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陈从周的《泰州乔园》,按要求答题。
泰州是仅次于扬州的一个苏北大城市,以商业与轻工业为主,在历史上很少遭兵灾,因此古建筑园林与文物保存比其他市多,园林则推乔园,为今存苏北地区最古的园林。
乔园在泰州城内八字桥直街,明代万历间官僚地主太仆陈应芳所建。乔园在其盛时范围甚大,除园林外尚拥有大住宅。乔园今存部分与文献图录所示对照,已非全貌。然就现状来看,在造园艺术上尚有值得介绍的地方。
在总体布局上,以山响草堂为中心,其前凿池叠山以构成主景。后部辟一小园,别具曲笔,使人于兴尽之余,又入佳境。这两者不论在大小与隐显及地位高卑上,皆有显著不同的感觉,充分发挥了空间组合上的巧妙手法。至于厅北,水池横中,假山对峙,洞曲藏岩,石梁卧波等,用极简单的数物组合成之,不落常套,光景自新。明代园林特征就是充分在这种地方体现。此园林以东南西北四个风景面构成,与墙外楼阁互为“借景”。
叠山方面,此园在运用湖石与黄石两种不同的石种上,有统一的选择与安排。泰州为不产石之地,因此所得者品类不一,而此园在堆叠上使人无拼凑之感。在池中水面以下用黄石,水面以上用体形较多变化的湖石。在洞中下脚用黄石,其上砌湖石。在石料不足时,则以砖拱隧道代之,它与石构者是利用山涧的小院作过渡,一无生硬相接之处。若干处用砖墙挡土,外包湖石,以节省石料。以年份而论,山洞部分皆明代旧物,盖砖拱砌法以及石洞的大块“等分平衡法”,构造法既有变化又融为一体,无斧凿之痕可寻,均是上乘的作品,可与苏州明代旧园之一的五峰园山洞相媲美,为今日小型山洞中不可多得的佳例。至于山中置砖拱隧道,则尤为罕见。主峰上立三石笋,与古柏虬枝构成此园之主要风景面,一反前人以石笋配竹林的陈例。山下以水池为辅,曲折具不尽之意。并以崖道、桥梁与步石等酌量点缀其间,亦能恰到好处。这些在苏北诸园中未见有此佳例。此种叠山艺术的情景,清代仅石涛与戈裕良的作品中尚能见之,并有所提高。
花木的配置以乔木为主,古柏重点突出。辅以高松,梅林。山坳水曲则多植天竹。庭前栽腊梅丛桂,厅周荫以修竹芭蕉。花坛间布置牡丹芍药。故建筑物的命名遂有皆绿山房、松吹阁、蕉雨轩等。至于其所形成四季景色的变化,亦因此而异。最重要的是此类植物的配合,是符合中国古代画理的,当然在意境上还是以幽雅清淡着眼,如芭蕉分绿,疏筠横窗,天竹腊梅,苍松古柏,交枝成图,相掩生趣,皆古画中的粉本,为当时士大夫所乐于欣赏的。山间以书带草补白,使山石在整体上有统一的色调,这样在若干堆叠较生硬处与堆叠不周处能得以藏拙,全园的气息亦较浑成,视苏南园林略以少数书带草作补白者,风格各殊。此种手法为苏北园林习用,对今日造园可作借鉴。
1.概述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乔园的造园艺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中划线部分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乔园叠山艺术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泰州乔园花木的配置“是符合中国古代画理的”,这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树木也着眼于画意”异曲同工。请你结合第五段的内容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从总体布局、叠山艺术、花木配置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的。
2.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的突出了泰州乔园叠山艺术的与众不同,别具匠心。
3.乔园艺术配置符合画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注意高树与低树的搭配,既有高松、天竹,又有腊梅、丛桂。(2)注意花季不同的花的配置,既有腊梅,又有牡丹、芍药。(3)注意补白,用书带草把堆叠生硬之处弥补起来。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
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
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
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
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
答题有三步:
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
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
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
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