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1七年级下学期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期末考试19079
2011七年级下学期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期末考试19079
初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21-1-1
题号
评分
一、作文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成长是一首诗,有笑声亦有哭泣,有悲欢亦有离聚。在匆匆而逝的岁月里,是什么伴你长大?每个人成长的背后,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朋友,那是一个人?一本书?一曲歌?还是一份永不言败的心情?

请你以“________________,我成长的朋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学校名;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难度:
知识点:命题作文
使用次数:19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强不知为知

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曰:“此从树上结成。”或曰:“从土里生成。”其人固执己见曰:“请与子以十人为质,以所乘驴为赌。”已而遍问十人,皆曰:“土里出也。”其人哑然失色,曰:“驴则付汝,姜还树生。”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方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选自江盈科《雪涛小说》)

【注释】①质:作为保证人。②赌:用财物作注比输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曰:“从土里生成。”

2已而遍问十人

3于南方

4)或曰:“菱须去壳。”

2.楚人曰:“驴则付汝,姜还树生。”此人固执己见,难以进步,但是,从这句话中能看出他还有一个优点。请你说出这个优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曰:“此从树上结成。”

4.北方人因对菱一无所知而闹出这场笑话,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难度: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使用次数:19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1)有人  2)一会儿  3)做官  4)吃

2.嘴上虽然不认输,但是不赖帐。(意思对即可)

3.有个自出生以来不认识姜的楚国人说:“这是从树上长成的。”(意思对即可)

4.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读书学习,我们都决不能不博装懂,否则就会贻笑大方。(意思对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美科学家用“纳米蜜蜂”灭癌细胞

梁杉

据英国《每日邮报》811报道,日前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公布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他们利用纳米技术研制出一种“纳米蜜蜂”,让其身背装有“蜂毒”的小包裹钻入癌细胞将它们一个个消灭掉。目前,“纳米蜜蜂”已经成功地将实验室小白鼠体内的癌细胞消灭殆尽,科学家希望在进行更多的研究之后,能够早日将这一技术应用到人类身上,造福癌症患者。

听到用小蜜蜂来治疗癌症,许多人头脑中(a)(呈现、闪现、浮现)的一定是爬满蜜蜂的人体。不过别担心,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可不会想出如此怪招来治疗癌症。借助先进的纳米技术,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纳米蜜蜂”,让它们身背小小“炸药包”,将癌细胞消灭得一干二净。

“纳米蜜蜂”身背的小包裹中装的是令常人闻之色变的蜂毒肽,不过研究人员称,蜂毒肽是非常好的杀癌良药,在“纳米蜜蜂”的帮助下,蜂毒肽可一路绕过健康的人体器官,直达患处。

据悉,“纳米蜜蜂”虽然比一根人的发丝还要小几千倍,不过身形矫健足以背着蜂毒肽包裹经由血液到达癌细胞生长处。在已经进行了的针对乳腺癌和皮肤癌的实验中,患病小白鼠体内就被注射“纳米蜜蜂”。“纳米蜜蜂”找到癌细胞后并不会急着(b)(释放、发散、挥发)蜂毒肽,它先是一头钻进癌细胞内,包裹里携带的全氟化碳会降低癌细胞的活性,紧接着蜂毒肽被放出,癌细胞立即死亡,一切都很迅速。“纳米蜜蜂”内部还有专门的定位物质,能够指引它一路前行,直达患处;而外部的纳米颗粒不仅能够有效防止“纳米蜜蜂”伤害并未染病的健康器官,还能保证它在到达患处前不因与身体器官发生摩擦而破损。

在实验中,患有乳腺癌的小白鼠体内的癌细胞减少了45%,而患有皮肤癌的小白鼠体内的癌细胞则(c)(减少、递减、锐减)了75%之多。科学家表示,他们相信“纳米蜜蜂”在对抗前列腺癌和肠癌细胞时也能发挥出色的杀癌功效。“纳米蚤峰”另一个让人惊喜的地方在于,目前研究表明这种治疗方法没有任何副作用,实验鼠并没有出现掉毛或者恶心的症状。不仅如此,蜂毒肽还是一种能够大批量生产的廉价产品。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表示,在“纳米蜜蜂”的帮助下,他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先进的技术就能够应用于人体,在没有巨大痛苦的情况下使全世界的癌症患者重新找回健康快乐的生活。

(选自《新闻晨报》2009812

1.仔细揣摩语境,从文中abc处的备选项中,选出你认为最恰切的词语。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文章以“据英国《每日邮报》811报道”开头有什么作用?

3.请你整合文中有效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什么是“纳米蜜蜂”?

4.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说说这种说明语言的妙处。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5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a.闪现  b.释放  c.锐减

2.“纳米蜜蜂”如何灭癌细胞;这样开头使消息来源确凿可靠,令人信服,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引起下文。

3.“纳米蜜蜂”是比一根人的发丝还要小几千倍,身背装有蜂毒肽的小包裹,经由血液到达癌细胞生长处,将其消灭殆尽的一种高科技研究成果。(意思对即可)

4.这段文字运用拟人的手法,“急着”“钻”等词语生动再现了蜂毒肽杀灭癌细胞的过程。这样的说明语言使高深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便于读者接受。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谁赶走了鸟类

我已经很久没听到鸟声了。有几次我竖起耳朵谛听,只有车辆超标的喇叭声和工地上机器的轰鸣。车辆和工地是目前中国城市的两只脚,一个城市的发展就是靠这两只脚走出来的,我知道。

我还知道是谁驱赶了鸟类。

去年春季的某一天,晨跑后我照例又从那条林荫小路散步回家,正是留鸟和候鸟大会师的时候,希望能在浓荫处听场鸟的演唱会。

小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些青枝嫩杈,那是些理直气壮的人信手折下又信手扔下的,它们露宿一夜后绝望地挺着身子。

终于听到鸟鸣了,是只引吭高歌的麻雀。可仅仅试了嗓子,歌声便戛然而止。正疑惑着,我看到一个举着气枪的兴高采烈的男人。

我的愤怒忽地涌到脸上,也只是涌到脸上而已。我想喊但没喊一声,想吼却没吼一下,想骂当然也没骂一句。我甚至连盯着他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若无其事地从那个男人身边走过去,像见了猫的小老鼠,虽然他是枪杀无辜的刽子手,我是目击者,是证人。

真该感谢多年训练出来的“冷静”。“冷静”告诉我:别理他,他会骂你神经病、疯子。再做一次于事无补的神经病、疯子有什么好处?

“冷静”还安慰我:再说骂他一个人有什么用?回头你可以写文章骂,告诉更多的人爱护鸟类。

不久,我在家里还接待了丈夫的朋友的朋友,那个家伙在饭桌上大谈他捕鸟的本事,最高记录是3天打死220只,而我虽然心里难过愤怒,居然没有把他赶出去。

我们的大众可以容忍凶残者的胡作非为,却容忍不了年轻人的“异常举动”。我就是人们矫枉过正的典范,几年前还热血沸腾,几年后就如此“冷静”了。

我会写文章吗?或许。在所有的人中,文人最会自我安慰,发现自己软弱卑微但又不愿意承认,总会写些慷慨激昂的文字痛骂那些他想痛骂的人,虽然他想痛骂的人根本不留意任何书和报纸,自己却很可以在自己的文字中坚强勇敢伟大一会儿。

我早已是“好人”了。大家都说我是个“好人”,好妻子好妈妈好媳妇好朋友好同志,但我却蜕化成了罪犯可耻的同谋。驱赶鸟类的不仅是枪手和伐木者,更多的是像我这样视而不见或冷眼旁观的“好人”。

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到鸟声了。我无法不怀念鸟声,像怀念因为我的疏忽而远走他乡的最亲密的朋友。

一处浓荫,三五只鸟,曾把我和喧闹的世界隔开。那清丽的歌声沁人心脾,一洗心上的尘埃和身上的疲惫,任何人类的声音都无法代替。

没有了自由的鸟的鸣唱,便无处可逃,拥拥挤挤跌跌撞撞的世界的喧闹包围了我,无处不在。

在喧闹的人的世界中,我重新寻找我们口口声声的“人类朋友”——鸟类。

“我们的朋友”在鸟市上被明码标价。

“我们的朋友”被装进大大小小的笼子里。

“我们的朋友”被搬上各式各样的餐桌,塞进各式各样的嘴里。

我们这样待“朋友”太久了。不用多久,我们这些“好人”的后代只能到鸟市上去认识“我们的朋友”了。

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到鸟声了,我无法不担心我和我的同类。鸟是人类的长喉,向上帝传达人的声音,而空中飞过的鸟则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一个民族的镜子,反映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最起码的良知。

鸟声渐远。渐远的又何止是鸟声呢?

1.文章标题是“谁赶走了鸟类”,阅读全文后,你认为这里的“谁”指的是什么人?

2.文章多次提到“我很久没听到鸟声了”,请分别说说它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

3.品析语言,体会感情。

①小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些青枝嫩杈,那是些理直气壮的人信手折下又信手扔下的,它们露宿一夜后绝望地挺着身子。(句中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②更多的是像我这样视而不见和冷眼旁观的“好人”。(句中的“好人”一词为什么加引号?

4.文章末段说“鸟声渐远。渐远的又何止鸟声呢?”从全文看,你认为,“渐远的”除了“鸟声”之外还有什么?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4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枪手和伐木者以及视而不见、冷眼旁观的“好人”。

2.结构: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结构严谨,完整。

内容:多次重复出现此句,突出强调了作者对鸟的深深的眷恋之情,以唤起人们的良知和奋起与害鸟人斗争的勇气,含蓄地揭示了主题。

3.①句中的“横七竖八”、“绝望地挺着”形象地刻画了环境遭到破坏的惨状。“理直气壮”和“信手”形象地写出了某些人不文明的行为和习惯。加点词语表现了作者的不满。

②这样写是为了解剖、批评像“我”一样的人——他们既是环境保护(爱鸟运动)的宣传者、“环保卫士”,却又对形形色色的“凶残者”听之任之。讥讽了“我”似的“好人”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告诉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是人人有责的,从而突出了中心。

4.还有兽语、虫鸣、鱼游等;还有成片的树林、天然的草场;还有人们善待生灵,善待自然的爱心;还有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窃蜜

龙章辉

天黑时分,父亲敲敲窗棂,悄声说:走吧。快乐的时刻终于来临,我雀跃而出,随父亲走进越来越浓的夜色中。

上午,在田间劳作的父亲听到了一阵细微的嗡嗡声,循声寻望,发现田边的刺蓬上有几只蜜蜂盘旋。那是一丛衍生了多年的刺蓬,嫩青的刺叶上,一茬小花刚刚绽蕾。几只蜜蜂就绕着那些花蕾,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地旋飞。

沉闷的空气顿时渗入了一丝甜蜜,劳作也变得轻快起来。

怎么会有这么多蜜蜂呢?父亲屏息静气,顺着蜜蜂的踪迹慢慢寻去。他在刺蓬下面又发现了另外几只蜜蜂;而且,他感到还有更多的蜜蜂正朝这边飞来。

一个秘密赫然揭开——双江河边一处矮矮的柳杈上,无数蜜蜂拥抱成球,嗡嗡嗡嗡地窜动着。显然,这是一窝刚从外地迁来的蜜蜂,行踪未定,不知是要在此定居还是只作短暂停留。父亲抬起头,初春的田野空旷而宁静,人们沉浸于耕作中,没有人注意到蜜蜂的不期而至。片刻的惊喜后,他决定将这窝蜜蜂据为己有,长久地为生活酿蜜。

事不宜迟,父亲赶忙回家,准备蜂箱等物品,并谋划了一个详细的捕捉方案,让我夜里跟他一起去。于是有了开头那一幕。

初春的夜,乍暖还寒。许多声音还在大地里沉睡。我和父亲哆嗦着前行。

不要开手电。父亲说。我想,他大概是怕惊动什么吧。

父亲的诡秘神态让我有了一份做贼的感觉,尽管我们将要向大自然窃取的,是一份甜蜜的生活,不是罪恶。但漫天的繁星仍然引起了我的忧虑,仿佛它们已然察觉到我们的秘密,早就在天空守候着,只待我们伸手,就会满天地喊将起来,将沉睡的大地喊醒。

总算摸到了双江河边。不要开手电!父亲又压低嗓门叮嘱我。他先将手里拿着的一件旧衣服蒙住头部,只露出两只眼睛,再戴上手套。尔后指指柳树上的一团黑影:站远点,开手电,照着那。

橘黄的手电光照射下,父亲慢慢凑近蜂球。也许是寒气逼袭,所有蜜蜂都停止了飞动,抱成一团取暖,丝毫也没有察觉到正在逼近的危险。

父亲伸出手,在蜂堆里细细地扒动……一只蜜蜂飞起来,又一只蜜蜂飞起来,扑向父亲……父亲便凝止不动,待蜂儿安静后再扒。这种做法其实很冒险,因为受惊的蜜蜂一旦发现我们的动机,就会疯狂地蜇咬。

父亲找到了一只长长的大大的蜜蜂——蜂王,他迅速将其塞进事先准备好的火柴盒里——这是捕捉蜜蜂的诀窍,只要捉住蜂王,山高水远,蜂群就会辗转寻来。

蜂球开始松散、躁动。父亲见状,忙喊:熄灯,快跑!我没命地跑起来。耳边嗡嗡响,似有许多蜜蜂追来。

跌跌撞撞不知跑了多久,父亲在身后喊:好了,没事了。回头一看,并无蜜蜂追赶。满天星星安静地眨着眼,谁也没有作声。大自然无遮无拦,毫不设防,让我们进出自如,轻易地得手了。

第二天,几只蜜蜂找到我家仓楼的壁角,与关在蜂箱里的蜂王隔着铁丝窗对视,翘起翅膀爬动,尔后又飞走了。不久,好大一群蜜蜂气势汹汹地朝我家飞来。它们在屋檐上下、窗户边到处翻飞,好像要寻找提走蜂王的黑手。我们关门闭户。任其发泄。后来,大约是以为找不到了,它们便不飞了,齐齐落在蜂箱上。聪明的蜜蜂很快找到了进入蜂箱的窄窄的入口(刚好可以爬进去,庞大的蜂王是出不来的),蓦然发现这里有一个现成的家园,便随遇而安,争先恐后地进进出出,与蜂王相聚。于是,万千只蜜蜂终于在我家安定下来,开始了甜蜜的新生活。

春风渐渐暖了。五颜六色的花,大朵小朵地缀在大地上。蜜蜂们使开始忙碌起来。它们三五成群地飞出家门,栖落在油菜花上,一蹲就是老半天,那样沉醉,那样贪婪,仿佛要从一朵花里吸出一座大海来。

一只只蜜蜂在田野上飞来飞去,使春日的天空越来越浓艳欲滴,充满了下坠的危险——这种情景让父亲窃窃自喜,他有点微醉似的倒背着手,整日在田埂上游走。

哦,这个甜蜜的冒险家,春天的窃蜜者,我相信他的身体早已被蜜汁充满,简直就像一只蜜罐了。

(选自《少年文艺》2009年第5期,有删节)

1.概括“窃蜜”的过程,完成下面的填空。

凑近蜂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来蜂群

2.文章前六段采用了________的顺序,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横线的一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效果如何?

4.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文题“窃蜜”的含义。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9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细细扒动  捉住蜂王

2.倒叙  使文章产生悬念,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更能引人入胜。

3.描写方法: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

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随父亲去“窃蜜”途中的兴奋、紧张而又担心的心理。(意思对即可)

4.既指“我”和父亲“偷来”蜂群之事,又指父亲以他的智慧换取甜蜜的生活。(意思对即可)

四、填空题 (共1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12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7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7
10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作文
1
5.88%
文言文阅读
1
5.88%
现代文阅读
3
17.64%
填空题
11
64.70%
选择题
1
5.88%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命题作文
1
5.88%
人物传记类
1
5.88%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3
17.64%
1
5.88%
作家作品
5
29.41%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5.88%
国内文学作品
1
5.88%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1
5.88%
朗读 节奏
1
5.88%
词语
1
5.88%
字音
1
5.88%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一一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