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 顶 百 合
世界上有没有冻顶百合这种花呢?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是没有的,虽然它很容易逗起一种关于晶莹香花的联想,其实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蹩脚词语。
记得那一年到台湾访问,去台湾岛内的第一高峰玉山。陪同的女作家不断向我介绍沿路风景,时不时插入“玉山可真美啊”的感叹。玉山诚然美,我却无法附和。对于山,实在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啊!十几岁时,当我还未曾见过中国五岳当中的任何一岳,爬过的山峰只限于北京近郊500米高的香山时,就在猝不及防中,被甩到了世界最宏大山系的祖籍—青藏高原,一住十几年,直到红颜老去。朋友,请原谅我心如止水,我已经在少女时代就把惊骇和称誉献给了藏北。
由于没有恰如其分的回应,女作家也悄了声。山势越来越高了,蜿蜒公路旁突然出现了密集的房屋和人群,原来是众多的游客围着当地的山民在买茶。也许是为了挽救刚才的索然,我夸张地显示好奇:“什么茶?”“冻顶乌龙。“女作家表情淡然。我猜疑她的淡然可能是对我的小小惩罚,很想弥补刚才对玉山的不恭,马上兴致勃勃地说:“冻顶乌龙可是台湾的名产啊,前些年,大陆很有些人以能喝到台湾正宗的冻顶乌龙为时髦呢!”说着,我拿出手袋,预备下车去买冻顶乌龙。
女作家看着我,叹了一口气说:“就是爱喝冻顶乌龙的人,才给玉山带来了莫大的危险。”她面色忧郁,目光黯淡。
为什么呀?我疑窦丛生。
女作家说,台湾的纬度低,通常不下雪也不结霜。玉山峰顶,由于海拔高,有时会落雪挂霜,台湾话就称其“冻顶”。乌龙本是寻常半发酵茶的一种,整个台湾都有出产,但标上了“冻顶”,就说明这茶来自高山。云雾缭绕,人迹罕至,泉水清冽,日照时短,茶品自然上乘。冻顶乌龙可卖高价,很多农民就毁了森林改种茶苗。天然的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茶苗需要灭虫和施肥,高山之巅的清清水源也受到了污染。人们知道这些改变对于玉山是灾难性的,但在利益和金钱的驱动下,冻顶茶园的栽培面积还是越来越大。她没有别的法子爱护玉山,只有从此拒喝冻顶乌龙。
女作家忧心忡忡的一席话,不但让我当时没有买一两茶,时到今日,我再也没有喝过一口冻顶乌龙。在茶楼,如果哪位朋友要喝这茶,我就把台湾女作家的话学给他听,他也就改换门庭了。
又一年,我到西北公差,主人设宴招待,侍者端上了一道新菜,报出菜名“蜜盏金菊”。
纷披的金黄色菊花瓣活灵活现,婀娜多姿,像千手观音,撩动着我们的眼睫毛和鼻翼,共同化作口中的津液。大家纷纷举筷,赞不绝口。没想到坐在身边的一位植物学博士竟义愤填膺地说道:“菊花瓣纤弱易脆,根本经不起烈火滚油。这些酷似菊花的花瓣,是用百合的根茎雕刻而成的。而百合这种植物,是植物中的山羊。”
大家实在没法把娇美的百合和攀爬的山羊统一起来,充满疑虑地看着博士。
博士说:山羊在山上走过,会啃光植被,连苔藓都不放过。所以,很多国家严格限制山羊的数量,因此羊绒在世界上才那样昂贵。百合也需生长在山坡疏松干燥的土壤里,要将其他植物锄净,周围没有大树遮挡……几年之后,土壤沙化,农民开辟新区种植百合。百合虽好,土地却飞沙走石。
从此,在餐馆吃饭,我再也没有点过“西芹夏果百合”这道菜。在菜市场,我再也没有买过西北出的保鲜百合,那些白白净净的百合头挤在一起,好像一些婴儿高举的拳头,在呼喊着什么。
一个人的力量何其微小啊。我甚至不相信,这几年中,由于我的不吃不喝不买,台湾玉山上会少种一寸茶苗,西北的坡地上会少开一朵百合,会少沙化一笸黄土。
然而很多人的努力聚集起来,情况也许会有不同。我在巴黎最繁华的服装商店闲逛,见到我在打折的皮衣衣前驻步,同行的朋友以为我想买,赶紧扯我离开,小声说:“千万别买!我一直感觉,穿动物皮毛的人是野蛮人。”
努力,也许就会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出现。墙倒众人推一直是个贬义词,但一堵很厚重的墙要訇然倒下,是一定要借众人之手的。
(摘自《凤凰周刊》,作者毕淑敏,有删改)
1、作者说“冻顶百合”是一个蹩脚词语,却用它做题目,其用意是什么?
2、本文主要写了两件事,请任选一件事,用生动的语言概括叙述(60字左右)
3、第二段中引用的“曾经沧海难为水”一句中的“曾经沧海”指的是______________。“难为水”指的是___________
4、“墙倒众人推一直是个贬义词,但一堵很厚重的墙要訇然倒下,是一定要借众人之手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
5、任选一组,体会两个句子所表现的不同情感,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多答按第一组计分)
第一组
(1) 陪同的女作家不断向我介绍沿路风景,时不时插入“玉山 可真美啊”的感叹。
(2) “就是爱喝冻顶乌龙的人,才给玉山带来了危险。”她叹了一口气,面色忧郁,目光黯淡。
第二组
(1) 纷披的金黄色菊花瓣活灵活现,袅娜多姿,像千手观音。
(2) 那些白白净净的百合头挤在一起,好像婴儿高举的拳头,在呼喊着什么。
6、倒数第三段(文中画线处)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7、请从文中找出一处你认为写得不妥或可商讨的地方,并简要说明。
8、你对本文有怎样的感悟?引发了哪些联想?请写在下面(请不要超出给字格)
感悟:
联想:
1 . “冻顶百合”很容易引起种关1 :品节香花的联想,可以吸引该者(徽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同时可以点出(提出;点明;概括;提示)本文的写作内容。
2 .示例:第一件事:通过陪同女作家的淡然介绍,我明白了山民们大量培植冻顶鸟龙,破坏了玉山的天然森林和清清水源,我放弃了购买,并从此拒喝冻顶乌龙。
第二件事:通过植物学博士义愤填膺地述说,我知道了“百合是植物中的山羊”,生长过百合的土地几年之后,会变得飞沙走石。我从此不买不吃百合。
3 .在青藏(藏北)高原· 住十几年玉山诚然美,我却无法附和
4.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改变目前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要改变目前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一定要靠大家的齐心协力;要改变人们环保意识普遍淡漠的状况,引起应有的重视,一定要靠很多人的努力)
5 .第一组:① 句写出了陪同女作家的主动热情,表现了她对家乡的热爱。② 句写出了女作家的淡然忧郁,表现了她对环境遭到破坏的担忧。前后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她强烈的环保意识(用神态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她强烈的环保意识)。
第二组:① 句表现了“我”对“蜜盏金菊”这道菜的喜爱和赞美。② 句表现了百合头的样子引起了“我”的震惊和痛心。前后情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我”强烈的环保意识(用比喻和拟人,表现了“我”强烈的环保意识,语言形象生动,表现力强)。
6 .总结上下文
7.例l :文中说.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世界上仍然没有冻顶百合这种花。读完全文后,找们发现,世界上仍然没有冻顶百合这种花。这句话欠妥当。
例2 :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然而很多人的努力聚集起来,情况也许会有不同., ”而下文的事例却只写了同行的一个朋友的做法,这与段首的中心句不太相符。
例3 : “冻顶百合”让人误以为是一种花的名称,实际上是冻顶乌龙茶和百合花的合称,“冻顶百合”有歧义,用它做题目不妥。
8 .内容要点参考:
感悟:①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②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③ 要努力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联想:① 方便筷子、一次性餐具、用纸、用水、垃圾、野广告、电池、塑料袋、口香糖、痰迹等。
② 沙尘暴、酸雨、滥砍滥伐、排污、农药残留、世界环境日、植树节、伏季休渔、签名宣传、义工等。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
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
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
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
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
答题有三步:
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
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
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
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