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20分)
雕塑艺术与校园文化
①雕塑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艺术品之一,其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甚至一个时代的标志,它可以集中反映出某个地区或时代的精神面貌或历史背景。雕塑的价值在于审美,一件雕塑作品的价值取决于是否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②校园雕塑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装饰、丰富和美化校园环境空间,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是一个时代文化状态的集中体现。校园中的许多雕塑,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雕塑是校园物质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是精神文化的集中反映。设计成功的校园雕塑,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去注意的。
③首先,一件雕塑作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件雕塑作品与它所属环境的融合程度。如果一件雕塑作品与所属环境格格不入,那它必然是失败的。就学校来说,校园雕塑大多是一些学生熟悉的科学家、学者等,这正与学校的学习氛围是一致的。
④其次,雕塑要有艺术语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件好的雕塑作品与其所在的环境背景融合之后,本身蕴含着一个故事。如清华大学校园内著名的景点“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着田田的叶子,荷塘边立矗着许多嶙峋的怪石和高高低低的树木,而朱自清先生的塑像就掩映在树影之下,让每一个到这里来的人都能身历其境般地感受到《荷塘月色》中所描写的一切,更深切地体验到朱自清先生当时的心境。可见,每一件雕塑作品与其所选位置是相互切合的,不同的角落应有不同的故事。
⑤第三,就一所学校而言,校园的每一处物质文化景观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并体现着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取向。校园雕塑是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一种表现类型,积淀着历史、文化和传统,集中地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念。因此,校园内所有雕塑的布局应该是浑然一体的,这样,身处校园中才能通过富含艺术语言的各种雕塑体会到校园文化的整体合一。
⑥通过对雕塑这一文化载体的理解和审美过程,可以让身处校园中的每一个人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及对真善美的感悟,增强校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可以使师生们从紧张的工作学习中得到放松和休息,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校园雕塑这一校园文化的缩影,以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需要我们身处校园中的每一个人用心去解读和体会。
16.从全文来看, 成功的校园雕塑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9分)
(1)
(2)
(3)
17.第④段主要运用了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分)
18.下列对于“校园雕塑的功能”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校园雕塑能装饰、丰富和美化校园环境,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
B. 校园雕塑可以集中反映出某个地区或时代的精神面貌或历史背景。
C. 校园雕塑能反映一所学校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念。
D. 校园雕塑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及对真善美的感悟,增强校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 |
19.城市雕塑和校园雕塑在设计的理念上有许多相通
之处。右图是位于上海繁华的淮海中路的著名雕
塑“打电话的少女”。
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她符合文中的哪一点设计
理念,并作简要阐述。(4分)
16.(9分)(1)校园雕塑作品要与它所处的环境相融合。
(2)雕塑要有艺术语言,雕塑的内容与形式要统一。
(3)校园内所有雕塑的布局应浑然一体。
17.(2+2分)举例子 具体地说明了一件好的雕塑作品,应该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18.(3分)B
19.(4分)略(要点:与整体坏境的融合2分;简要阐述2分)
说明文类别划分:
一、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1.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2.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因此,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这其中,我们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学精神。
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而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
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你要说明的事物。
二、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或知识小品文)。
三、根据说明文的体系不同,还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中国石拱桥》)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①总——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②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
③分——总。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如《向沙漠进军》。
3.分清说明文结构的方法
理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是怎样组合的,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
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自然也应该抓住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来“说”的。
“三读”:
(一)、读抓纲——整体把握说明点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某个事物或某个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识。
而作者传达的这个知识,就是说明,也就是说明文的中心思想。方法主要有三点:
1.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明确说明点。
俗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
2.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结构归纳说明点。
一般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而有的说明文则需要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纳起来,构成全文的说明点。
另外可抓住说明的顺序弄清说明点。
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
(二)、读精细——细部研讨方法点
要想把事物事理说清说透,就肯定离不开说明方法。
因此阅读说明文,就应当抓住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联系和作用,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
(三)、读品味——捕捉咀嚼情感点
与其他文体一样,说明文中也同样“说”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这也正是我们理解课文所不可或缺的。
说明文阅读结构思路:
(一)、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
1、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
(二)、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
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
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
(三)、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
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
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
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答题时语言要规范: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
答题三步走:
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
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
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
答题格式:
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