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带着风声的花》,完成小题。
带着风声的花
刘成章
山丹丹是我们陕北一种极好看的野花。我越长大就越感到惊异,惊异于在我们陕北那么穷苦荒凉的土地上,居然能生出如此高雅如此绮丽如此奢华的花!
有一年炎热的夏天,我们几个七八岁的娃娃,终于大着胆子结伴上山了。山上放眼看去好壮阔呀!虽然山上山下不足十里的路程,但我们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一片一片的云,一湾一湾的水,糜谷风带着沁人肺腑的清香,哧溜溜地吹过重重山梁,我们的衣裳和头发也被吹得就像活了。我们在欢笑打闹中爬上跳下。跑了好久,到了一道不长庄稼的荒草坡,那儿烈日照不上,我们就坐下乘阴凉。忽然,我们中的一个娃娃大声喊叫:山丹丹!应着喊声,我们一双双眼睛倏忽一亮。啊,真的是山丹丹!在不远处的畔上,好红好红!我们就一起跑过去,看了又看。我们还一齐趴在那里,伸出各自的小黑爪子,拱成一个花盆儿,而山丹丹就像栽到里边了,在花盆里迎风迎雨,快乐地生长和开花。
后来,有个同伴提议:咱们把这山丹丹挖回去栽上。我们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就捡了几块小石头当工具,把它连根儿挖了出来。我们第一次见到它的根,它的根就像一疙瘩大蒜头。回家后,我们就把它栽到村前的一个石崖下了,并且浇了不少水。我们都心想,这下,山丹丹真的能在那儿迎风迎雨,快乐地生长和开花了。
但在我幼时的那些日子、那个石崖下,隔了几天再去看时,我们栽下的山丹丹早已枯死了。山丹丹虽然死了,我们的心却不死。以后好多天,我们都会上山去挖山丹丹,挖来就栽,以至于一些大人都说,你们这几个小鬼真有恒心啊!这当然是赞美的话。也有人看见我们就说,咳!这些娃娃哈,真是喝了迷魂汤啦!
我们挖了栽,栽了死,死了再挖,再栽再死再挖。但我们终未能栽活一棵!这下我们灰心了。那时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两句歌谣:我是小八路,生来爱自由。我们便认为山丹丹就像小八路,是最爱自由的花儿,只能让它生长在山野里,挖到家里是根本无法养活的。
上大学以后,每逢暑假回到陕北,我感到最幸运的事,就是能看到山丹丹。而暑假之时,山丹丹也正好刚刚开放,朵朵新鲜眩目。啊,你看这边的山沟里,好像地心的一滴岩浆溅出来了!你看那边的背洼上,好像仙女的一点胭脂落下来了!啊,好红好红的花,又有绿叶衬着;红有红的鲜嫩,绿有绿的脆甜。我曾看见一只山羊走近它,但山羊并没有啃它吃它,我想山羊一定是不忍吃或舍不得吃,山羊虽然没读过大学中文系,但它从小看窗花、听民歌,在陕北这浓郁的民间文化环境中,它一定也学会了一些审美。
有一年在我乘车去榆林的路上,司机有事下车了,我坐在车里等着。不意间看见一个正在行走的农村婆姨猛然停了下来,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那儿是一棵开得红亮的山丹丹。我看见那婆姨站定仔细地观赏起来,而在观赏的过程中,她就像得到了一种神启,或者得到了一种提醒:女人就是要俊要美!尽管她的穿着打扮可谓漂亮整洁,她还是捋了捋头发,又把衣襟再往好里拽了拽,然后才又迈步上路。这山丹丹,给了陕北人多少爱美的情愫!
犹记得二十余年前,我还相当年轻,在黄河畔上遇到过一个奇人,他对山丹丹具有特殊的感知能力。不管是坐在汽车中还是走在山路上,只要附近有一朵山丹丹,他就好像长了三只眼或四只眼,马上会看见它。假如他的眼睛忽略了,山丹丹别异的花香,他的鼻子也会闻到。有时候,即使山丹丹正在杂草间悄悄打苞,他居然也能发现,他的心好像能感应到山丹丹打苞时的稀有频率。我有次和他交谈,他说,山丹丹不避阴暗,不嫌低微,总是和杂草们混生在一起,往往越是苦焦的穷乡僻壤,越有它的身影。在往昔那漫漫的长夜里,它就像一杆红旗突然飘扬在高高的永宁山上!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它,我们陕北这块灾难频仍的土地,怎么能够撑持下来?
他又说,请问你这个作家,你对山丹丹有什么独特的感受?
我常想,一般的花儿,模样大体都是婉约的、娴静的、秀气的。而山丹丹其状大异,它们虽然不失花的温柔,却又好像带着一股刚健的风声。你看它们的六片花瓣都向后反卷着,像一只只飞着的、双翅并拢的鸟儿,或者朝前射去,或者向下俯冲,力量遒劲,气势凌厉,直逼人心!它们以凝聚在花瓣上的勇气汗气血气昭示人们,明白无误地昭示:最美丽的姿态,是奋飞起来!
(本文有删改)
15.作者围绕山丹丹花讲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从中可以看出山丹丹花具有怎样的特点? 阅读全文后完成下列表格。
讲述的内容 | 山丹丹花具有的特点 |
幼时多次种花都未能成活 | 喜欢在山里生活(爱自由) |
上大学时到山中看花 | ① |
② | 有灵性,给人以审美启示 |
与爱花奇人谈论山丹丹花 | ③ |
16.本文以“带着风声的花”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17.文中划线的语句是对山丹丹花的描写,请结合此处具体内容,对这段描写进行赏析。
15.①新鲜眩目,色彩艳丽。②一农村妇女赏花后整顿自己的妆容。③给穷苦人带来希望。
16.山丹丹花带着刚健的风声的姿态(外形):其状大异,花瓣向后反卷,力量遒劲,气势凌厉;含义:带给人们启示——最美丽的姿态,是奋飞起来!
17.示例一:浓丽的色彩,色彩的对比,山丹丹花开的艳丽茂盛、极富生命力,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示例二:亦雅亦俗的语言,整散结合的句式表现山丹丹的美;
示例三:修辞手法的综合使用,拟人,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丹丹的美;
示例四:虚实结合:实写山丹丹的美,羊舍不得吃它,或不肯吃它,为虚写,表现山丹丹花的美;
示例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
【解析】
15.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根据“山丹丹也正好刚刚开放,朵朵新鲜眩目……啊,好红好红的花”概括出①的答案:新鲜眩目,色彩艳丽;根据“她还是捋了捋头发,又把衣襟再往好里拽了拽,然后才又迈步上路”概括出②的答案:一农村妇女赏花后整顿自己的妆容;根据“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它,我们陕北这块灾难频仍的土地,怎么能够撑持下来”概括出③的答案:给穷苦人带来希望。
16.这道题考查对文章题目含义的理解。理解题目含义,从表面义和深层义入手。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根据“山丹丹其状大异……它们的六片花瓣都向后反卷着,像一只只飞着的、双翅并拢的鸟儿,或者朝前射去,或者向下俯冲,力量遒劲,气势凌厉,直逼人心”可以概括出题目“带着风声的花”的表面含义:山丹丹花带着刚健的风声的姿态(外形):其状大异,花瓣向后反卷,力量遒劲,气势凌厉;根据“它们以凝聚在花瓣上的勇气汗气血气昭示人们,明白无误地昭示:最美丽的姿态,是奋飞起来”可以概括出题目“带着风声的花”的深层含义:带给人们启示——最美丽的姿态,是奋飞起来!
17.这道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从“好红好红的花,又有绿叶衬着;红有红的鲜嫩,绿有绿的脆甜”可以看出,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浓丽的色彩的对比,表现了山丹丹花开的艳丽茂盛、极富生命力,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好像仙女的一点胭脂落下来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我想山羊一定是不忍吃或舍不得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丹丹的美;“好红好红的花,又有绿叶衬着;红有红的鲜嫩,绿有绿的脆甜”正面实写山丹丹的美,“但山羊并没有啃它吃它,我想山羊一定是不忍吃或舍不得吃”侧面虚写羊舍不得吃它,或不肯吃它,烘托了山丹丹花的美;还可以从亦雅亦俗的语言,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来赏析。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
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
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
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
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
答题有三步:
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
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
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
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