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味道
周钰姣
①春风起,藏在泥土里的色彩纷纷铺展开来。光是纷呈的绿就令人目不暇接,更别说那一片片姹紫嫣红、桃粉李白了。遍地的野菜也被唤醒了,它们争相冒出地面。野葱、香椿、蕨苔、荠菜……都是餐桌上的美味。
②春意催人。寻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郊外,我们寻找着一种只有清明前后才会出现的食材 —— 清明草。
③“妈妈,这是不是清明草?”女儿肉乎乎的小手握着一团黄色小花,踮着脚,把花举得高高的给我看。清明草植株矮小,黄色的小花躲藏在草丛里。亏得孩子们眼神好,一眼就能找到。
④ “要从中间掐断,你看,正好是妈妈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才嫩。” 我蹲下身子,教孩子如何采摘,熟悉的话语随口而出,仿佛它们一直就等在我的嘴边。
⑤记忆奔涌而来。这是外婆的话!三十年前,外婆就是这样教我的啊。
⑥“小宝,我们去摘清明草做甜糕。”当年的我和眼前的孩子一样大。早上九十点钟,露水收干,草地不再湿鞋,外婆就一手挽着竹篮,一手牵着我上了后山。
⑦“外婆,哪有清明草啊?这么多花花草草,我的眼睛都看花了。”
⑧外婆蹲下身子耐心教我辨认: 藏 在山上草丛里的水分少一些,但更有韧性;而 躲 在稻田里的,水分较多,更嫩一点。
⑨日头越爬越高,阳光倾泻而下,把春花春草涂得更加鲜亮,也把外婆那件藤黄色的棉衣染成了金色。
⑩“你看,用指甲轻轻一掐就行了,要留一个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清明草是最嫩的呢。”外婆做着示范,又叮嘱我:“不要连根拔掉,它会重新长出来的。”
⑪日头爬到正上方时,篮子就装满了。外婆牵着我往回走。吃过午饭,她就忙碌起来,她要用刚刚采摘的清明草做清明糕。
⑫将清明草反复清洗,晾干、切碎;搬出角落里的石磨,洗净、擦干;端出浸泡了一夜的糯米 —— 外婆推着石磨,我站在小木凳上,手拿勺子给磨眼儿一点点喂米。 “哗……哗……”石磨转动,磨声响起,雪白黏稠的米浆汩汩地从磨缝流到磨盘,越铺越厚,我的喜悦也越来越浓。
⑬沥出沉淀后的糯米面,就要加入清明草了。除了嫩嫩的茎和叶,清明草的花也是可以食用的。不用额外加水,直接将清明草和糯米面反复揉搓,直到汁水浸出,将糯米面染成葱绿色。不一会儿,外婆的额头渗出了晶莹的汗珠,我赶紧找来毛巾帮她擦拭……
⑭“妈妈,我给你擦擦汗。”孩子稚嫩的声音将我唤回当下。两个孩子正兴致勃勃地守着我。我不停地揉搓着,直到面与草完全融合。没有石磨,我在回家的路上买了袋装糯米粉,学着记忆中外婆的手艺做了起来。
⑮终于盼到出锅,孩子们吹着清明糕上的热气,等不及放凉就塞进嘴里。
⑯“什么味道呀?”我笑着问。
⑰ 儿子嘴里塞得满当当的,声音有些含混: “淡淡的甜。”
⑱ 女儿抢过话来: “是春天的味道。”
⑲三十年后的今天,咀嚼着清香微甜的清明糕,我又想起外婆站在一片蒸汽中的微笑:“小宝,这就是春天的味道呀。”
⑳“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
(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16 .文章首段描绘了怎样的春日图景,有什么作用?
17 .文章第 ⑧ 段: “ 藏 在山上草丛里的水分少一些,但更有韧性;而 躲 在稻田里的,水分较多,更嫩一点 ” 中加点字 “ 藏 ” 和 “ 躲 ” 用得很妙,请说说你的理解。
18 .请找出与文中第 ④ 段 “ 要从中间掐断,你看,正好是妈妈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才嫩 ” 相照应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9 .文章第 ⑤— ⑬ 段采用了哪种记叙的方式,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0 .母亲问孩子们清明糕是什么味道,儿子说 “ 淡淡的甜 ” ,女儿说 “ 是春天的味道 ” ,你怎么看?
21 .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春天的味道》。
文章首段描绘了一幅春花色彩斑斓、野菜争相冒出地面的春日图景。引出下文的记叙 ( 或烘托氛围 ) 。 ( 意思对即可 ) 17 .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清明草的不易找寻,以及清明草的动作情态 ( 意思对即可 ) 。 18 .照应句为第 ⑩ 段: “ 你看,用指甲轻轻一掐就行了,要留一个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清明草是最嫩的呢。 ”
照应的句子触发了作者的回忆,两个句子相互映衬,更有助于表现爱的传承。 19 .文章运用了插叙的手法。丰富文章内容 ( 回忆了外婆带着 “ 我 ” 采摘清明草做清明糕的往事 ) ,突出文章主旨 ( 表现了外婆的勤劳、对子女的爱和子女的孝顺,同时也表现了家的温馨 ) 。 20 .儿子说的是味觉的真实感受 ( 清明糕原有的味道 ) ;女儿说的是温暖美好的情味 ( 是母亲给予的爱的味道和幸福的味道 ) 。 ( 一个写实,一个想象,意思对即可 ) 21 .题目是文章的线索;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全文故事情节围绕 “ 春天的味道 ” 展开;题目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留给读者更多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春天的味道是外婆给予 “ 我 ” 的爱和亲情,是多年之后 “ 我 ” 对外婆的怀念;春天的味道是 “ 我 ” 给予孩子们的爱和幸福;春天的味道是爱的传承,是对幸福生活的珍惜。 ( 意思对即可 )( 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
【解析】 16 .本题考查句段概括和作用理解。
第一问
根据 ① 段 “ 春风起,藏在泥土里的色彩纷纷铺展开来。光是纷呈的绿就令人目不暇接,更别说那一片片姹紫嫣红、桃粉李白了。遍地的野菜也被唤醒了,它们争相冒出地面。野葱、香椿、蕨苔、荠菜 …… 都是餐桌上的美味 ” ,写的是春花的色彩和野草的茂盛,可概括为:描绘了一幅春花色彩斑斓、野菜争相冒出地面的春日图景。
第二问
从内容上看,描绘了春花色彩斑斓、野菜争相冒出地面的情景;
从结构上看,根据 ② 段 “ 春意催人。寻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郊外,我们寻找着一种只有清明前后才会出现的食材 ……” 可知,引出下文关于 “ 清明草 ” 和 “ 清明糕 ” 的故事的记叙。
17 .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第 ⑧ 段: “ 藏在山上草丛里的水分少一些,但更有韧性;而躲在稻田里的,水分较多,更嫩一点 ” 中加点字 “ 藏 ” 和 “ 躲 ” 本来是写人的动作,这里将清明草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 ③ 段 “ 清明草植株矮小,黄色的小花躲藏在草丛里。亏得孩子们眼神好,一眼就能找到 ” 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清明草的动作情态,突出了清明草的不易找寻及不同地点具有不同特征的特点。
18 .本题考查照应及作用。
第一问
根据题干 “ 与文中第 ④ 段 “ 要从中间掐断,你看,正好是妈妈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才嫩 ” 相照应的句子 ” 的提示,找到第 ⑩ 段 “ 你看,用指甲轻轻一掐就行了,要留一个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清明草是最嫩的呢 ” 可得答案;
第二问
根据 ⑤ 段 “ 记忆奔涌而来。这是外婆的话!三十年前,外婆就是这样教我的啊 ” 可知,照应的句子触发了作者的回忆;根据 ⑳ 段 “ 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 ……” 可知,两个句子相互映衬,更有助于表现爱的传承的主题。
19 .本题考查插叙及作用。
根据 ⑤ 段 “ 记忆奔涌而来。这是外婆的话 ……” 可知,这一部分属于插叙;根据 ⑤ 段 “ 三十年前,外婆就是这样教我的啊 ” 可知,交代了外婆带着 “ 我 ” 采摘清明草做清明糕的往事,丰富了文章内容;根据 ⑳ 段 “ 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 ……” 可知,表现了 “ 春天的味道传递 ” 的主题。
20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 ⑲ 段 “ 三十年后的今天,咀嚼着清香微甜的清明糕 ” 中的 “ 清香微甜 ” ,可知 ⑰ 段 “ 儿子嘴里塞得满当当的,声音有些含混: ‘ 淡淡的甜。 ’” 中儿子的回答是指清明糕原有的味道,是实写;
根据 ⑳ 段 “ 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 ……” 中 “ 春天的味道 ” 是指甜蜜生活、爱的传承等含义可知, ⑱ 段 “ 女儿抢过话来: ‘ 是春天的味道。 ’” 中女儿的话是想象,指温暖美好的情味。
21 .本题考查题目理解。
作用:
根据题目本身 “ 春天的味道 ” 的结构和意思,能引起人们的疑问 —— 春天会有味道吗?春天会是什么味道呢?可知,设置了悬念,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 温馨、甜蜜;
根据 ⑱“ 女儿抢过话来: ‘ 是春天的味道。 ’” 和 ⑳ 段 “ 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 ……” ,结合 ① 至 ④ 段春风起我带儿女找清明草、 ⑭ 至 ⑱ 段 “ 我 ” 学外婆的样子给孩子们做清明糕以及 ⑤ 至 ⑬ 段回忆小时候外婆叫 “ 我 ” 识别清明草和做清明糕的往事,可知,全文故事情节围绕 “ 春天的味道 ” 展开, “ 春天的味道 ” 不仅是行文的线索,也暗含着文章的主题。
含义:
根据第 ⑭ 段 “ 没有石磨,我在回家的路上买了袋装糯米粉,学着记忆中外婆的手艺做了起来 ” 和 ⑱“ 女儿抢过话来: ‘ 是春天的味道。 ’” ,可知, “ 春天的味道 ” 之一是;清香微甜的清明糕的味道;
根据第 ⑬ 段中 “ 外婆的额头渗出了晶莹的汗珠,我赶紧找来毛巾帮她擦拭 ” ,第 ⑲ 段中 “ 三十年后的今天,咀嚼着清香微甜的清明粑,我又想起外婆站在一片蒸汽中的微笑 ” 和 ⑮ 段 “ 终于盼到出锅,孩子们吹着清明糕上的热气,等不及放凉就塞进嘴里 ” 可知 “ 春天的味道 ” 之二是: “ 我 ” 和外婆之间的甜蜜生活回忆;包含着 “ 我 ” 对外婆的怀念;
第㉑段, “ 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 ……” ,可知 “ 春天的味道 ” 之三是: “ 我 ” 和孩子间其乐融融的生活;同时,这句话蕴含着春天的味道是爱的传承,是对幸福生活的珍惜之意,可看做 “ 春天的味道 ” 之四。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
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
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
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
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
答题有三步:
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
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
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
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