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拍照,我们就不会 “笑”了?
①你看过照片中微笑的自己吗?是不是总觉得有点怪怪的?好像一拍照,所有人都变成了“假笑男孩(女孩)”,笑容尴尬而不失礼貌,看起来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
②为什么一拍照,我们就不会“笑”了呢?
③早在十九世纪,神经学家纪尧姆·杜兴就研究了这个问题。我们脸上的所有表情变化,其实都是面部肌肉的收缩和拉伸。杜兴想要探究的问题是:当我们真正开心大笑的时候,脸上哪几块肌肉动了?
④杜兴研究表明,当我们产生真实微笑的时候,脸上有两块肌肉起了重要作用:颧骨大肌和眼轮匝肌。颧骨大肌位于脸颊,它会在你微笑的时候将嘴角往上拉。而眼轮匝肌则是眼周的肌肉,它会让你在笑的时候眯起眼睛,挤出眼角的鱼尾纹。这样真诚的微笑也被人称为“杜兴微笑”。它的重点就在于,微笑时不只是嘴角动,眼睛也会动起来。而我们拍照时,往往只有嘴角的上扬,看起来就会有点怪怪的。
⑤眼睛是真笑的关键,这一点也被AI(人工智能)识别出来。
⑥2019年,科学家试图用AI识别一个人是真笑还是假笑。它们使用一种算法来测量人们微笑时眼睛、脸颊和嘴角的变化,将收集到的真笑和假笑做了对比。结果发现,真笑和假笑时,每个地方的肌肉收缩差异都很大,而最明显的还是眼睛周围的肌肉。真笑时,眼部周围的肌肉运动要比假笑大约多10%。
⑦进一步研究发现,导致真笑和假笑不同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在于我们的情绪。毕竟露出“杜兴微笑”的我们,大多是真快乐,这会激活大脑中负责处理情绪的区域。当你假笑时,大脑左侧活动的通路和真笑有着很明显的差异。大脑的不同活动,导致了不同的肌肉活动,进而产生了不同的面部表情。当你拍照时,说“茄子”或者“cheese”可能只是帮你调动了脸部部分肌肉运动,但真诚的“杜兴微笑”,其脸部肌肉运动可能更为复杂。
⑧那么,能否通过练习让假笑也看起来好看和真诚呢?
⑨研究者得到了3组有趣的数据: 在日常生活中,有 31%的人能发自内心地露出“杜兴微笑”:当听到了不好的消息,只剩24%的人能够露出“杜兴微笑”; 但当研究者让所有人参与练习,先回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快乐的事情,再来模仿 “杜兴微笑”的时候,有71%的人都成功了。所以,想要在相机前笑得好看和真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想点儿开心的事情,发自内心地微笑。
⑩但如果心情不好,可能再怎么笑也不像真的。另一项研究就发现,当一个人情绪很差或者压力很大时,是很难伪装出“杜兴微笑”的。
⑪总而言之,当你快乐时,笑容会自然地流露出来。学会假装“杜兴微笑”,只是让你在照片里显得更真诚。经常牵强地微笑,可能会产生情绪疲劳,所以不高兴的时候也没必要假装微笑。
(选自 2022 年 6 月《读者》,有删改)
1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颧骨大肌和眼轮匝肌是脸上的两块肌肉,在我们 “ 真笑 ” 时起了重要作用。
B .真笑和假笑时,相比脸颊和嘴角的肌肉,眼睛周围的肌肉收缩差异最大。
C .当一个人情绪很差或者压力很大时,是不能够伪装出 “ 杜兴微笑 ” 的。
D .选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揭示了 “ 杜兴微笑 ” 的本质。
14 .第 ① 段能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理由。
15 .第 ⑨ 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C 14 .不能。本段从 “ 为什么一拍照,我们就不会 ‘ 笑 ’ 了 ” 这一现象,引出了文章说明的内容:杜兴微笑,也引发读者对为什么一拍照我们就不会 “ 笑 ” 了 ” 这一现象的兴趣和思考。 15 .列数字和作比较。说明了通过练习可以让假笑也看起来好看和真诚,同时心理因素是让假笑看起来好看和真诚的重要因素。
【解析】 13 . C.“ 是不能够伪装出 ‘ 杜兴微笑 ’ 的 ” 表述错误。从第 ⑩ 段 “…… 另一项研究就发现,当一个人情绪很差或者压力很大时,是 很难 伪装出 ‘ 杜兴微笑 ’ 的 ” 可知,一个人情绪很差或者压力很大时,伪装 “ 杜兴微笑 ” 是 “ 很难 ” 而不是 “ 不能够 ” 。
再联系第 ⑦ 段 “ 毕竟露出 ‘ 杜兴微笑 ’ 的我们, 大多 是真快乐 ” 和第 ⑨ 段通过练习让假笑也看起来好看和真诚的实验中, “…… 在日常生活中,有 31% 的人能发自内心地露出 ‘ 杜兴微笑 ’ : 当听到了不好的消息,只剩 24% 的人能够露出 ‘ 杜兴微笑 ’” 可知,当一个人情绪很差或者压力很大时,还是有部分人能够伪装出 “ 杜兴微笑 ” 的。
故选 C 。
14 .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说明文的首段常能引出说明对象,表现说明对象的特点,同时引发读者兴趣和思考。
选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揭示了 “ 杜兴微笑 ” 的本质。首段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为什么一拍照,我们就不会 “ 笑 ” 了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兴趣,进而说明其中的原因,引出说明内容 “ 杜兴微笑 ” 。
综上所述概括作答即可。
15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理解。
“ 有 31% 的人能发自内心 …… 只剩 24% 的人 ……” 中 “31%” 和 “24%” 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了在听到不好消息和没有听到不好消息这两种情况下让假笑也能成为 “ 杜兴微笑 ” 的比例,表明了情绪对 “ 笑得好看和真诚的影响作用;
同时,这也是对听到不好消息和没有听到不好消息这两种情况下,出现 “ 杜兴微笑 ” 情况的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告诉我们想要在相机前笑得好看和真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想点儿开心的事情,发自内心地微笑。
说明文类别划分:
一、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1.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2.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因此,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这其中,我们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学精神。
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而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
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你要说明的事物。
二、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或知识小品文)。
三、根据说明文的体系不同,还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中国石拱桥》)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①总——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②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
③分——总。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如《向沙漠进军》。
3.分清说明文结构的方法
理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是怎样组合的,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
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自然也应该抓住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来“说”的。
“三读”:
(一)、读抓纲——整体把握说明点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某个事物或某个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识。
而作者传达的这个知识,就是说明,也就是说明文的中心思想。方法主要有三点:
1.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明确说明点。
俗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
2.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结构归纳说明点。
一般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而有的说明文则需要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纳起来,构成全文的说明点。
另外可抓住说明的顺序弄清说明点。
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
(二)、读精细——细部研讨方法点
要想把事物事理说清说透,就肯定离不开说明方法。
因此阅读说明文,就应当抓住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联系和作用,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
(三)、读品味——捕捉咀嚼情感点
与其他文体一样,说明文中也同样“说”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这也正是我们理解课文所不可或缺的。
说明文阅读结构思路:
(一)、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
1、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
(二)、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
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
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
(三)、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
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
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
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答题时语言要规范: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
答题三步走:
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
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
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
答题格式:
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