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文言文阅读
>
人物传记类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57
更新时间:2021-1-1
纠错
1.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4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爱;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此之谓失其本心。

1.用“/”给文中画“    ”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______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______________

3)然后知松柏之后______________ 4)或以钱币___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译文:______________

4.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观点,即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______________的观点。

5.孟子在本篇中颂扬舍生取义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1)通“避”,躲避(2)停止,放弃(3)凋谢  4)求取

3.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意思接近即可,若关键词语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

4.舍生取义

5.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不可以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者不可以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但是我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为谋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的事情,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假如人们所厌恶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祸患的事情,有什么不可以做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做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事情。不单是贤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人能不丧失这种思想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生存下去,得不到它就会死去。如果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践踏了再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为了道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呼尔”“蹴尔”而给的一箪食,一豆羹),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这优厚的俸禄;原先为了道义宁愿身死而不接受(“呼尔”“蹴尔”而给的一箪食,一豆羹),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这优厚的俸禄;原先为了道义宁愿身死而不接受(“呼尔”“蹴尔”而给的一箪食,一豆羹),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优厚的俸禄: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
类题推荐:
人物传记类
难度:
使用次数:72
更新时间:2021-1-1
加入组卷
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便还家                             ②来此绝境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太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②桃源人安定快乐的生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社会?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06
更新时间:2021-1-1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                          2)陶后有闻(    

3)香远清(                             4)濯清涟而不   

2.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表达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你了解他多少?请你写出最能反映他性格的一句诗或能够反映他性格的小故事(故事相对要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莲说》中“爱菊、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牡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周敦颐说莲“出淤泥而不染”,请你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提炼出这句话蕴含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72
更新时间:2021-1-1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溪行(                    2阡陌交通(   

2)便扶路(                4)欣然往(   

2.文中“乃大惊”显示出挑花源人与世隔绝久远,文中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什么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桃花源里的人现在想离开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123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