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蟋蟀
陆蠡
①小的时候不知在什么书上看到一张图画,题的是“爱护动物”。图中甲儿拿一根线系住蜻蜓的尾,看它款款地飞。乙儿摇摇手劝他,说动物也有生命,也和人一样知道痛苦,不要残忍地虐杀它。
②我从来不曾用线系住蝉的细成一条缝似的头颈,让它鼓着薄翅团团转转地飞;我从来不曾用蛛网络缠在竹转上,来捉夏日停在墙壁上的双双叠在一起的牛虻;也从来不曾撕断蚱蜢的大腿,去喂给母鸡。
③在动物中,我偏爱蟋蟀,想起这小小的虫,那曾消磨了多美丽的我的童年的光阴哪!那时我在深夜中和两三个淘伴 蹑手蹑脚 地跑到溪水对岸的石滩,把耳朵贴在地上,屏住气息;细辨在土碴的旁边或石块底下发出的瞿瞿的蟋蟀的声音所自来的方向。偷偷跑上前去,用衣袋里的麦麸做了记认,次晨在黎明时觅得夜晚的原处,把可爱的虫捉在手里。露濡湿了赤脚穿着的鞋,衣襟有时被荆棘抓破,回家来告诉母亲说我去望了田水回来,不等她的盘诘,立刻便溜进房中,把捉来的蟋蟀放在瓦盘里,感到醉了般的喜悦,有时连拖泥带水的鞋子钻进床去,竟倒头睡去了 ……
④我爱蟋蟀,我把它养在瓦盘里,盘里放了在溪中洗净了的清沙,复在其中移植了有芥子园画意的细小的草,草的旁边放了两三洁白的石块,这是我的庭园了。我满足于自己手创的天地,所谓壶底洞天便是这般的园地更幻想化的罢了,我曾有时这样想。我在沙中用手指掏了一个小洞,在洞口放了两颗白米,一茎豆芽;白米给它当作干粮,豆芽给它作润喉的果品。我希望这小小的庭园会比石滩上更舒适,不致使它想要逃开。
⑤在蒙蒙的雨天,我拿了这瓦盘到露天底下去承受这微丝般的烟雨,因为我没有看到露水是怎样落下来的,所以设想这便是它所喜爱的露了。当我看到乌碧的有美丽的皱纹的鞘翅上蒙着细微的雾粒,微微开翕着欲鸣不鸣似的,伴着一进一退地颤抖着三对细肢, 我也感到微雨的凉意,想来抖动我的身躯了 。有时很久不下细雨,我使用喷衣服的水筒把水喷在蟋蟀的身上。
⑥听说蟋蟀至久活不过白露。邻居的哥儿告诉我说。“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太冷。”“只是因为太凉么?”“怕它的寿命只有这几天日子罢。”
⑦于是我翻开面子撕烂了的旧黄的历本,去找白露的一天,几时几刻交节。我屈指计算着我的蟋蟀还可以多活几天,不能盼望它不死,只盼望它是最后死的一个。我希望我能够延长这小动物的生命。
⑧我天天察看这小虫的生活。我时常见它头埋在洞里,屁股朝外。是避寒么,是畏光么?我便把这洞掏得更深一些。又在附近挖了一个较浅的洞。
⑨“能有一年不死的蟋蟀吗?”我不只一次地问我的母亲。
⑩我屈指在计算着白露的日期。终于在白露的前五天这可怜的虫便死了。天气并不很冷,只在早晨须得换上夹衣,白昼是热的。
⑪我用一只火柴盒子装了这死了的虫的肢体,在园子的一角,一株芙蓉花脚下挖了一个小洞,用瓦片砌成了小小的坟,把匣子放进去,掩上了一把土,复在一张树叶上放了三粒白米和一根豆芽,暗暗地祭奠了一番。心里盼望着夜间会有黑衣的哥儿来入梦,说是在地下也平安的吧。
⑫“你今天脸色不好,着了凉吗,孩子?”母亲这样说。
(选自《大家小文》,汕头大学出版社 2017 版)
(1) 认真阅读全文,在下面图表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2) 阅读全文,请对下面的加点词语和句子作简要赏析。
① 那时我在深夜中和两三个淘伴 蹑手蹑脚 地跑到溪水对岸的石滩,把耳朵贴在地上,屏住气息。
② 我也感到微雨的凉意,想来抖动我的身躯了。
(3) 文章的标题是《蟋蟀》,可第 ①② 段却不直接写蟋蟀,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 你今天脸色不好。着了凉吗,孩子? ” 请结合全文,简析文章以这句话结尾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1)① 养蟋蟀 ② 伤心 ③ 保持童心
(2)①“ 蹑手蹑脚 ” 本义是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这里写出 “ 我 ” 和淘伴们探查蟋蟀位置时小心翼翼的样子,生动地表现出 “ 我们 ” 喜爱蟋蟀的特点。 ② 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感受,侧面想象蟋蟀的鞘翅上蒙着细微的雾粒时的舒适,写出作者对蟋蟀照料之细致,表现出作者喜爱蟋蟀、珍爱生命,具有童心童趣的特点。
(3) 第 ①② 段写有关动物的话题,表明了要关爱动物的观点,开宗明义,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第 ② 段运用排比句写 “ 我 ” 不伤害小动物的内容,增强了语势,为下文写关于蟋蟀的内容蓄势,使下文内容顺理成章,不突兀。
(4) 这一句写母亲看到孩子脸色不好时对孩子关心地询问,侧面表现出 “ 我 ” 对蟋蟀死去的伤心之情,从而突出了 “ 我 ” 关爱动物、珍爱生命的特点,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文章主旨。这一句写母亲关心孩子,收束全文,与全文 “ 关爱 ” 的感情基调一致,营造了温馨的氛围,给读者以余味悠长之感。
【解析】( 1 )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能力。本文写了作者捉蟋蟀、养蟋蟀、葬蟋蟀的过程,表现出作者具有童心童趣、关爱动物的特点,表达了珍爱生命的主旨。
① 根据第 ④ 至 ⑨ 段内容,仿照示例,可概括为:养蟋蟀。
② 根据 ⑪⑫ 最后两段 “ 暗暗地祭奠了一番 ”“ 你今天脸色不好 ” 等语句可得出:伤心。
③ 结合第 ① 段 “ 动物也有生命,也和人一样知道痛苦,不要残忍地虐杀它 ”④ 段 “ 我爱蟋蟀,我把它养在瓦盘里 ”⑪ 段 “ 我用一只火柴盒子装了这死了的虫的肢体 ” 等内容可知,本文表达了珍爱生命的主旨。结合第 ③ 段 “ 在动物中,我偏爱蟋蟀,想起这小小的虫,那曾消磨了多美丽的我的童年的光阴哪 ” 第 ④ 段 “ 我满足于自己手创的天地,所谓壶底洞天便是这般的园地更幻想化的罢了,我曾有时这样想 ” 第 ⑪ 段 “ 我用一只火柴盒子装了这死了的虫的肢体,在园子的一角 ” 等内容可知,本文还表现出作者的童心童趣。可据此得出答案:保持童心。
( 2 )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①“ 蹑手蹑脚 ” 是动作描写,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结合 “ 细辨在土碴的旁边或石块底下发出的瞿瞿的蟋蟀的声音所自来的方向 ” 可知,这一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 “ 我们 ” 小心翼翼探查蟋蟀位置时走路的样子,孩子们活波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表现出 “ 我 ” 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② 此句可从侧面描写的角度考虑。作者写 “ 我也感到微雨的凉意 ” 是联想,我因为喜爱蟋蟀,感同身受想象蟋蟀 “ 承受这微丝般的烟雨 ” 时的舒适感受,想象丰富,表现了童真童趣,侧面写出来我对蟋蟀的喜爱之深,照顾之细微。从而表现出他热爱动物、珍爱生命的特点。
( 3 )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此类题可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由 “ 小的时候不知在什么书上看到一张图画,题的是 ‘ 爱护动物 ’”“ 说动物也有生命,也和人一样知道痛苦,不要残忍地虐杀它 ” 等语句引出关于动物的话题,表明作者关爱动物的观点,点明了文章主旨,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结构上,第 ② 段运用排比句, “ 我从来不曾用 …… 我从来不曾用 …… 也从来不曾 ” 连用三个 “ 从来不曾用 ” 表明我不对动物做的事情,突出了 “ 我 ” 关爱动物的特点,那么我对动物做什么呢?为引出下文 “ 我 ” 喜爱蟋蟀的内容蓄势,顺理成章,使后文内容不突兀。
( 4 )
本题考查结尾句赏析。这一句写的是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小孩是最单纯的,喜怒都挂着脸上, “ 脸色不好 ” 是因为心爱的蟋蟀死去了。 “ 你今天脸色不好 ” 从侧面写出 “ 我 ” 因蟋蟀死去而伤心的状况。母亲对孩子的关心,是关爱。 “ 我 ” 对蟋蟀的照料,也是关爱。这一句与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都营造了关爱的温馨氛围,从而使文章读起来有余味悠长之感。所以这样结尾,读起来既温暖又令人回味无穷。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
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
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
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
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
答题有三步:
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
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
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
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