理解作答。

2.

①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②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③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_____________。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④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⑤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⑥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⑦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杂乱。

⑧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        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        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        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        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厅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⑨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⑩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明,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一分高雅。”此言极是。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1.请从文中选择适当的词语或句子为本文命题。

2.请参照前面的句子,在第③自然段的横线上仿写一句话。

3.请将下边句子中空缺的名词各归原位。

备选名词: A.身  B.鼻  C.耳  D.舌

句子: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        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        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        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        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

4.请用“清”组成三个不同的双音节词,来分别解释作者在第⑤⑥⑦段中所向往的“清欢”具体指什么。

“清欢”在第⑤段中具体指_____,在第⑥段中具体指_____,在第⑦段中具体指_____

5.清朝画家盛大士说:人“多一分机智,即少一分高雅”。难道说“机智”和“高雅”是彼此对立、互不相容的吗?请你说说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6.积累链接: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最后两句以飞旋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请你默写出这两句诗。

难度:
知识点:未分类
使用次数:14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 《清欢》(或《人间有味是清欢》)   

2. 示例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落寞遗憾

示例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孤独寂寞。     

3. C B D A     

4. 清静(或清净)    清淡    清洁(或清爽)   

5. 这里的“机智”与“高雅”并不矛盾。因为本文中的“机智”并没有“机敏”“智慧”之意,而是“世故”“市俗”“势利”“狡黠”之意,所以说,“凡人”多一分“世故”“市俗”“势利”“狡黠”,自然就会少一分“高雅”。     

6.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解析】

1.试题分析:要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不妨从标题的作用入手:以贯穿文章的线索(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为题;以写作对象(即关键的人、物)为题;以文章的主旨为题;以主要情节为题;也可以到文章中去提炼,抓文章的开头;抓文章的结尾;抓文章的中心句;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本文第一段开篇点题,由苏轼的一阕词引出自己最爱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然后介绍什么是“清欢”以及现代人没有“清欢”,更享受不到“清欢”。最后引用清朝画家盛大士的《溪山卧游录》中的“凡人……多一分机智,即少一分高雅”点明中心。可见,“清欢”贯穿文章的始终,故可以用“清欢”或“人间有味是清欢”为文章的题目。

2.试题分析: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解答时,首先分析结构找到仿点。每一个仿写题给出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格式,确定句式仿格调;然后要研究例句仿修辞,看例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③看清要求定主题。仿写句子在内容上要与例句相一致。本题的仿写要求用诗句表达与“清欢”不同的感触,所以难度较大,需要理解“清欢”的含义,还需要熟记诗句并理解其意思,属于开放性题型,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联系语境,寻找“暗示”,这里所说的“暗示”,是指文段每句话的意思、文段的语体风格、与空缺词语前后邻近相配的词语等。抓住这些“暗示”,就不难推断出正确答案。备选名词为人身体的各个部位,所以,只要明确每一句是从哪个角度去写的,就会顺利填写。“找不到宁静和谐”“找不到干净空气”“找不到蓼茸蒿笋”“找不到清凉净土”四句话分别从听觉、嗅觉、视觉和触觉。据此,依次填写的是“耳、鼻、舌、身”。故答案为:CBDA

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⑤段中点出“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所以“清欢”应该指“清静”;而第⑥段点出“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所以“清欢”应该指“清淡”;第⑦段点出“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达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杂乱”,所以“清欢”应该指“清洁”。据此理解作答。

5.试题分析: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语句“多一分机智,即少一分高雅”中的“机智”与“高雅”需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之中,联系全文去理解,这里的“机智”通常是褒义词,是“机敏、智慧”的意思,但在本文中用作贬义词,是“世故”“市俗”“势利”“狡黠”的意思,所以说这句话中的“机智”和“高雅”不是对立、互不相容的。据此理解作答。

6.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题目要求默写《滁州西涧》的最后两句,题目要求默写即可。但要注意“急”不能写成“及”,书写要准确无误。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整首诗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

第一声喝彩

①我家附近有户带院子的普通住家,女主人拖儿带女,有点早衰。她家的院子里种满了花,有时女主人就采些花插在一个水桶里在门口出售。我曾在那儿买过大红的康乃馨、黄色的玫瑰,她把花束递过来时,我能看见她那双粗糙的手。

②有一天黄昏,我路过那儿,看见院子里有两株玫瑰开得实在灿烂。它们的花瓣红得像点燃的火焰,我指着它们说想要。女主人摇摇头,说每年最好的两朵玫瑰,她都要采摘下来,寄给远方的两个女儿。女主人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他絮絮叨叨地埋怨妻子太落伍,说还不如卖掉实惠,寄一包玫瑰花瓣给女儿毫无意义。可女主人执拗地摇摇头,眼里闪过与她年龄不相称的羞怯。

③翌日清早,我又路过那个鲜花盛开的院子,女主人正守着那两枝出挑的红玫瑰,一脸的慈爱。那种真情流露有一种晶莹剔透的美丽。我忍不住告诉她:我被感动了,我在心里为她喝彩。女主人很吃惊,______。尔后,她再见到我时,眼里充满亲切的神情,一定要送我一束黄玫瑰,说:“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回家把玫瑰数了数,一共十朵,我把其中的一朵送给楼下的漂亮女孩,把另外九朵插入花瓶。那九朵玫瑰代表着我内心的祈求: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地久天长的喝彩声。因为我深知,第一声喝彩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④在生活的长河徜徉,谁都会有拿不准的时候,感觉自己没分量,快被命运冲走,若是此时传来一个震奋的声音,也许这个人就会成为一座大山。也有人将人生比作球赛,若两旁没有真诚的喝彩,这场球赛如何能精彩得了!记得我在念初中时有过一个同桌,她牙齿长歪了,说话爱像男生那么骂骂咧咧,打蚊子像拍手鼓掌一样噼啪作响。我不喜欢她的粗鲁,我们两个有过肩碰肩坐着却一连半个月没开口说话的纪录。

⑤在一次作文评比中,我的一篇精心之作没评上奖,名落孙山,我为此心灰意冷,带着一种挫折感把那篇作文撕成碎片。这时,我那位假小子同桌忽然发出愤怒的声音:“谁撕它谁是有眼无珠!”

⑥她其实是在表示对我的喝彩。那是我写作生涯中第一位喝彩者,那一声叫好等于是拉了我一把,记得当时我流出了泪水。以后我又继续写作,参加各类作文竞赛了……

⑦那位同桌后来仍然常常带着好战的脾气,我俩也时常有口角,相互挑战,耿耿于怀。然而我至今难忘这个人,因为她的第一声喝彩就像一瓢生命之水,使我心中差点枯萎的理想种子重新发芽、开花、结果。而且,每当我回首往事时,都会遗憾当时为何不待她更温和一些,因为她是我生活中的一道明媚的阳光。

⑧也时常有人跑来谢我,说是我某一句肯定的话,使之眼前豁亮了。其实,我早忘了曾为他喝过彩。不过,那也无妨,当我们看到别人生命中的亮色,不妨就大声喝彩。这样不仅使对方变得完美,生活充满爱,也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博大。因为只有诚实而有热忱的人,才会由衷地为别人喝彩。

1.第④段加点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是___,它的正确写法是___

2.第②段加点句“它们的花瓣红得像点燃的火焰”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加点句“谁撕它谁是有眼无珠!”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比较点

事件一

事件二

具体内容

1

“同桌”为“我”喝彩

被喝彩者当时的反应

吃惊

2

被喝彩者事后的反应

3

继续写作,参加各类作文竞赛

喝彩的价值

4)(用原文语句回答)

5.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诠释“为别人喝彩,就能得到回报”的道理。

B.祈求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别人地久天长的喝彩。

C.提倡要由衷地为“别人生命中的亮色”喝彩。

D.揭示“第一声喝彩”对被喝彩者的重要意义。

6.结合上下文,合理想象,从肖像、动作、语言描写中任选两种方法,补写第③段“女主人很吃惊”的情景。(80字左右)

难度:
知识点:未分类
使用次数:15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           

2. 比喻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玫瑰花瓣色彩红艳,表达“我”的喜爱之情。     

3. 同桌用反话赞美“我”作文写得棒,为下文“我”继续写作作铺垫       

4. 1)“我”为女主人美丽的真情流露而喝彩  2)流出了泪水  3)眼里充满亲切的深情, 给“我”送玫瑰  4)不仅使对方变得完美,生活充满爱,也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博大     

5.  C   

6. 示例:微微开启的唇中没说出一个字,连老花镜滑下来也没发现。她呆呆地望着我,眼里流露出来的分明是兴奋和满足。她一下子抓住我的手,不停地摇动着,嘴里喃喃地说:“谢谢,谢谢,我第一次听到别人这样对我说。谢谢你的理解。”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常用汉字的能力。书写汉字时,要注意形近字的写法,对常见的、易写错的多音多义字应重点关注。.文章第④段中的“震奋”应为“振奋”。“震”一般来自外力,“振”多来自物体自身。

2.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文章第②段加线句,将“花瓣”比作“火焰”,很显然是个比喻句。这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株玫瑰开得实在灿烂,表达“我”的喜爱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仔细阅读文章第⑤段,这一段写“我”同桌的愤怒的话语,实际上她的目的是为了侧面激励“我”自信;同时,为下文叙写“我”继续写作作铺垫。

4.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文章围绕“喝彩”写出两件事:①~③段写“我”为女主人美丽的真情流露而喝彩;④~⑦段写“同桌”为“我”喝彩。“被喝彩者当时(事后)的反应”“喝彩的价值”等问题,可依据“记得当时我流出了泪水”“她再见到我时,眼里充满亲切的神情,一定要送我一束黄玫瑰”和“这样不仅使对方变得完美,生活充满爱,也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博大”这些原文语句来回答。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文章的结尾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借助“我”为他人喝彩和别人为“我”喝彩,来表明喝彩的重要意义,并由此提出倡议,于人于已皆有益,故答案为CA项中提到付出即有回报的现实价值追求与本文的主旨不符合。B项中提出的是虚幻的、美好的祝愿,而对于人们来说,喝彩是可行的,但不需要天长地久;得到喝彩是幸运的,但不要一味奢求他人的喝彩。否则,于人,不现实;于已,无益处。D项中只分析了喝彩对被喝彩者的意义,在这篇文章中还写到了喝彩者本身也有精神上的愉悦。

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主要从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这三方面任选两方面,结合上下文,充分发挥想象力,对“女主人很吃惊”情景进行刻画即可。

【点睛】

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4.

谈影响力

查一路

①不是只有明星或政坛人物才可以引领潮流或掌控局面,我们普通百姓,也都有各自的影响力。只是普通百姓的影响力,往往不够明显,不够闪光和耀眼也不那么立竿见影,但千万别因此忽视了普通人的影响力。

②邻国的一位农学博士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种树,每天在中国的恩格贝种树10小时,一直种到97岁。在他的影响下,该国7300名志愿者来到恩格贝种树,种下树木300万棵,染绿黄沙4万亩。1个人,20年,让茫茫的沙漠一角,奇迹般地冒出绿洲——这就是影响力。

③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经意的行为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足以影响一件大事。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性的,不细心体察,你就很难发现。

④一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准备到内地投资,重点考察A城和B城。在A城,他坐在街头擦皮鞋,擦皮鞋的一个大婶的动作,使他对这个城市灰了心:那个大婶先把他的一只鞋的鞋带解开,擦完等他付了才系上。这个细节瞬间让他悟出,这个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成问题——一定是有人擦好鞋后不付钱跑掉过。在B城,他搭了5次出租车,下车前,5位司机都提示:先生,请带好你的随身物品。最终,他把企业放在了B城,B城因此有5000人上岗就业,B城的税务部门每年也因此收到上亿元的税收,这就是一位擦鞋大婶和几位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力。

⑤我儿子每次饭前便后都很认真地用洗手液洗手。有时候时间紧,我就试着和他商量:就不能稍微马虎一点吗?他很果断地摇头:这怎么可能,我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养成了习惯!可想而知,这就是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影响力。在有些人的意识中,幼儿园老师不就是带孩子玩玩嘛,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她们的教育足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习惯。

(摘自2012428日《湘声报·芙蓉》,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概括文中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性的”一句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

4.第④段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请简要分析。

难度:
知识点:文章作者
使用次数:13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 每个人都有影响力。(或“千万别忽视普通人的影响力” “我们普通百姓,也都有各自的影响力”。)       

2. ①邻国农学博士影响7300名志愿者到恩格贝种树。    ②擦鞋大婶和出租车司机影响沿海回来的朋友选择投资地点。    ③幼儿园老师影响“我”儿子的生活习惯。   

3. 不能删掉。“往往”准确地表明了这种影响力是隐性的,是通常存在的,强调了细心体察的重要。     

4. 示例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普通百姓身上也有巨大影响力的观点。

示例②:用擦鞋大婶和出租车司机影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选择投资地点的事例,充分有力地证明了普通百姓身上也有巨大影响力的观点。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提炼或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有的则含在第一段中或最后一段中;少量的在文中;还有的论点则需要结合论题、论据等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时,要在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题目(或论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分析和提炼。本文第①段指出“不是只有明星或政坛人物才可以引领潮流或掌控局面,我们普通百姓,也都有各自的影响力”。所以我们可概括为“每个人都有影响力”。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概括事实论据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和论据本质特点进行概括,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一般采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解答。文章第2段叙写的论据可概括为:邻国农学博士影响7300名志愿者到恩格贝种树。第4段的论据可概括为:擦鞋大婶和出租车司机影响沿海回来的朋友选择投资地点。第5段叙写的论据为:幼儿园老师影响“我”儿子的生活习惯。

3.试题分析:考查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性。答这类题时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一般格式:不能+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如果去掉的反作用。第③段“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性的”一句中“往往”不能删掉,这个词语的使用,准确地阐述了这种影响力是隐性的,是通常存在的,不是绝对的,若去掉,则与客观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回答该题可以从论证方法和论据两方面进行,无论哪个方面都是为了证明普通百姓身上也有巨大影响力的观点。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4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4
10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现代文阅读
4
100.0%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25.0%
未分类
2
50.0%
文章作者
1
25.0%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胡伟佳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