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雨花台捡石记》, 完成下面小题。
雨花台捡石记
贾平凹
①雨后,决定和朋友去雨花台捡些石子。
②正是初夏,雨花台树木长得很旺,绿就像静浮的云,给人一种飘逸之感。间或露出一块天来,太阳射下的光白得刺眼。在绿里,觉得是走进了海底。山上石子极多,又都小而圆滑。或伏在草下,或嵌在花间,晶莹柔软得可爱;看那山弯处涌流下来的石子流道,白光里,却灿灿烁烁,似乎陡然到了宝石世界。一时眼花缭乱,都炫目鲜艳,却说不出哪个是好,哪个不好。
③约摸下午两点,我们分头捡起来,那石子委实精妙。有的发红,长者如枣,小者如豆;有的发黄,深的蛋黄深,浅的橘皮浅;有的发绿,绿得腻腻的,绿得厚厚的;有的则发黑了,叩之泠泠作响;有的紫蓝紫蓝的,如熟透了的桑葚,似乎摸着染色,闻着有香气呢。那石子上更奇的有了线纹:水波形的,流云形的,木纹形的,鸟兽形的,花草形的……
④我们只知天下石子,雨花台的最好,可如何也想象不出好到这种境界!这里的石子,颗颗都是工艺妙品,怪不得谁也无法解释这是天神的珍珠库呢,还是地鬼的玛瑙室。只是这般奇特,这般丰富,叫它是雨花落下而成的石子了。
⑤从前山走到后山,口袋里便装得满满的。我得意得很,觉得是最富有的人了。捧着石子,走一步,看一眼,看一眼,赞一声,每一颗石子,都给我一个形象,一个梦一样颤酥酥的遐想。我忘记了生活一切的烦闷,只是平和,只是安宁,只是崇高的诗和音乐。跚跚地走到山弯处,朋友们分而聚合了,个个都是孩子般的快活,一起摊开口袋,你看我的,我瞧你的,对着太阳照照,贴在耳边磕磕,滋味是乡下媳妇翻那针线包袱,一遍一遍没个够数。
⑥朋友拿了一碗清水,将石子放了进去,那奇妙的现象又发生了:石子更加晶莹,线纹越发清晰,绿的了如葡萄,手指一弹,便要溅出汁来;那红的犹是了琥珀,明明白白看见了线纹不是在表面,而一直含在里面哩。我一时急切起来,觉得他们捡的,好的竟比我多,索要了许久,都拒不割爱。我就又提议再找一会儿,大伙也都乐意,便又分头满山跑开去了。
⑦我收获了不少。但每得一颗绿的,就又想拿黄的,得了那黄的,就又盼那紫的;满足了一种欲望,就又企图更美妙的欲望。这往往使我长时间地苦恼、焦急,骂自己运气不好。
⑧终是到了太阳西下的时候了,朋友们重新在后山头相聚。你有了红的,却缺了绿的、紫的,他有了黄的,却短了白的、蓝的。他们没有的,我全有了,我所缺的,那如墨如漆的黑石子,他们却全都有;这终使我沮丧。天黄昏得厉害了,大伙说回吧,我却不行,还要坚持再去坝子里再捡捡。朋友们就骂我贪得无厌,说我黄红绿蓝紫,样样有了,唯少了个黑的,还这般不知足!但我仍是不肯死心,虽然坐在那里吃着干粮,却唉声叹气,惹得他们又是一顿攻击。
⑨突然间,身后有了说话声,语气很低,但这边却听得十分清楚,回头看时,远近却是无人,声音正从后侧的一丛山字柏树后传来的。只听一个在说:“老师,这几年来,越弄越苦恼呢。”另一个就说:“就是,画出一幅,觉得高兴,但很快就又苦恼了,恨自己弄不出个大名堂来,常常想就地打滚哭一场。”一人就又说:“你的画省上、全国都获了奖,又办了个人画展,你还苦恼什么呀?!”前边说话的人便说道:“这不是故意说的,确实苦恼得很呢!今日老师来,就盼能点石成金哩。”一个苍老的声音便说道:“他说的苦恼,我理解。别说是他,我也苦恼得很呢!”便有三四个声音叫道:“你也苦恼?”那苍老声说:“可不。愈是画得好,愈是苦恼哩。人总是要追求更大的成绩的,在追求当中能没有苦恼吗?”三四个声音就又叫了:“那么,要干一番事业,就得一辈子苦恼?”苍老声便说道:“是的,可乐在其中。谁的苦恼最大,谁的乐趣也最大。”
⑩那边哑了声,我们这边也哑了声。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无言可言了。
⑪我们站起来,要过去看看那是些什么人物,好再听一番教导。那树后一阵响动,便见一行五人走过树丛,飘飘下山去了。前边是个老者,后边四个青年,都夹着画夹。
⑫朋友们齐声叫道:“说得有理!”我便又提出再捡一会儿石子,他们全都默然点头,哈哈笑了一通,分头一直捡到天黑。
⑬这是一九八一年六月初九的事。同捡石子的,是写诗的李清,写小说的商子,写评论的王琦,还有一个写散文的知青,年且十七,是个秀发女子。
(有删改)
19.作者与朋友上雨花台捡石子,情绪几番变化。请梳理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口袋里装满了石子,①______→②______,心中急切→总想捡到更好的石子,③______→没捡到黑色石子,④______→受到启发后继续捡石子,欢快而愉悦。
20.文中两处画线语句都是对雨花台石子的描写,二者在内容、情感、语言、手法等方面有共同点。请你任选一点,结合这两处语句,作简要分析。
21.朋友们都认为老者的话“说得有理”。请结合原文内容,说说老者的话对作者和朋友们有什么启示。
19. 得意 觉得朋友捡的石子比自己的好 苦恼、焦急 沮丧
20.示例:两处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对雨花台石子的喜爱。第一处用“晶莹柔软得可爱”形容草下花间的石子,用“宝石”喻指山弯处涌流下来的灿烁的石子;第二处连用 5 个“有的……”句子,表现雨花台石子的色彩缤纷。这些细致的描绘中,作者对雨花台石子的喜爱溢于笔端。
21.答案要点:①在追求的道路上,总希望更好,因此就会不断产生苦恼。②不断追求的过程中,虽有苦恼,但乐在其中。
【解析】
19.考查梳理作者情感。首先通读全文,划分结构层次,梳理情节,再从情节中找出作者情感变化,尽量引用原文词语。第③到⑤自然段,写“口袋里便装得满满的。我得意得很”。第⑥自然段写“我一时急切起来,觉得他们捡的,好的竟比我多”。第⑦自然段写“就又企图更美妙的欲望。这往往使我长时间地苦恼、焦急,骂自己运气不好”。第⑧自然段写“我所缺的,那如墨如漆的黑石子,他们却全都有;这终使我沮丧”。第⑨到⑫自然段写我们听了老者的话,受到启发,“我便又提出再捡一会儿石子,他们全都默然点头,哈哈笑了一通”。
20.考查文本赏析。文本赏析要立足全篇,以作者之眼来看文章的构成与表达,要分析出文章的独特之处。本题也可从语言角度进行分析:两处语句都采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第一处用“似乎陡然到了宝石世界”,把山弯处涌流下来的灿烁的石子流比作宝石世界,写出了石子的灿烂闪烁;第二处用“长者如枣,小者如豆”“如熟透了的桑葚”等比喻写出雨花石颜色的精妙,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花石给人视觉上带来的惊艳的美;也可以这样分析:两处语句都采用整散结合的方式,表达灵动可爱。第一处用了“或伏在草下,或嵌在花间”这样的整句,“白光里,却灿灿烁烁”这样的短句,与长句错杂,表现灵活多变;第二处用了“有的发红,长者如枣,小者如豆”“有的发黄”“有的发绿”这样工整的句子,与略长的句子错杂,都达到灵活多变、表达生动的效果。
21.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答题步骤是:准确读懂原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按照题目要求,适当摘引原文句子作答。朋友们都认为老者的话“说得有理”,因为在前文捡拾雨花石的过程中,作者和朋友们都产生了得到好的还想更好的念头(我就又提议再找一会儿,大伙也都乐意,便又分头满山跑开去了),个个都是“孩子般的快活”,相聚比较后,又产生新的欲望,如我“唯少了个黑的,还这般不知足”,这正是老者所说的“人总是要追求更大的成绩的,在追求当中能没有苦恼吗?”“可乐在其中。谁的苦恼最大,谁的乐趣也最大。” 结合自身的经历,朋友们由老者的话中得到启示:追求越多,苦恼越大,苦恼越大,乐趣也越大,虽有苦恼,却也乐在其中。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
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
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
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
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
答题有三步:
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
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
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
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