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一种新型“金属玻璃”日前在美国研制成功
⑴一种新型“金属玻璃”日前在美国橡树岭崭家实验室研制成功。这个在科学界引起轰动的成果,出自两名华裔科学家之手。
⑵1960年,美国科学家皮·杜威等首先发现某些液贵金属合金(如金-硅合金)在快速冷却情况下,可凝固成非晶态金属。这种非晶态金属具有类似玻璃的某些结构特征,故称为“金属玻璃”。一开始,这种金属玻璃大都是很薄的带状材料,应用受到限制。20世纪80年代,随着“块体金属玻璃”的问世(直径达到豪米级),非晶态金属的应用才有所推广。
⑶块体金属玻璃虽然是种难得的好材料,但它们主要以锆或铂等作为主要元素机体,成本非常高。20年来,材料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便宜的大块金属玻璃,直到现在才取得突破性进展。华裔科学家吕昭平先生等研究出来的这代金属玻璃,以50%的铁,加上钼、钇、锰、碳、硼、铬和钴等化学元素,混合而成。其主要突破在技术上,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大为增强。与过去相比,钇的加入使材料形成非晶态能力增强,同时合金的冷却速度放慢了许多;合成材料用的铁等元素比较便宜,所以成本较低;产品的尺寸增大,过去金属玻璃棒直径只能以毫米计算,现在可以达到1.2cm。更主要的是,通过他们对这种非晶态合金形成机理的详细研究,人们对此类材料的制备、形成能力以及所涉及的凝固过程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⑷这种新型金属玻璃最重要特点和优势是:硬度是常规钢材的两倍;由于内在组合没有缝隙,所以抗腐蚀能力很强,同时不变质,重量轻;在一定温度下有很高的柔性,可任意成型,但完全冷却后又非常坚硬。
⑸金属玻璃材料的用途非常广泛。军事上可以用于制造枪炮子弹、导弹和装甲车等;体育上,适合于许多体育用品。如用在高尔夫球杆上,使反弹力更大,球打得更远;也可以用在电脑和手机的外壳上,轻便、美观、坚硬。
1.下列关于“金属”和“玻璃”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子呈无序排列的玻璃,与金属相比,前者属于非晶体材料,后者是典型的晶体材料。
B. 玻璃从液态到固态没有固定的凝固点,而金属则恰好相反。
C. 金属内部的原子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决定了金属所具有的许多特性。
D. 固态玻璃和液态玻璃是从液体到固体变动过程中的两种状态,二者没有明显分界。
2.请依据文中相关信息,给“金属玻璃”下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仔细阅读第⑶段,请归纳“新型金属玻璃”较之最初的“金属玻璃”而言有了哪些突破之处,请分条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形象性、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阅读文章,找出文章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文中强调“玻璃从液态到固态是连续变动的”,而不是说固态玻璃与液态玻璃的区别)
2.金属玻璃是指某些液态贵金属合金在其内部原子来不及理顺(或“仍处于无序状态”)便冷却凝固而成的具有类似玻璃的某些结构特征的非晶态金属。
3.①冷却速度放慢,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增强。②成本降低,价格便宜。③产品尺寸比过去大。
4.找出并写出例句;指明说明方法;作用(表达内容+表达效果)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
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
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
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
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
答题有三步:
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
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
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
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