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给困难起名字
你给困难起了一个只有一个字的名字,叫:坎。
在你最显眼的位置上,悬挂着一幅卷轴,上面写着斗大的一个坎。没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义,但你知道。几年前,你一手创建的企业因为遇上一场意外而风雨飘摇。你正愁闷着,那天,你父亲来了,送来这幅字。他说:孩子,说白了,这困难其实就是道坎,你说,这天下有人迈不过去的坎吗?
我给困难起了一个两个字的名字,叫:弹簧。
有一天,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来找我,老是说他现在如何的处境不佳,如何的困难重重。我在他说话的间隙,插了一句:困难像弹簧……他不等我说完就接下去说: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说完他就笑了,再也不提困难这两个字了。
他给困难起了一个三个字的名字,叫:绊脚石。
他是我的一个朋友。有一次,打电话找他,问起他最近在做什么。他说他在搬石头。我吃了一惊。心想他一个搞电脑软件的怎么会去搬石头呢?原来,他正在开发一个软件,已经失败了好多次了,可他一直坚持着。他说:再给我点时间,我准会把这块绊脚石搬开的。
我们给困难起了一个四个字的名字,叫:小菜一碟。
那天,老总召集全公司员工开会。公司接到一笔大订单,按理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却要求我们在一个月内交货。老总很清楚这决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从公司发展的角度出发却必须完成。在会上,老总问,怎么样?能不能完成?真完不成我们就放弃这笔订单。我们全体员工是这样说的:没问题,小菜一碟。
困难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你认为它是道坎它就是道坎,你迟早会迈过这道坎;如果你认为它是弹簧它就是根弹簧,你铆足劲一不留神就把弹簧拉得失去弹性;如果你认为它是绊脚石它就是块绊脚石,搬开后,你的面前就马上呈现出一条宽阔的阳光大道;如果你认为它是小菜一碟它就是小菜一碟,你肯定会有十足的信心将它几大口吃个精光。
当然,你若是非要认定困难就是困难不可,那么你十有八九要在这困难的面前①②了。
1.文中的坎弹簧绊脚石和小菜一碟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简要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
2.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本文的论述特点。
3.本文的构思十分巧妙,请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这样构思的妙处。
4.最后一段①②处应填望而却步一蹶不振,还是一蹶不振望而却步?请说明理由。
5.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比喻论证;②由此展开论述,使论证层层深入。
2.①用所记叙的事件作论据②是论证充分、具有说服力。
3.(从一个角度作答即可)
角度1:
坎、弹簧、绊脚石、小菜一碟的比喻论证,妙在字数依次递增的同时,内容也逐步加深;坎着重说明了什么是困难,弹簧用以揭示困难的性质,绊脚石指出了困难的危害,小菜一碟提示了对待困难的态度和解决困难的方法。
角度2:
你、我、他、我们人称的运用:①行文灵活富于变化②语气亲切③涉及方方面面的人,包容性强。
角度3: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基本相同的形式:先说困难是什么,再叙述事件,然后表明看法,如此反复,结构整齐,富于美感。
角度4:
将引论、本论、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巧妙地隐含在浅显、形象的叙述与说理中,深入浅出,严谨规范。
角度5:
用给困难起名字做标题,既交代了本文的论题,又富有悬念,易于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角度6:
结尾在前文大量正面说理的基础上,笔锋一转,从反面指出屈服于困难的必然(悲剧)结局,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其他略)
4.不能调换 望而却步是前提,一蹶不振是结果。
5.信心是战胜困难的关键。(意思对即可)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
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
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
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
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
答题有三步:
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
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
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
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