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13分)
黄昏的祈祷
①一个周末乡下的黄昏,我们的邻居乌弗来敲门。他事先已经打过电话,说要到我们家来找一首歌曲。住在乡下跟住在汉堡不一样,邻居之间来往比较随便,事先并不需要打电话。他那么郑重其事专门来找一首歌,听起来有点奇怪。
②他说,他的老父亲身体不好,打电话让他去一趟。他父亲是德国一家大报纸的创始人,很成功,也很富有,退休后在瑞士的一个古堡养老。当乌弗还是个热血青年的时候,跟父亲在政治见解上有很大的冲突。父子俩几乎见面就吵架,以致他们之间整整十八年没有来往。直到乌弗自己也做了父亲以后,他们父子才开始和解。他的老父亲在电话里说,记得他们断交十八年以后,当乌弗第一次去瑞士看望他的时候,他开车去机场接他。两人坐在车里有点尴尬,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话,就打开了车上的收音机。那时候,收音机正在播放美国黑人女歌手玛哈丽·杰克逊的一首歌《黄昏的祈祷》。他们就在她的歌声里,无言地顺着湖边慢慢地开。那时候正好是秋天的黄昏,那歌声和湖面上宁静闪烁的夕阳,让他一直难以忘记。他希望儿子这次去看他时,能在玛哈丽·杰克逊《黄昏的祈祷》的歌声中,再开车送他去一趟当年的湖边。
③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黑人歌手。我每年圣诞节都听她的歌。这个歌手实在是与众不同,她能把恬静安详的《平安夜》唱得深沉悲怆,荡气回肠。听她唱过以后,再听其他歌星唱歌,就都显得浅薄甜腻。但是,他父亲点的这首歌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据说这并不是她最有名的歌。所以我找到好几个她的光盘,却没有这首歌。网上倒是有,但都不能下载,要购买,最快也要三天以后才能送到。我们开始在录音带里找,也没有。最后我们终于在一大堆旧唱片里找到了这首歌。然后找到长久不用的留声机,再想办法把留声机连接到电脑上,最后刻到光盘上,一直忙到半夜三更。
④乌弗带着光盘去了瑞士。他带着九十多岁的父亲,在黄昏的时候,在玛哈丽·杰克逊的歌声中再一次开车到那个湖边。他以为父亲会老泪纵横。可是,他父亲听得很平静,听完以后说,我这辈子有两件遗憾的事情:第一,在你们需要父亲的时候,我没有时间做你们的父亲;第二,在你们长大成人,不再需要父亲的时候,我偏要做你们的父亲。如果能有第二次人生,我一定会做得更好一点。
⑤那时候,夕阳如旧,歌声也如旧。只可惜,他们已经不可能回到旧日的时光,重新再做一次父亲和儿子了。
(《读者》2011年第18期)
12.说说你对标题“黄昏的祈祷”的理解。(3分)
13.第③段中划线的文字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2分)
14.阅读第④段,回答:(5分)
(1)“他以为父亲会老泪纵横”,他这样认为的原因是
。(1分)
(2)“在你们需要父亲的时候,我没有时间做你们的父亲”,根据上文内容,“需要父亲的时候”是指“ ”(用文中的原句回答),“我没有时间做你们的父亲”是指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3)”如果能有第二次人生,我一定会做得更好一点”,根据上下文思考:父亲会怎样“做得更好一点”?(2分)
15.“夕阳如旧,歌声也如旧”,“只可惜,他们已经不可能回到旧日的时光”,你也有过这样的遗憾吗?写出来,并谈谈你的收益或教训。(3分)
12.黄昏的祈祷是玛哈莉·杰克逊的歌名;儿子因为十多年来和父亲没有来往,为重修父子感情而祈祷;父亲因为十八年来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而遗憾,祈祷能做得更好;父子两人在黄昏祈祷,也暗指他们不可能重回旧日时光的遗憾。(答出前面的三项即可)
13.插叙, 交待歌声与众不同,给人一种深沉悲怆,荡气回肠的感觉,能引起人的共鸣,为和父亲再一次去湖边仍要听《黄昏的祈祷》作补充解释或铺垫。
14.(1)父亲为父子两人关系能够重修旧好而感动不已(父亲想起父子和解时,儿子第一次在歌声中开车带他去湖边而感动不已)
(2)当乌弗还是个热血青年的时候
父亲忙于工作,与儿子少有交流,和儿子在政治见解上有很大冲突,甚至见面就吵架
(3)在儿子需要父亲的时候,要多花时间和儿子交流,都关爱儿子;在儿子长大成人时,尽量少麻烦儿子多替儿子着想,体现父子之间期盼能互相理解互相关爱的真情。(扣住父亲的两个遗憾,从反面回答即可)
15.略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
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
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
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
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
答题有三步:
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
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
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
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