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下面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朗润(rùn) 酝酿(niàng) 宛转(wǎn) 欣然(xīn)
B.轻悄悄(qiāo) 软绵绵(miǎn) 赶趟儿(tàng) 嘹亮(liáo)
C.舒适(shū) 黄晕(yūn) 烘托(hōng) 抖擞(sǒu)
D.应和(hè) 发酵(xiào) 蓑衣(suō) 鸟巢(cháo)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A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B项中“绵”应读mián;C项中“晕”应读yùn;D项中“酵”应读jià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悟空为救唐僧打杀了妖怪,却被唐僧赶走。悟空去后,一只六耳猕猴变成悟空来害唐僧,悟空知道后,去找假悟空算账。后来,如来识破真相,真悟空打杀了假悟空。
B.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代表作有《春》
C.古代常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垂髫”指童年,“加冠”表示男子年已20岁,“不惑”指男子40岁,“花甲”指人60岁
D.《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吴承恩。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D项错误,《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山朗润起来了。
朗润:________
②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酝酿:________
③唱出宛转的曲子。
宛转:________
④舒活舒活筋骨。
舒活:________
明亮滋润; 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舒展活动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________
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________
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________
反复、拟人; 排比、拟人; 排比、比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第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反复和拟人,第二句是排比和拟人,第三句是排比和比喻。
春天应是一年中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古往今来,诗人留下了咏春、颂春、伤春、惜春的动人诗篇。
(1)补全下列咏春的诗词名句。
①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滁州西涧》)
②沾衣欲湿杏花雨,________。(《绝句》)
(2)你所在的班级要以“寻觅春天的踪迹”为题办一期手抄报,请你为这期手抄报设计两个有创意的栏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野渡无人舟自横; 吹面不寒杨柳风 (2)①春之赞歌;②春之韵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设计活动,最重要一点是紧扣活动主题,其次注意语言的简洁精练,可用句式比较整齐的两个句子。
阅读朱自清的《春》,回答问题。
1.完成填空
①《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散文,作者以此文赞美________。全文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幅图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②在“春花图”中,作者展开联想的句子是“________”,间接写花香的句子是“________”。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中“杨柳风”的意思是________。
2.课文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比较下边句子中划线的词和括号中的词,你觉得哪个用得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长)出来。
②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拍)着你。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字改为“飞”字好不好?为什么?
4.第3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5.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6.春风本身是无味儿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1.写景抒情; 春的活力带给人希望和力量; 春归图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盼春; 绘春; 颂春;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
2.①“钻”写出春草破土萌发的挤劲儿,显示了不可压抑的生命力;若用“长”只是一般的说明,不能表现出春草的活力。②“抚摸”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与柔情;“拍”则表达不出此意。
3.不好。因为“闹”字不仅表现出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4.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5.作者是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同时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6.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儿为有味儿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有关系。“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
【分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①一空为抒情方式,即“写景抒情”,全篇绝大部分都是在写景。二空要求答出主旨,即通过写景抒情赞美了“春的活力带给人希望和力量”。三至八空考的是文章具体刻画的内容,可归结为春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九、十、十一空是在考查写作顺序,即先写盼春,再绘春,最后颂春。②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的提取能力。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在“春花图”中,作者展开联想的句子可提取“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为答案。间接写花香的句子可提取“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作为答案。③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吹面不寒杨柳风”中“杨柳风”的意思是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早春的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语出“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考查词语的表现力。(1)此句描写春天的生命力。万物复苏。是一种动态的描写。“钻”可以很生动地表现出小草的生命力,而“长”就显得太平静了。(2)用“抚摸”好,语句采用修辞手法,就是要凸显春风像母亲一样抚摸自己的子女,显得很生动,很有触觉的味道,让人有无限的想象。而“拍”太过于单调,节奏会很快,力度会加强,无法体现春风的温暖与柔美。
3.“闹”字好在:因为“闹”使蜜蜂拟人化了,更生动具体地写出了蜜蜂的顽皮可爱。写出了花团锦簇、蜂飞蝶舞的情景。营造了了自然界生机勃勃、喧闹沸腾的意境。“飞”字,则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4.考查描写春草的角度。“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是从“点”上描绘。“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是从“面”上描绘。“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是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5.考查描写春花的顺序。由高到低地用各种感觉写春花。如视觉: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嗅觉(味觉):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听觉: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通感,嗅觉勾连味觉;想象,春花到秋实;侧面描写,蜜蜂蝴蝶侧面写出花香;也是动静结合。也可答从花的数量、花的颜色、花的香味等角度进行描绘。
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一问,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六种感官角度: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感觉。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二问,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的关系:“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不仅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还照应了前文,使文章严谨有致。
【点睛】
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惟妙惟肖”。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昧、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选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选文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有什么好处?
3.文中通过侧面描写描绘了春雨润物的意境。请把侧面描写春雨的句子摘抄在下面。
4.你认为选文中描写村落最妙的是哪两个字?为什么?
5.选文运用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春雨图。
2.写出了春雨的特点:“牛毛”形容春雨多而细密,“花针”形容春雨亮而闪烁,“细丝”形容春雨柔和、细微。
3.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4.静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安静和平的景象,传达出村落在雨中特有的静态美。
5.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本段主要描写了春天的雨细密、连绵,还有雨中的人,写出春雨中和平安宁的气象,渲染了春雨沐浴的温馨,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的感情。用简练的语言,可以概括为“春雨图”。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景象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春雨的特点:“牛毛”形容春雨多而细密,“花针”形容春雨亮而闪烁,“细丝”形容春雨柔和、细微。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不仅仅是写树叶子和小草的颜色,因为这一句还侧面写出了春雨对树、草等自然万物的洗涤、滋润。
4.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词语的赏析,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修辞,再答出修辞效果即可。学会结合语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句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静默”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渲染了春雨的宁静。
5.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的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从原文“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可以看出春雨中和平安宁的气象,渲染了春雨沐浴的温馨,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的感情。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春天是一点儿一点儿化开的
迟子建
①立春的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
②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冷月和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儿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异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
③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枝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④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那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⑤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儿一点儿化开的。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⑥春天在一点儿一点儿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做了春天的天空呢!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结构文章的?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顺序?
2.文章的第②段对霜花的描写很精彩,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画线句加以赏析。
3.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4.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杭州西子湖畔的春天是为了与下文的北国之春作对比,以更显北国之春的美好。
B.“化开春天”之说新颖别致而贴切,写事物宛如写人物,拟人的手法使记叙生动形象而富有情趣。
C.作者描写春天一点儿一点儿地化开,表达对春的盼望,赞美了春天强大而不可抗拒的力量。
D.春在本文已不只是一个季节,她是芳草、碧树、飞鸟的具体形象,也是一种催人奋起的精神和力量。
1.时间顺序。紧扣文题,有层次地展示“一点儿一点儿化开”的过程。
2.由霜花展开丰富联想,(或“浓墨重彩地描写色彩变化”“运用拟人的修辞”)这样写既表现霜花的美妙,又表现出对春的盼望。
3.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阳光投在有波痕的水面上的情状;有动态之美,表达喜悦迷醉之情。
4.A
【分析】
1.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及其表达效果。如“立春之时”“四月底”等词语明显表明使用的是时间顺序。这种顺序紧扣文题“一点儿一点儿化开”与文章内容。有层次地展示北国春天逐渐苏醒的过程。
2.欣赏文句。也是在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联想与拟人。“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异的光辉了”运用了比喻手法。“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是写色彩变化。霜花形状团团簇簇,随着阳光的增强,颜色也变化多彩;霜花持续时间多,到四月底才彻底消失。
3.欣赏文句。可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春水微波荡漾的动态美和阳光明媚,突出了春天的生机活力,表达作者对北国之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A项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写杭州西子湖畔春天来临的景象,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其次是用“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反衬北国春天“是一点儿一点儿化开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南宋_____的《______》,它的上句是“_____。”
志南和尚; 绝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
【解析】
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作者和诗题的记忆,要求对原文内容理解记忆准确。
补全下列句子。
(1)“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3)春天像________,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________,走着。
(5)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________。
(1)吹面不寒杨柳风 (2)一年之计在于春 (3)刚落地的娃娃 (4)笑着 (5)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解析】
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准确掌握原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句子,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现代文默写不要多字或少字。
请分别与出一句描绘春花、春草、春风、春雨的诗句。
①春花:________
②春草:________
③春风:________
④春雨:________
一枝红杏出墙来; 浅草才能没马蹄。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潮带雨晚来急。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积累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可以通过分类整理的方法进行系统复习,以提高记忆效果。
春天来了,请你写出你某次春游中所看到的景物,描写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不超过200字。
春天的天井湖,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眼都是。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柳树姑娘站在河边,梳洗着秀发。风轻轻一吹,满头长发随风飘扬。红、白、粉三色桃花互相衬托,点缀着天井湖,显得分外美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景物描写的能力。景物描写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要注意根据春天的特点来进行描述,突出春天的特征。注意按观察顺序来写,恰当地使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活泼,同时注意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