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介绍世博场馆的文字,完成第16—21题(29分)
意大利国家馆
上海的弄堂游戏中,有一种“游戏棒”,它们被随意撒出,会形成不同的组合。意大利设计师从这个游戏中受到启发,用20个可任意组合的功能模块组合出了意大利国家馆。
20个功能模块代表了意大利20个大区,形状就像游戏棒一样可以随意变幻。从外观看,整个意大利国家馆如同马赛克拼图,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融合。原本在意大利传统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元素,在馆内被重新展示,唤起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关注。
意大利馆不仅在设计上新颖别致,它还采用了一种最新发明的建筑材料——透明混凝土。这种加入了玻璃质地的混凝土材料可以形成不同透明度的渐变,还能随时感知建筑内外部的温度,清晰显示展馆内部的湿度等。展馆内部类似“刀锋”的设计除了能制造出幻化的光影效果外,还能向展馆内输送自然风,将意大利国家馆打造成了一个理想之城。
西班牙国家馆
西班牙馆是一座复古而创新的巨大的“藤条篮子”建筑。外墙由能天然降解的藤条板覆盖,通过钢结构支架来完成,线条呈流线型。阳光将透过藤条的缝隙,洒在展馆的内部。这8524个藤条板不同质地颜色各异,面积达到12000平方米,运用书法艺术组成一个个古老的中国文字,外墙呈现出一首中国诗歌,给中国观众留下隽永的印象。
上海世博会西班牙总代表哈维尔·贡德表示:西班牙馆是一座有艺术性、有吸引力的建筑,建筑材料是最环保、最传统的,建筑手段却是最先进、最先锋的。藤条这一古老的建筑材料无论在西班牙还是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藤条材料的广泛应用如同连接昨天和今天的桥梁。西班牙希望通过这座完美的建筑展示人类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吸纳传统文化的创意。
英国国家馆
英国馆是个外型简洁、创意无限的“会发光的盒子”。整个建筑最大的亮点,就是向各个方向伸展的大量触须。这些内含植物种子,顶端带有细小彩色光源的触须覆盖在建筑外部,随着自然风的轻轻吹拂,可以在展馆表面形成可变幻的光泽和色彩,组成各种图案。通过信息和图像的传送,参观者们甚至可以在展馆的表面看到展馆内部的各项活动。种植在英国馆旁的两株大银杏树,在象征生命力和耐力的同时,也突现了英国馆的参展主题:“让自然走进城市”。
德国国家馆
德国国家馆四面呈开放状,其建筑设计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又像是在邀人同游。参观者在穿越了充满典型德国都市画面的“动感隧道”展厅后,眼前出现的是“水下世界”。这一展厅以改建汉堡港区为例,介绍了在保留旧有建筑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建筑元素理念的实践,赋予了城市一种崭新的风貌和生活质量。
德国馆最大的亮点是一个名为“动力之源”的展厅。在那里,参观者们可以与展厅内的巨大金属球进行互动,金属球内装有感应装置,它会对人群的动作及其呼声做出回应:“动力之源”的参观者行动越是踊跃,金属球摆动的速度和幅度就越大。人心齐,泰山移。此时,参观者共同体验着齐心协力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它提醒着人们,这个巨大的金属球就是一个城市,创造都市活力要靠每个人的努力。
16.阅读《意大利国家馆》,不属于透明混凝土特征的一项是(3分)
A.形成不同透明度的渐变。
B.感知建筑内外部的温度。
C.清晰显示展馆内的湿度。
D.制造出幻化的光影效果。
17.阅读《西班牙国家馆》,画线部分运用了列数字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18.西班牙馆“建筑材料是最环保、最传统的”表现为 ① ;“建筑手段却是最先进、最先锋的” 体现在 ② (6分)
19.阅读《英国国家馆》,覆盖在建筑外部的大量“触须”的作用是 (3分)
20.选文介绍的展馆在富有创意地呼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主题时,也强调了各自最关注的焦点:意大利馆是 ① ;西班牙馆是 ② ;英国馆则突出了城市建设中人对自然的关注。(6分)
21.在“三言两语话世博”主题活动中,你要向同学们介绍德国国家馆。请从选文中提取相关信息,作为你介绍的要点。(80字左右)(8分)
16.(3分)D
17.(3分)画线句列举了8524、12000等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西班牙馆是一座(复古而创新的)巨大的“藤条篮子”建筑
18.(6分。各3)覆盖外墙的是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能天然降解的藤条板 藤条板通过钢结构支架来完成,线条呈流线型,展示了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吸纳传统文化的创意(意思对即可)
19.(3分)可以在展馆表面形成可变幻的光泽和色彩,组成各种图案
20.(6分。各3分)(意大利馆)侧重体现了(城市建设中)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融合;(答“唤起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关注”也可) (西班牙馆)强调了现代城市发展中对传统文化的吸纳和包容(言之有理即可)(答“强调了现代城市发展中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得1分)
21.(8分)略(示例:德国馆有动感隧道、水下世界、动力之源等展厅(2分)。“动力之源”展厅内一个装有感应装置的巨大金属球能随人们动作、呼声而变化摆动的速度和幅度(2分),提醒大家一起来创造都市活力(2分)。(整体表述语言通顺流畅。2分)
说明文类别划分:
一、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1.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2.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因此,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这其中,我们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学精神。
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而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
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你要说明的事物。
二、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或知识小品文)。
三、根据说明文的体系不同,还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中国石拱桥》)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①总——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②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
③分——总。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如《向沙漠进军》。
3.分清说明文结构的方法
理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是怎样组合的,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
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自然也应该抓住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来“说”的。
“三读”:
(一)、读抓纲——整体把握说明点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某个事物或某个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识。
而作者传达的这个知识,就是说明,也就是说明文的中心思想。方法主要有三点:
1.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明确说明点。
俗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
2.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结构归纳说明点。
一般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而有的说明文则需要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纳起来,构成全文的说明点。
另外可抓住说明的顺序弄清说明点。
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
(二)、读精细——细部研讨方法点
要想把事物事理说清说透,就肯定离不开说明方法。
因此阅读说明文,就应当抓住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联系和作用,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
(三)、读品味——捕捉咀嚼情感点
与其他文体一样,说明文中也同样“说”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这也正是我们理解课文所不可或缺的。
说明文阅读结构思路:
(一)、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
1、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
(二)、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
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
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
(三)、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
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
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
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答题时语言要规范: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
答题三步走:
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
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
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
答题格式:
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