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文言文阅读
>
人物传记类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255
更新时间:2023-02-18
纠错
1.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李尚书景让少孤,母夫人孀居,犹才未中年。夫人性严明, 励诸子,言动以礼,姻族敬惮。居东都,诸子尚幼,家贫无 。时霖雨久,宅墙夜隋,僮仆修筑,忽见一船槽,实之以钱。婢仆等来告,夫人 之曰: 吾闻不勤而获犹谓之灾,士君子所慎者,非常之得也。 若天实以先君馀庆悯及未亡人当令诸孤学问成立他日为俸钱入吾门以未敢取 乃令闭如 、其子景温、景庄皆进士擢第,并有重名。虽贵达,稍息于辞旨犹杖之。景让除浙西,问曰: 何日进发? 景让忘于审思,对以 近日 。夫人曰: 若此日吾或有故,不行如何? 景让惶惧。夫人曰: 汝今贵达,不须老母可矣! 命僮仆斥去衣,箬于堂下。景让时已班白矣,搢绅以为美谈。在浙西,左押衙因应对有失,杖死,既而军中汹汹,将为乱。夫人乃候其受衙,出坐厅中,叱景让立厅下,曰; 天子以方镇命汝,安得轻用刑?如众心不宁,非惟上负天子,而令垂白之母羞辱而死,使吾何面目见汝先人于地下? 左右皆感咽。 命杖其背,宾客大将拜泣乞之,良久乃许,军中遂息。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励诸子 训:教诲

B .家贫无 资:钱财

C .夫人 之曰 戒:惩戒

D .乃令闭如 故:从前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 的一项是(

若天实以先君馀庆悯及未亡人当令诸孤学问成立他日为俸钱入吾门以未敢取

A .若天实以先君 / 馀庆悯及未亡人当令 / 诸孤学问成立他日 / 为俸钱入吾门以未敢取

B .若天实以先君馀庆悯及未亡人 / 当令诸孤学问成立他日 / 为俸钱入吾门 / 以未敢取

C .若天实以先君 / 馀庆悯及未亡人当令 / 诸孤学问成立 / 他日为俸钱入吾门以未敢取

D .若天实以先君馀庆悯及未亡人 / 当令诸孤学问成立 / 他日为俸钱入吾门 / 以未敢取

9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景让母亲认为僮仆把船槽卖钱会招来灾祸,应该谨镇对待非正常途径得到的东西。

B .景让母亲寡居时对孩子们的要求很严格,受到烟亲族人的敬重,被搢绅传为美谈。

C .景让母亲责罚头发已花白的景让,因为他未按礼仪向母亲禀报到浙西就任的时间。

D .景让母亲斥责景让滥用重刑动摇军心,辜负了皇上重托,也会使年老的母亲蒙羞。

查看答案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7 C    8 D    9 A

【解析】 7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 夫人告诫他们说。戒,告诫;

故选 C

8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如果上天确实是因为我死去的丈夫积留的恩德,怜惜他家里人贫穷而赐给的,希望上天能帮助孤儿们今后学有所成,日后作为俸禄钱拿进门来,这些钱我不能拿。

若天实以先君馀庆悯及未亡人 ,是假设的上天怜悯的原因; 当令诸孤学问成立 ”“ 他日为俸钱入吾门 是夫人对上天的请求,前一项是后一项的条件,中间应断开; 以未敢取 是结论。

据此断句为:若天实以先君馀庆悯及未亡人 / 当令诸孤学问成立 / 他日为俸钱入吾门 / 以未敢取。

故选 D

9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 根据 僮仆修筑,忽见一船槽,实之以钱 可知,仆人修墙时,忽然发现一个船槽,里面装满了钱。因此本项中 僮仆把船槽卖钱 理解错误;

故选 A

【点睛】参考译文:

尚书李景让小时候就没了父亲,他的母亲郑氏寡居,年纪还很轻。夫人是位个性严谨、处事明快的人,教导训诫几个子女,告诉他们做人的道理,族里的人都很敬畏。居住在东都时,家中孩子都还年幼,家中贫穷没有钱财。下了一段较长时间的雨,她家的宅子后面有段古墙因雨水冲刷而在夜间塌陷,仆人修墙时,忽然发现一个船槽,里面装满了钱。奴仆来报告夫人,夫人告诫他们说: 我听说如果不劳而获,这是自身的灾难,正人君子要谨慎的是不取不义之财。如果上天确实是因为我死去的丈夫积留的恩德,怜惜他家里人贫穷而赐给的,希望上天能帮助孤儿们今后能学有所成,日后作为俸禄钱拿进门来,这些钱我不能拿。 于是就命家人将钱掩埋得和原先一样。她的两个儿子景温、景庄都是进士及第,而且名声很大。儿子虽然显贵发达,但只要有一点小过错,仍会遭到母亲的杖打。当李景让出任浙西观察使时,夫人问: 哪天启程赴任? 景让不假思索地回答 最近几天 。夫人说: 如果今天就走我觉得还行,为什么不动身呢? 景让心里害怕。夫人说: 你现在身居高位,不需要我的教导了! 命令下人脱去景让的衣服,让他跪在堂下。景让这时已经两鬓斑白,官绅这把件事传为美谈。在浙西,有位副将因应对有失误,被杖刑打死了,接着士兵们愤恨不平,想发动兵变。夫人于是等到李景让上了衙门,就由后室走到厅堂坐下,叱责李景让站在厅下,说: 天子交付给你军权重责,怎能能随意动用刑法?万一因此而导致变乱,不只是对上辜负了朝廷厚恩,而且使垂暮之年的老母含羞而死入地,要我拿什么脸面去见你地下的祖先? 军中左右的人都感动得呜咽起来。夫人遂命左右杖打他的脊背,宾客和大将都跪拜在地,哭泣着为李景让求情,过了许久,夫人才答应原谅李景让一次,军中的情绪于是得以平复。

=
类题推荐:
人物传记类
难度:
使用次数:72
更新时间:2021-1-1
加入组卷
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便还家                             ②来此绝境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太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②桃源人安定快乐的生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社会?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06
更新时间:2021-1-1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                          2)陶后有闻(    

3)香远清(                             4)濯清涟而不   

2.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表达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你了解他多少?请你写出最能反映他性格的一句诗或能够反映他性格的小故事(故事相对要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莲说》中“爱菊、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牡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周敦颐说莲“出淤泥而不染”,请你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提炼出这句话蕴含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72
更新时间:2021-1-1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溪行(                    2阡陌交通(   

2)便扶路(                4)欣然往(   

2.文中“乃大惊”显示出挑花源人与世隔绝久远,文中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什么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桃花源里的人现在想离开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李明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