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5题。
还原真实的木糖醇
谭玉龙
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所有超市的口香糖全部变成了“木糖醇版”,人们已经习惯随时嚼上一片木糖醇口香糖,似乎它既清新口气又有益健康。那么,你究竟知不知道每天在嘴里咀嚼的木糖醇究竟是什么?
⑵木糖醇原产于芬兰,是从白桦树、橡树、玉米、甘蔗等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植物甜味剂。在自然界中,它的分布范围很广,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蔬菜、谷类等食物之中。
⑶木糖醇最大的优点就是它一直被人们所推崇的防龋齿功效。这也是木糖醇最早被我们认识的一个特点。木糖醇不仅不会被口腔中的细菌发酵成有害的牙斑,还能抑制链球菌生长,有效地减少齿垢和龋齿的产生。特别是将其制成口香糖,人们在咀嚼时,会接受刺激分泌唾液,唾液多了既可以冲洗口腔、牙齿中的细菌,也可以加大唾液及龋齿斑点处碱性氨基酸及氨浓度,使口腔内PH值下降,使伤害牙齿的酸性物质被中和稀释,抑制了细菌在牙齿表面的吸附,减少了对牙齿的酸蚀,从而起到防止龋齿和减少牙斑的作用。根据这一特性,以木糖醇为主要甜味剂的口香糖和其他糖果已经得到6个国家牙齿保健协会的正式认可。在日本,用木糖醇作甜味料的胶姆糖专供牙科病人使用。世界范围内,木糖醇被广泛应用于胶姆糖、口香糖、巧克力等食品中。
⑷木糖醇另一大优势就是给糖尿病病人带来了希望。
⑸在人体缺少胰岛素促进的情况下,木糖醇能透过细胞膜被组织吸收利用,并能促进肝糖元合成,改善肝功能,是糖尿病和肝炎并发症病人的理想食物。由于其不增加血糖浓度,且口感一点也不亚于蔗糖,所以在国外被广泛用作糖尿病患者专用糖代用品。在美国,它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某些特殊食品,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甚至可以不受用量限制地加入食品中。木糖醇从60年代开始应用于食品中,在糖尿病病人中口碑相当好。而且经临床验证,长期服用后,病人的“三多”症状减轻,口渴与饥饿基本消失,尿糖减少,有效地控制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⑹难道食用大量木糖醇食品没有问题?难道它真的是万能食品?
⑺近期不少因为食用木糖醇造成腹泻或肠胃不适的病例报道给人们浇了一盆冷水,使人们在狂热追捧之余开始冷静思考——木糖醇也不是那么十全十美。
⑻有研究表明,食用过量木糖醇后的确有可能导致轻度腹泻。在欧美一些国家,一般含有木糖醇的食品都会在标签上注明“过量摄取可能会导致腹泻”的消费提示。因为从理化性质角度讲,木糖醇是偏凉的,就像很多凉性食物,如海鲜、绿豆、西瓜等,不易被胃酶分解,吃多了对胃肠会有一定刺激。而且,在体内木糖醇代谢比较慢,在肠道内吸收率不到20%,容易在肠壁积累,肠胃很难将大量的木糖醇顺利消化吸收。然而我们不禁要问,那到底食用多少才叫做过量?天天咀嚼木糖醇口香糖会不会导致其过量呢?
⑼目前,在这方面的确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和明确的界定。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曾在2001年~2005年间对北京地区三年级的小学生做了一项临床试验,让这些小学生每天吃5粒木糖醇口香糖,时间分别是三餐饭后、吃完零食后和晚上睡觉前,实验结果表明,这一用量既能够起到良好的预防龋齿效果,也没有出现腹泻症状。
⑽但是不同的人群对木糖醇有不同的安全摄入量。从科学研究的结果来看,平均每日摄取木糖醇不超过90克或单次摄取木糖醇不超过50克,应该都没有什么问题。倘若单纯吃口香糖,应该远远低于这个标准。
⑾总的来说,木糖醇已经成为当今食品市场的消费热点和开发重点。当然,在积极开发研究的前提下,我们也应当抱着一种冷静审慎的态度,客观科学地看待木糖醇的利与弊。消费者应当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学习并具备一定的食品安全常识,为了自己的健康,合理、安全地食用木糖醇。而对于食品企业,应该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在其生产的产品外包装上标注该产品的功能以及食用后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等的消费提示。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5期 ,有改动)
1.第(1)段叙述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读文章第(3)段,完成下面的题目,了解木糖醇是如何防止龋齿和减少牙斑的。
咀嚼口香糖——( ① )——( ② )——加大唾液及龋齿斑点处碱性氨基酸及氨浓度——( ③ )——中和稀释伤害牙齿的酸性——( ④ )——防止龋齿和减少牙斑
3.第(5)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写出第(8)段划线句子中“有可能”一词的表达作用。
5.木糖醇已经成为当今食品市场的消费热点和开发重点,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木糖醇的利与弊?
(2)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在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
1.引出说明对象,形象生动地说明木糖醇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分泌唾液 冲洗口腔、牙齿中的细菌 使口腔内的PH值下降 抑制细菌的吸附,减少了对牙齿的酸蚀
3.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木糖醇给糖尿病病人带来了希望,能有效地控制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有可能”是也许的意思,准确地说明食用过量木糖醇后也许导致轻度腹泻,但不是所有人都会有这种现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1)冷静审慎的态度,客观科学地看待木糖醇的利与弊。
消费者应当学习并具备一定的食品安全常识,为了自己的健康,合理、安全地食用木糖醇。商家和食品企业,应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在其生产的产品外包装上标注该产品的功能以及食用后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等的消费提示。
(2)感受:任何事物都具有它的两面性,我们应理性冷静地看待和面对。(联系生活实际略)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
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
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
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
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
答题有三步:
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
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
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
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