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选文,回答1~7题。
山路
①那是一条山路,一头通往山下的小镇,一头通往山上的度假村。天暖的日子,人们去爬山、打高尔夫,或者冬季去滑雪,都要经过这条路。
②我第一次看到那个奇怪的身影是在一个雪后的上午。我的车顶上带着滑雪板,车内飘着王菲虚无缥缈的歌声,向山顶的滑雪场开去。雪后的阿尔卑斯山是如此秀丽,令人心情舒畅。远处一个人影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在这条路上开车很少遇到步行者。我减缓车速,想看个清楚。那是一个笨重的身躯,拄着拐杖,走得很慢、很艰难,与其说是在行走,不如说是在移动。我停下车,按下车窗,对那背影大声说:“您去哪里?上车吧!”那人转过身看看我,冷冷地回答:“谢谢,不用了,我只想安静地走我的路!”
③那是个中年女人,非常胖,动作十分缓慢.看来她像是刚大病过一场,正在恢复肢体的灵活性。我有些尴尬地说:“对不起,打搅了!”
④后来,我在每天去滑雪场的路上都能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渐渐地习以为常了。冬季过去了,我去那条路的次数也减少了。直到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我开车去山上,又看到那个女人。阳光下的她拄着一根拐杖,步伐显得灵活了一些。她脱去了厚重的冬装,身上只穿一件衬衫,却大汗淋漓。那是一件特别的衬衫,背后印了一行大字:
⑤我要走路!
⑥我一定不是唯一请她搭车的人,她被人问烦了,才想出这个妙招,这样就可以安静地走她的路了!我笑了,心想她是个有意思的人。人体机能的恢复是漫长的,需要极大的毅力。看来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女人,凭着“我要走路”这个信念,风雪无阻地练着,一点点地进步着。我不禁在心中赞叹她的顽强。于是,我减缓车速,将车子慢慢驶过她身边,对着她大喊:“祝贺您!进步真大!”
⑦她愣了一下,然后笑了,我发现她的笑容中带着几分孩子般的真挚,她那圆圆的脸涨得通红,挂满了亮晶晶的汗珠。头发被汗水濡湿,一绺绺地贴在额前,汗珠顺着发梢滚落下来。她没说话,也没停下脚步,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朝我挥了挥手,继续走着她的路。
⑧从那天起,我经常想到那个女人.想到她那笨拙的身影,想到她那童稚的笑脸,想到她背上的那行字。阳光灿烂的日子,我甚至想带上干粮和水去那条山路上寻她,陪她走一程。可是,我知道,任何人都无权去打搅她。因为那是只属于她一个人的领域,是她自己的战场,那里只有她的苦与甜,只有她的挣扎与奋斗。一个能用轻盈的步伐走路的人无法体会其中的感受。
⑨日子一天天过去,炎热的夏天到了。我终于忍不住了,开车去寻那个山路上的女人。远远望见一个身影,我不敢相信那就是她。她已经扔掉了拐杖,背着包,步伐依然缓慢,却很坚实,也很有节奏,几乎看不出残疾的痕迹。我停下车,跟她打招呼。她认出了我,兴奋地说:“又见到您了,我真高兴啊!您看,我又进步了吧?”
⑩我不由自主地说:“真了不起!”她放声大笑:“我只不过要走路呀!”
11是呀,要走路,这是多么平常的事,而她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每个人在生命的路上遇到挫折时,都会有这样的勇气和毅力吗?
1.文中的女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说出你的理由。
2.选文第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②段“那人转过身看看我,冷冷地回答”一句中加点词“冷冷地”和第⑨段“她认出了我,兴奋地说”一句中加点词语“兴奋地”,各反映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内心世界?
4.选文第⑦段中画“_______”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好处?
5.选文第⑧段中“从那天起,我经常想到那个女人”,“我”为什么常常想到那个女人呢?
6.请赏析选文题目“山路”的妙处。
7.读完选文后,谈谈你将如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
1.倔强:多次拒绝别人的帮助。 顽强(坚强、有毅力):带病坚持走路,持之以恒。 乐观:她相信自己一定会恢复肢体的健康。
2.贯穿全文,形成照应。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突出这个女人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
3.“冷冷地”表现了她当时平和、平静的心情,因为虽然有过很多人想帮助她,但她一直想依靠自己战胜疾病。“兴奋地”表现了她战胜疾病后的喜悦心情
4.动作描写 好处:写出她走路的样子,表现了她一直走下去的决心,突出了她坚毅、顽强的性格。
5.我被那个女人的精神感动了,我很想知道女主人公目前的状况如何,体现了我对她的关心。
6.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暗示了女主人公的人生之路坎坷艰辛。
7.言之成理即可。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
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
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
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
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
答题有三步:
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
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
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
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