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4题。
①按国际现行标准,人均水资源量1 000m3/a为人类生存起码需求,人均水资源量2 000m3/a就处于缺水边缘。对照该标准,目前世界上缺水的国家多达100多个。其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0%以上。而在我国,严重缺水或接近国际缺水警戒线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l8个。缺水城市400多个,严重缺水城市114个,其中北方地区有71个,南方有43个。
②就是这些有限的水,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20世纪末爆发了著名的雅河污染和太湖污染事件,不久前太湖又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人藻”大战,巢湖、青海湖都不同程度地重复了太湖的灾难。古人笔下“春水碧于天”的情景已然不见,家住水乡无水吃,以往的清清碧波,现在鱼虾绝迹,臭气熏天。
③水污染,导致生活饮用水安全受到严峻挑战。
④饮用水污染,根据污染物类型可分为 、 、 三大类。生物污染主要指细菌、藻类、寄生虫、病毒等微生物,水体受其污染,就会传播各种疾病,比如伤寒、腹泻、痢疾、霍乱等;无机污染主要是指水体受到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化学污染,污染物主要是重金属铅、汞、铬以及氰化物、氟化物、亚硝酸盐等无机物;最可怕的是有机污染,这也是当前饮水安全的最大隐患,其来源十分广泛,包括工业排放污染、化肥农药的使用等农业污染、人类日常生活的垃圾污染等。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或自来水净化工艺、技术达不到标准等原因,部分污染物得以大摇大摆地进入人体,对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⑤这些被污染的水体,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威胁着 国民的健康。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统计,199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教委和卫生部等l3部委联合发文指出:全国97‰的人正在饮用有害的污染水,其中 有7亿人饮用水大肠杆菌超标,3亿人饮用水含铁量超标,1.7 亿人饮用水受到有机物的污染,1.1亿人饮用高硬度水,0.7亿人饮用高氟水,0.5亿人不得不饮用高硝酸盐水,全国35个重点城市只有23‰的居民饮用水基本符合卫生标准。据调查:饮水引起的传染病要占全国传染病的80%左右。
⑥另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和2001年淡水资源会议透露:饮用水污染可导致肿瘤、癌症、心脏血管硬化、肝病、肾病、结石、致畸、婴幼儿身体和智力发育迟缓等疾病的发生。而据联合国资料,2000年底,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用水,24亿人没有基本的卫生设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与水和卫生有关的疾病。
⑦可见,饮用水污染是世界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上善若水”、“洪水猛兽”都是人类对水的深刻认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覆舟之祸,将是人类的毁灭。因此,迎接饮用水污染的挑战,是人类的自我救赎。
(选自《新华文摘》2008年第8期,有删改)
1.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证饮用水安全,人民健康优先
B.水与健康
C.惜水,保护水,节约水
D.用水污染日渐加剧
2.填空。
(1)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
(2)饮用水污染,根据污染物类型可分为 、 、 三大类。
3.第⑤段画线句说明了什么?
4.根据第⑦段中画线句的内容,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1.D
2.(1)承上启下;(2)生物污染无机污染有机污染
3.准确说明了我国饮用水污染严重,威胁着国民健康。
4.水是人类的生存之需,而饮用水污染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
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
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
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
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
答题有三步:
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
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
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
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