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原籍),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_____ 、______和____________。
周树人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解析】
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鲁迅有关的文学常识。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朝花夕拾》最初在《____》发表时,题为《_____》,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 _____集,共___篇,是一部蕴含着________和_____的作品。其中的 《______》 和 《______》 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
《莽原》 《 旧事重提 》, 回忆性散文 10 温馨的回忆 理性的批判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解析】
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此题考查的是与《朝花夕拾》有关的文学常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阿长与山海经》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
作者在《_________》文中指斥_____的危害“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接着将______,对比,引出对自己幼时读物的回忆,着重分析了《二十四孝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揭示了________。
《二十四孝图》封建孝道小学生粗粗的《儿童世界》与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卧冰求鲤 ,郭巨埋儿、老莱娱亲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旧中国儿童的可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具体是考查对《二十四孝图》有关要点内容的概括。此题的考查很深入,如果没有对名著的认真阅读与总结,就无法正确全面地作答。《二十四孝图》是现代著名作家鲁迅所写,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而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在《琐记》中提到离开故乡的原因是____ 。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他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______,这个学堂四天教授_____ ,一天教授_____,因为感到“不合适”和”乌烟瘴气”,他随后又考入了_____,在这个学堂里,他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______》,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躲避流言和中伤水师学堂英文汉文矿路学堂《天演论》
【解析】
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琐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琐记》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句话出自《____》。本文记叙作者________:我_______,父亲却要我_____,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________,含蓄地批判了_______的不合理。
《五猖会》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急于看戏背书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封建教育制度 的不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具体是考查对《五猖会》有关要点内容的概括。此题的考查很深入,如果没有对名著的认真阅读与总结,就无法正确全面地作答。《五猖会》是鲁迅儿时回忆去东关看五猖会的一件罕逢的盛事。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本卷还有46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想看看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