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双奥之城 | ||
| 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 | 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 |
比赛成绩 | 中国奥运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 中国冬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三,奖牌榜第十一;冬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
群众体育 | 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 |
科技亮点 | 世界跨度最大钢结构场馆“鸟巢”;场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达100% | 智慧场馆和智慧服务;“分钟级”“百米级”精准气象预报 |
交通支持 | 全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助力奥运 | 京张智能高铁冬奥列车开行;全国高铁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
国家经济 | 国内生产总值:31.4万亿元(2008年) | 国内生产总值:114.4万亿元(2021年) |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 “ 跨越,再跨越 ” 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例文:
“ 跨越 ” ,显盛世荣华
体育是媒介,奥运是桥梁, “ 双奥之城 ” 北京以绝世的风华闪耀世界,让国人也让世界感受到体育和奥运的魅力,以及和平与发展的要义。两次奥运,两度跨越,跨越,再跨越,这不仅是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态势,也是以经济与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兴盛态势。体育兴,则国兴;体育强,则国强。
“ 东亚病夫 ” 的世纪之辱犹在眼前,帝国主义列强的枪炮隆隆声仍在耳畔。在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中无颗粟果腹的年代里,先不奢谈体育事业的发展,就连国民的身体素质也无法得到保障。羸弱的躯体,怎能担负起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的重任?所以,我们要发展经济,解决穿衣吃饭的问题,还国民一个健康的体魄。在迈向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里,我们坚持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并千方百计地进行科研创新,努力提升科技水平;因为邓小平说过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而且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国与国的竞争已经提升为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今,双奥之城,双星闪耀,两度 “ 跨越 ” 的辉煌,今昔对照,正是我国综合国力高速发展的明证。
由 “ 东亚病夫 ” 到体育大国,这是了不起的跨越;同样的,由 “ 精英体育 ” 到 “ 群众体育 ” 更是一个了不起的跨越。我们曾经历过 “ 唯金牌 ” 的时代,我们曾把成败得失看得比性命还重,但 “ 双奥会 ” 让我们,也让世界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赢了,我们热烈欢呼;败了,我们永不言弃。参赛了就是胜利,拼搏了就是冠军。成亦英雄,败亦英雄。所有拼搏的运动健儿们都是我们青年的偶像和榜样,各项体育运动开始大众化,就连以往小众的冰雪运动也在民间蓬勃兴起。这才是体育以及奥运的真正要义,这才是体育事业兴旺发达的真正标志,也是我国由 “ 体育大国 ” 向 “ 体育强国 ” 的一个巨大的跨越。
在 “ 跨越 ” 和 “ 再跨越 ” 中,我们见证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之路,也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兴盛之路。当然,我们也见证了自己由懵懂儿童到有为青年的成长之路。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未来前行,征途漫漫,前方尚有无数的关隘险阻正等候着我们去跨越。
国家的跨越,需要以综合实力作保障;个人的跨越,同样需要个人实力来支撑。而且,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个人的跨越要与国家的跨越同频共振,国家的跨越更需要我们无数有为青年共同努力。
在跨越中,我们的人生走向光明;在跨越中,我们的国家走向辉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明确了写作主题 “ 跨越,再跨越 ” 。
( 1 )结合背景材料, “ 跨越,再跨越 ” 指的是北京作为 “ 双奥之城 ” , 2008 年和 2022 年两次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代表着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高度,两次 “ 跨越性 ” 的发展成就,让我们感受到 “ 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 ” ,也让我们懂得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梦想。
( 2 )审读材料内涵要把握其中暗含的因果逻辑,如 “ 中国的体育事业为什么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 为什么说体育兴则国兴,体育强则国强? ”“ 体育事业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有何重要意义? ” 据材料中的图表可知,两次奥运会中,中国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成绩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体育事业真正发展成为全民性质的事业,而不是少数人的运动或是 “ 贵族运动 ” 。一个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强大,最根本的保障就是有着强健体魄的国民,而非 “ 东亚病夫 ” ,历史已经给我们留下过惨痛的经验教训,我们自然不能重蹈覆辙。而中国体育事业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因为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促进,二是国民的觉醒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这也证明了我们坚持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这一基本国策的正确性。
( 3 )当然,我们更要明白,体育事业关乎我们每个国民,体育事业的发展要依靠我们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所以, “ 未来前行 ” ,我们要把自己 “ 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 ” 。
考生写作,不宜就奥运只谈奥运,就体育只谈体育,思考要呈现出阶梯式的高度,如由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体会到中国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进而联想到体育事业在中国的群众化发展趋势,而这恰恰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实力的最重要的标准,再进一步思考体育事业与国家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之间的关系。文章要充分体现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要认识到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命运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写作思维还可以具体化到个人的成长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方面,思考针对新时代的青年个体,我们如何实现自我的 “ 跨越,再跨越 ” ,从而避免作文陷入 “ 唱高调 ” 的怪圈。
立意:
1. 中国在不断的 “ 跨越 ” 中走向兴旺发达。
2. 跨越无止境,民族正复兴。
3. 跨越的根本是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
4. 体育兴,则国兴;体育强,则国强。
5. 在跨越前行中,我们与国家同步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眼科门诊一连来了几名特殊患者,都是晚上熬夜看手机,第二天早上看不见东西了,这种疾病被称为 “ 眼中风 ” 。 “ 中风 ” 一词原指脑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近几年被引入眼科。临床上,眼科医生把视网膜动脉阻塞这类缺血性眼病和视网膜静脉阻塞这类出血性眼病统称为 “ 眼中风 ” 。 “ 眼中风 ” 是眼科临床急症之一,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
① 。第一种是中央动脉阻塞,会造成患者视力丧失,甚至永久失明。第二种是分支动脉阻塞,视力下降程度不像第一种那么严重,多表现为视野缺损。第三种是睫状动脉阻塞, ② ,经过治疗可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视网膜动脉阻塞时, ③ ,对视功能危害越大。缺血超过 90 分钟,视网膜光感受器组织损害不可逆;缺血超过 4 小时,视网膜就会出现萎缩,即使恢复了血供,视力也很难恢复, 因此患者最好能在 2 小时内、最迟不超过 4 小时内接受治疗,并尽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
视网膜静脉阻塞主要表现为眼底出血,并由此导致视物模糊变形、视野缺损或注视点黑影等,不及时治疗也会导致严重后果。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20 . “ 眼中风 ” 因和脑血管疾病 “ 中风 ” 有诸多相似而得名。与此类似, “ 打笔仗 ” 源自 “ 打仗 ” 。请简述 “ 打笔仗 ” 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① 视网膜动脉阻塞有三种情况; ② 视力下降程度相对较轻微; ③ 视网膜缺血时间越长。 20 . ① 含义:以所写的文章为武器进行斗争,围绕不同观点展开辩驳和论证。 ② 缘由: “ 打笔仗 ” 一词来源于打仗,其和 “ 打仗 ” 有相似之处,都是双方进行交锋、对抗,只不过一个用的是文章,一个用的是兵器。
21 .示例:因此,患者最好能在 2 小时之内,最迟不超过 4 小时接受治疗,以尽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
【解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 ① 空,前面介绍了 “ 眼中风 ” 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眼中风,其中视网膜动脉阻塞属于缺血性眼病;联系后面介绍的三种情况 “ 第一种是中央动脉阻塞 ”“ 第二种是分支动脉阻塞 ”“ 第三种是睫状动脉阻塞 ” 可知,这三种都是 “ 动脉堵塞 ” ,属于缺血性眼中风,并且此句放在段首,应当是总领句。据此写 “ 视网膜动脉阻塞有三种情况 ” ;
第 ② 空,由前面介绍两种动脉阻塞的顺序可知,此处句子应与 “ 会造成患者视力丧失,甚至永久失明 ”“ 视力下降程度不像第一种那么严重 ” 照应,谈视力下降情况,且比前两种情况轻,据此可写 “ 视力下降程度相对较轻微 ” ;
第 ③ 空,由前文 “ 视网膜动脉阻塞时 ” 可知后面要写危害;后文有 “ 缺血超过 90 分钟 ”“ 缺血超过 4 小时 ” 可知,缺血时间越长,对视功能危害越大。据此写 “ 视网膜缺血时间越久 ” 。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词语含义及得名原因的能力。
“ 眼中风 ” 与 “ 脑中风 ” 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与大脑血管或视网膜缺血或出血有关。然后分析 “ 打仗 ” 和 “ 打笔仗 ” 的相似之处。
含义: “ 打仗 ” 是指正在对立面的两方或几方拿着武器互相攻击,目的是战胜对方。再看 “ 打笔仗 ” ,就是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以笔为武器进行论辩,目的是说服对方。由此得出 “ 打笔仗 ” 的含义:以所写的文章为武器进行斗争,围绕不同观点展开辩驳和论证。
得名缘由: “ 打笔仗 ” 一词来源于打仗,其和 “ 打仗 ” 有相似之处,进行 “ 打仗 ” 或 “ 打笔仗 ” 的双方或多方观点、立场不同,甚至对立;双方都用武器攻击对方,只不过一个用的是文章,一个用的是兵器。
21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句式杂糅或不合逻辑, “ 最迟不超过 4 小时内 ” , “ 最迟 ” 后面必须跟确定的数字,而不能是一个范围,因此可将 “ 内 ” 删掉;
“ 并 ” 表示并列关系,而前后句子是目的关系,把 “ 并 ” 改为 “ 以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小镇上的人们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一律到照相馆留影。而且,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照相而入 “ 馆 ” , ① ,这样的场所不大不小,半家常、半神秘,不单规模、形制上端庄含蓄,其幽暗也给人一种 ② 的高贵感,牵动人心,令人神往。自上中学后,我曾和多位好友去照合影,进了这个面积不大的地方,交费、开票、整理衣服,就要坐到照相的凳子上了,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 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 ?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 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 。那时,小镇上的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照相的条件,只得依赖照相馆来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照完相,我们会依然惦记着这件事,甚至兴奋得晚上睡不着, ③ 地想看到照片上的自己,等待在取相单上所标的 “ 某月某日下午三点 ” 或 “ 某月某日上午十点半 ” 那个时刻看到照片。在我的记忆中,取相片这件事从来没有出现过忘记或滞后的情况。照片即将从简陋的纸袋里抽出来的那一刻,我们经常心脏狂跳不止。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 “ 我 ” 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 “ 你 ” 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① 顺理成章 ② 难以言喻 ③ 迫不及待 18 .第一处三句话,表现了个体 “ 我 ” 在照相时对自我各方面形象的急切关注,只在第一句开头标出主语 “ 我 ” ,后两句连贯紧承,突出急切关注的心理,语势贯通,情感充沛; ② 第二处三句话,是在陈述旁边别的人给 “ 我 ” 的提示,七嘴八舌,突出了旁边的人对 “ 我 ” 的热情关心,连用三个 “ 你 ” 不但不繁琐,反而使表达更自然顺畅,更好地体现照相时大家互相提示、互相帮衬的热闹亲切的氛围。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 ① 空,前面说 “ 小镇上的人们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一律到照相馆留影 ” ,而且 “ 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 ” ,那么照相而入 “ 馆 ” ,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一件事。能够表达这个意思的成语是 “ 顺理成章 ” ,意思是比喻随着某种情况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结果。
第 ② 空,此处是对照相馆的感受,前面谈到了它的 “ 神秘 ” , “ 端庄含蓄 ” ,这里要求用一个词来形容 “ 幽暗 ” 造成的 “ 高贵感 ” ,这些感觉是很难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的,因此应用 “ 难以言喻 ” ,意思是指事物、心情找不到恰当的语句或词语形容、说明或表达出来。
第 ③ 空,这是写照完相之后等待取相的感受,前面有 “ 依然惦记着这件事,甚至兴奋得晚上睡不着 ” ,说明很兴奋,想要早点看到自己的照片,应用 “ 迫不及待 ” ,意思是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1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第一处 “ 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 ” ,这是照相人唯恐自己照出来不好看,因此着急地询问同伴,想要自己的形象比较完美;一连串问题只用一个 “ 我 ” 字,后两句连贯紧承,能够突出这种急迫而又兴奋忐忑的心情,语势贯通,情感充沛;
而第二处 “ 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 ” ,这是是在陈述旁边别的人给 “ 我 ” 的提示,是朋友间的互相提醒,这些观察到的问题,如 “ 脸上粘了个东西 ”“ 头发乱了 ”“ 牙上有韭菜 ” 并非是一下子都看出来的,有可能间隔了一点时间;或者这些提醒并不是一个人发出的,因此连用三个 “ 你 ” ,七嘴八舌,突出了旁边的人对 “ 我 ” 的热情关心,这样写表现出大家一起去照相的紧张而又兴奋、热闹亲切、互相帮衬的情景。连用三个 “ 你 ” 不但不繁琐,反而使表达更自然顺畅。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白居易《琵琶行》中 “ _______ , _____ ” 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 2 )李商隐《锦瑟》 “__________ , _________ ” 两句中的数目字,引发了后世读者的多种解读。
( 3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 “_________ , ___________” 两句,以花落归根为喻,抒发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情怀。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拢、捻、霓。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 .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 .颈联中的 “ 低 ”“ 隔 ” ,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 .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15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A 15 . ① 《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 ② 《白》诗中, “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 运用 “ 日近长安远 ” 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 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 错误,颔联 “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 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识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故选 A 。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 “ 无为 ” 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
《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 “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 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 “ 日近长安远 ” 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 食 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 “ 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 ” 吴起对曰: “ 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 放 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 ” 武侯曰: “ 善 ” 。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 “ 将奈其士众何? ” 太公对曰: “ 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 靡 使有余,何如? ” 王曰: “ 不可。 ” 太公出,邵公入,王曰: “ 为之奈何? ” 邵公对曰: “ 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 ” 王曰: “ 不可。 ” 邵公出,周公入,王曰: “ 为之奈何? ”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 悲 之,喟然叹曰: “ 令吏养之。 ” 晏子曰: “ 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 公笑,有喜色。晏子曰: “ 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 景公曰: “ 诺。 ” 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 “ 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 ” 平公曰: “ 善。 ” 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 •贵德》)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公曰 / 使各居其宅田其田 / 无变旧新 / 惟仁是亲 / 百姓有过 / 在予一人 / 武王曰 / 广大乎平天下矣 / 凡所以贵士 / 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
B .周公曰 / 使各居其宅田其田 / 无变旧新 / 惟仁是亲 / 百姓有过 / 在予一人 / 武王曰 / 广大乎平天下矣 / 凡所以贵士君子者 / 以其仁而有德也 /
C .周公曰 / 使各居其宅 / 田其田 / 无变旧新 / 惟仁是亲 / 百姓有过 / 在予一人 / 武王曰 / 广大乎平天下矣 / 凡所以贵士 / 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 .周公曰 / 使各居其宅 / 田其田 / 无变旧新 / 惟仁是亲 / 百姓有过 / 在予一人 / 武王曰 / 广大乎平天下矣 / 凡所以贵士君子者 / 以其仁而有德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 饥者则 食 之 ” 与 “ 食野之苹 ” (《短歌行》)两句中的 “ 食 ” 字含义相同。
B . “ 而汤 放 之 ” 与 “ 是以见放 ” (《屈原列传》)两句中的 “ 放 ” 字含义相同。
C . “ 靡 使有余 ” 与 “ 望其旗靡 ” (《曹刿论战》)两句中的 “ 靡 ” 字含义不同。
D . “ 公 悲 之 ” 与 “ 心中常苦悲 ” (《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 “ 悲 ” 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 — 项是( )
A .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玉。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
B .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
C .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
D .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 “ 将奈其士众何?
( 2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D 11 . A 12 . D 13 .( 1 )周武王攻破殷商后,召见姜太公询问道: “ 要怎么处置殷商的士人和百姓? ”
( 2 )现在我请求对那些年老体弱无人供养的人,还有年老丧失配偶没有家室的人,根据情况而供给他们财物。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周公说: “ 让他们各自住着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义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身上。 ” 武王说: “ 看得远大啊,(这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 ”
从内容来看,划线句是 “ 周公 ” 和 “ 武王 ” 的对话,两个 “ 曰 ” 是标志, “ 武王曰 ” 前面是 “ 周公 ” 所言,所以 “ 武王 ” 前面断开,排除 C ;
从句式结构来看, “ 凡所以贵士君子者 / 以其仁而有德也 ” 是 “…… 者, …… 也 ” 的判断句,且 “ 贵士君子 ” 是动宾短语作 “ 者 ” 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A ;
“ 居其宅 ” 和 “ 田其田 ” 都是动宾结构,且结构一致,中间断开,排除 B 。
故选 D 。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 “ 饥者则食之 ” 意思是 “ 饥饿的人就给他粮食吃 ” , “ 食 ” 是名词作动词,拿食物给人吃; “ 食野之苹 ” 意思是 “ 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 ” , “ 食 ” ,吃。两者含义不同。
故选 A 。
1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 . “ 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 ” 错误,曲解文意,文中 “ 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 ” 意思是 “ 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 ” ,这是说不能靠建造游观之台这些方式来安身存命。
故选 D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 1 ) “ 克 ” ,攻破; “ 召 ” ,召见; “ 奈 …… 何 ” ,把 …… 怎么办。
( 2 ) “ 鳏寡 ” ,丧妻丧夫; “ 论 ” ,评定具体情况; “ 供秩 ” ,供给生活物品,供给财物; “ 焉 ” ,代词,他们。
参考译文:
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饥饿就给他食物吃,寒冷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们,培育他们,唯恐他们不能发展壮大。
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回头对吴起说: “多么美丽而险要的山河啊,这是魏国的无价之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在于国君的德政而不在于山河的险要。当初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于他不讲仁义道德,被夏禹消灭了。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阪在北边;由于他治国不施仁政,被商汤放逐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对。”武王打败了商,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他所住地方的墙壁都厌恶。把他们全部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 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面有饥色。齐景公就很同情他,感慨地说:“让当地的官员养活他。”晏子说:“我听人说,喜好贤良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守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达不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齐景公笑了,脸上也有了喜悦的神色。晏子说:“圣贤的君王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怜悯不幸。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齐景公说:“很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养活,丧妻丧夫的人也有了居住的屋子。
晋平公想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叔向进言说: “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崇尚道德,乐善好施,宽缓刑律,抓紧农时;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这是耽误百姓的农时啊。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晋平公说:“好!”于是放弃了建造游观之台的工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九一八 ” 致弟弟书
萧红
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一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
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
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
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的,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
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
但你说: “ 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 ”
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打着寒战。
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 “ 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
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 “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不多时就 “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
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
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今天又快到 “ 九一八 ” 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
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
1941 年 9 月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中写 “ 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 ” 和大海上 “ 飘飘荡荡的 ” 海船,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写出了 “ 我 ” 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
B . “ 我 ” 有一个时期写给弟弟的信中,谈的总是些樱桃树玫瑰花之类的 “ 空话 ” ,这些话题看似亲切,实则回避了弟弟信中流露出的苦闷。
C .弟弟从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别之夜,两人并无多言,但信中追忆那个夜如同幼年的夜,写出了 “ 我 ” 在漂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
D .信件的结尾处,点出 “ 又快到 ‘ 九一八 ’ 了 ” ,照应了信件开头 “ 这十年中 ” 的说法,同时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8 .这封信情真意切, “ 恍恍惚惚 ” 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
9 .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 “ 我 ” 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
A 8 . ① 感慨时光流逝之快,十年中和弟弟相处的时间短促; ② 对与弟弟相处的回忆感到真切而又模糊,恍如梦境; ③ 牵挂、担心、思念流浪在外的弟弟。
9 . ① 由个体到群体,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代青年的人生遭遇和心路历程。 ② 不同感受:在上海时, “ 我 ” 对流浪青年生活没有着落、前途未知的状态充满担忧;在山西时,看到年轻群体的革命生活充实、快乐而有朝气, “ 我 ” 深感欣慰,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 . “‘ 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 ’…… 都 …… 写出了 ‘ 我 ’ 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 ” 错误,原文为 “ 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 ” , “ 奔去 ” 有一种期待和追求梦想的情感在其中,这是作者写自己十年前离开家的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青年时代的萧红对前途的期望和对未来未知世界的美好憧憬。
故选 A 。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写 “ 恍恍惚惚 ” 情感状态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情节分析由来。
由 “ 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 ”“ 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 ”“ 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 …… 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 可知, “ 我 ” 和弟弟相处时间短暂,而且 “ 我 ” 离开家的时候弟弟年纪还小,所以这 “ 恍恍惚惚 ” 是感慨时光流逝之快。
由 “ 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 …… 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一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 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 ”“ 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 ” 可知,对与弟弟的相处感到真切而又模糊,对于弟弟表现出的成长状态, “ 我 ” 又感觉新奇,不相信弟弟已经长大,从当初那个不知离别是什么滋味的孩子成了一个有了自己的思想的青年。
由 “ 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 ”“ 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 ” 可知, “ 我 ” 的内心对于弟弟的离开有不舍,有担心,但又不能阻止弟弟参军抗日,内心纠结矛盾,这种矛盾的背后是对弟弟的担忧、不舍和牵挂。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品味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出这两处内容,结合 “ 我 ” 的心理感受以及弟弟和这些青年的生活状态进行分析。
如在上海时, “ 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 ” 点明了 “ 我 ” 的心理状态是 “ 慌乱 ” ;结合 “ 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 ” 可知, “ 我 ” 对这群青年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由此可知,对于此时的流浪青年, “ 我 ” 的内心是充满担忧的。
如在山西时, “ 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 ” 点明了 “ 我 ” 的心理状态是 “ 开心 ” ;结合 “ 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 ” 可知,这群年轻人快乐活泼,积极勇敢,他们拿起枪战斗,生活有目标, “ 我 ” 从他们身上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的希望,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从整体来看,文章从弟弟写到青年,从上海的流浪青年写道山西抗战的青年,这是由个体到群体,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青年的人生遭际和心路历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 “ 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 。这比西方早了 1000 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
(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
材料二:
17 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 “ 材质 ” 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 “ 球 ” 的有序堆积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 •胡克在 1665 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
(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
材料三 :
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 - 2 ℃左右时呈板状,在- 5 ℃左右时呈柱状,在- 15 ℃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 25 ℃时呈柱状或板状。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 5 ℃)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 15 ℃)。
实心板状 实心棱柱状 薄板状 针状 枝蔓状
雪晶形态图
(摘编自肯尼思 •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
4 .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 “ 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 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
B .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
C .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
D .雪晶的具体形状是受到温度和过饱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过饱和度则会影响雪晶结构的复杂性。
6 .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B 5 . D 6 . ① 意义:开启了后人对雪花晶体的研究; ② 启示: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运用科学思维探讨现象背后的本质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材料三相关表述是 “ 在 -2℃ 左右时呈板状,在 -5℃ 左右时呈柱状,在 -15℃ 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 -25℃ 时呈柱状或板状 ”“ 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 -5℃ )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 -15℃ ) ” 。
雪晶的形状 “ 在 -15℃ 左右时 …… 呈板状 ” ;过饱和度湿度高时, “ 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 ” ,而 AD 项六角形板状晶体在上 ,星状的枝蔓晶体在下,正好相反,可排除 AD ;
雪晶的形状 “ 在 -2℃ 左右时呈板状 ” ;过饱和度湿度高时 “ 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 ” ,而 C 项是由实心板状晶体变成的针状晶体,可排除 C 。
故选 B 。
5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 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 ” 错,原文是 “ 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 ” ; “ 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 ” 错,原文是 “ 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 ” ;
B.“ 因此 ” 强加因果。原文是 “ 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 ” ,可见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不是因为他的研究 “ 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 ” ,而是因为 “ 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 ” ;
C.“ 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 ” 与文本不符。原文 “ 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 ‘ 材质 ’ 寻找 ” 。
“ 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 ” 错,原文是 “ 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 ‘ 球 ’ 的有序堆积过程 ” ,可见开普勒对机制作出了猜想。
另外,题干中的 “ 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 ” 与原文 “ 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 ” 表述不符,或然和必然混淆。
故选 D 。
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主要观点和倾向及凭借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第一问:
材料一说 “ 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 ” ,表明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打开了人们研究雪花的一扇窗口,开启了后人对雪花晶体的研究。
第二问:
材料二说 “17 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 ”“ 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 ‘ 材质 ’ 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 ” ,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运用科学思维探讨现象背后的本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 “ 三体交融 ” :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 “ 三体交融 ” 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武松自付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 “ 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 的对联。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 “ 好斗 ” ;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金圣叹的眉评甚妙: “ 一段写满教场眼睛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睛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睛不觉在两人身上。 ” 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要在复杂中求专注,千头万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心灵手捷,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目光,举一纲而收拢千丝万缕。行文没有让梁中书轻易脱险,而是在他逃遍东南西北四门和三闯南门的过程中,由内往外地辐射出圆形的视角,把瞬间遍及满城的战火统一于一人的眼光之中。
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视角,它先用外视角,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梨,突围时身死,两昼夜后复苏,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 “ 自言被创时 ” 的方式转向内视角。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徘徊,简直是某种意识流的写法。最后作品又转到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 三体交融 ” 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
B .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
C .如果流动视角采取圆形轨迹展开,叙事者和主要人物的视角有时并不一致。
D .纪昀通过内视角呈现从征伊犁的官员的意识流动,赋予了故事深度心理功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视角的分析,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
B .文章第二段以《水浒传》中 “ 大闹快活林 ” 为例,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C .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
D .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视角的流动既包括从人物的内视角转为外视角、旁视角,也包括由某一人的内视角转为另一人的内视角。
B .选择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叙事还是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叙事,与叙述的内容相关,也与叙事者希望达到的叙述效果相关。
C .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短小精悍,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
D .《红楼梦》 “ 林黛玉进贾府 ” 一节采用流动视角,既写 “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 举止言谈不俗 ” ,又写黛玉眼中的凤姐、宝玉等人。
B 2 . D 3 . C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 ” 于文无据。文中只说 “ 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 ” ,至于西方语言有没有这一特点及其作用文中并未提及。
故选 B 。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 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 ” 于文无据。文章重在论述中国传统叙事作品的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视角的特点和效果,虽然也有和西方定点透视视角的比较,但并没有阐明孰优孰劣。
B.“ 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 错误。由原文: “ 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 ……” 可知,作者举 “ 大闹快活林 ” 的例子是为了证明 “ 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 ” 这一观点。
C.“ 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 ” 错误。根据文中 “ 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 ……” 可知作者举《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小故事是为了论证复眼映视式视角的多重功能。
故选 D 。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 笔记小说 “ 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 ” 于文无据。原文与笔记小说有关的论述在最后一段: “ 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 ” 这段论述主要谈复眼映视式视角的多重功能和纪昀的这篇笔记小说的独特之处,没有将其与长篇作品进行比较。
故选 C 。
①人一出生手脚就会自然 “ 动 ” 起来,慢慢长大就会参加一些劳作,有时还会感到一丝劳累,有 “ 劳 ” 有 “ 动 ” ,劳动就这样伴随着人的一生。
②然而在当下,一些青少年对劳动的意义重视不足,甚至认识偏颇。有人不会做基本的家务,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其它体力劳动不值一提;有人觉得如今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只要花钱就能买到服务;还有人将 “ 免于动手 ” 视为一种优越感,对提供服务的劳动者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尊重。
③针对这些不会劳动、不想劳动、甚至不尊重劳动的现象,重新认识劳动和劳动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
④劳动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众所周知,劳动创造了人,是劳动使人和动物区别开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我们的先民把野草驯化培育成农作物,修建水利工程,才有了稳定的粮食来源;生长在土地上的棉花,只有经过人们的采摘,才能被捻成细线,织成棉布,裁成衣裳,为人们遮身蔽体;遍布在田野中的泥土,只有经历双手的劳作,才能被夯实成墙壁,支撑起遮风挡雨的屋顶。因此,《辞海》中 “ 劳动 ” 一词被定义为 “ 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 。
⑤劳动更是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车轮。社会的进步依赖于一代又一代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四大发明闪烁着古人在日常劳作中的创造光芒,杂交水稻见证了袁隆平在田间地头的日夜求索,神舟飞天凝结着众多科研团队的劳动汗水。_______没有劳动,人类也许会一直停滞在蒙昧原始的状态,难以获得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⑥在认识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还有必要重新认识学校劳动教育的特点和功能。学校中的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当我们在劳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时,劳动教育中有德育;当我们 “ 动动手,出出汗 ” 以强健体魄时,劳动教育中有体育;当我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劳动中遇到的问题时,劳动教育中有智育;当我们动手设计并创造美的作品时,劳动教育中还有美育。可见这种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劳动教育,不仅有利于改变青少年学生中轻视劳动的现象,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⑦学校中的劳动教育还具有长效功能。一个人在学生时代经历劳动教育,为人生打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底色,那么,今后踏上社会,就能敬业乐业,享受到劳动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⑧劳动创造幸福。为了让青少年都能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从今天起, “ 处处是劳动之地,天天是劳动之时,人人是劳动之人 ” ,就理应成为当代青少年的劳动宣言。
8 .根据上下文,填入第 ⑤ 段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使 B .尽管 C .如果 D .既然
9 .根据文章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
10 .第 ④ 段和第 ⑤ 段的顺序不能颠倒,请分析原因。
C 9 . ⑴ 重新认识劳动和劳动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⑵ 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⑶ 学校的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 ⑷ 学校中的劳动教还具有长效功能。 10 .第 ④ 段阐释了 “ 劳动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 ” ,第 ⑤ 段论述了 “ 劳动更是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车轮 ”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层层递进,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第 ⑤ 段的 “ 更 ” 字明确了其更近一层的意思,与第 ④ 段相照应,同时又和第 ⑥ 段过渡句形成照应。
【解析】 8 .本题考查关联词的使用。
第 ⑤ 段 “ 人类也许会一直停滞在蒙昧原始的状态,难以获得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 是针对 “ 没有劳动 ” 这一情况结果的假设,前后是假设关系,应使用 “ 如果 ” 一词;
故选 C 。
9 .本题考查文章思路。
第 ② 段 “ 一些青少年对劳动的意义重视不足,甚至认识偏颇。有人不会做基本的家务,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其它体力劳动不值一提;有人觉得如今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只要花钱就能买到服务;还有人将 ‘ 免于动手 ’ 视为一种优越感,对提供服务的劳动者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尊重 ” ,列举当下青少年轻视劳动的现象,体现青少年无法正确认识劳动,对劳动者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尊重;
进而在第 ③ 段提出观点 “ 重新认识劳动和劳动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 ” ;
接下来第 ④ 段 “ 劳动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 ” ,第 ⑤ 段 “ 劳动更是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车轮 ” ,体现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第 ⑥ 段点明 “ 有必要重新认识学校劳动教育的特点和功能 ” ;
第 ⑥ 段 “ 学校中的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 ” ,第 ⑦ 段 “ 学校中的劳动教育还具有长效功能 ” ,具体阐释了 “ 学校劳动教育的特点和功能 ” 。
10 .本题考查顺序。
第 ④ 段阐述 “ 劳动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 ” ,第 ⑤ 段阐述 “ 劳动更是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车轮 ” ,前者强调 “ 基础 ” ,后者强调 “ 发展 ”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论证层层递进,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将论证引向深入;第 ⑤ 段主要阐述的内容中的 “ 更 ” 字,也点明其递进的关系,与第 ④ 段相照应;与第 ⑥ 段过渡句 “ 在认识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还有必要重新认识学校劳动教育的特点和功能 ” 形成照应。
①我有位老乡,是一位厨师,妻子是理发师。从我认识他开始,没听到他说过太多的话,我们高谈阔论的时候,他很少插话。
②他在闹市区经营一家叫“烫锅鲜”的店,材真价实,服务周到细致,生意一直很好。其间,有件事让我见识了他的不同之处。
③盛夏的早晨,天灰蒙蒙的,就餐者络绎不绝。不一会儿,天空飘起了细雨,老乡赶紧把排队的食客引进店里。 一阵疾风刮过,雨倾盆而下,来不及躲避的行人瞬间成了 “落汤鸡”,噼啪着跑进店内,从头到脚都在淌水。顾客站在窗前向外张望,议论这不请自来的风雨。过了一会儿,雨小了些,可地势不高的街道都是水,亮汪汪的一片。 这时,老乡贴心地告诉大家,将为所有人提供雨伞、雨靴,方便时送回即可,还代为打车,另赠送两张优惠券。事后还伞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此举带来更多的顾客。我问他怎么有那么多雨伞、雨靴,他打开一扇门,雨伞、雨靴、手电、充电器、打气筒 ……老百姓常用的物品应有尽有。我望着老乡,他朝着我点了点头。
④老乡的孩子上了初中,为了孩子上学,老乡来到了另一个城市,经营了一家美发店。由于租金问题,店子几乎每年都换一个地方,位置相对走偏,最后搬到一处小巷子里。不管怎么换,总有一群大爷大妈,按他在旧址留下的电话,人随店走。
⑤一位大妈道出了心声:他们供孩子不易,硬扛守业不易,两口子做生意从不用水货材料,收费亲民。我隔一阵子就得染发,在发廊得一百块还多。一样的手艺,他们言明,五十到顶,男士普通理发只收十块。口碑好的店家,值得大家寻了去。
⑥他的孩子工作了,老乡年纪也不小了,理发店耗费精力大,老乡两口子就在街口开了个超市,虽历经大商超和电商的冲击,但生意却很好。开了两三年,曾有大型超市鼓动他加盟,但老乡拒绝了。老乡坦言:加盟费最后还是顾客买单,势必要提高商品的卖价。这几年,年轻人热衷于网购,老乡的超市设了快件代收点,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很多年轻人取快件时顺便买些糖、饮料,或称些时令水果。尤其是老年人,他们还是习惯光顾他的店,觉得比网购心里更有底。还有的在店里叨叨话,歇歇脚,喝杯热茶。
⑦他干啥啥好,经营的每个店都长盛不衰。我想,这就是老话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吧。
22 .本文以什么为行文线索?
23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 ③ 段画线句子。
24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选文哪两段之间比较恰当,请说明理由。
不管到哪里,老乡都要做生意,也不管做什么生意,都毫不例外地坚持自己的做法。用他的话说,三口人到哪里,家就在哪里,家在哪里,生意就做到哪里。
25 .小说中的老乡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分析。
老乡或老乡做生意的经历 23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淋雨的行人比作落汤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行人淋雨后的样子,为下文老乡给人们提供雨伞、雨靴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体现了老乡的细心、周到。 24 .放到 ③④ 段之间恰当。这段文字起到示上后下的过渡作用。或者放到 ⑥⑦ 段之间恰当,这段文字起总结作用。 25 .示例:助人为乐的人。能为躲雨行人无偿提供便利;
细心周到的人,能急人们之所急,为人们准备用伞、雨靴;
善于经营的人,做的每种生意都很兴降;
有责任感的人,孩子到哪里就陪护到哪里;
有智慧的人,懂得尊重他人,与他人方便;
……
【解析】 22 .考查分析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线索:文章线索的可以是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或作者的情感等。其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文章 ②~③ 段叙写了老乡在闹市区经营一家叫 “ 烫锅鲜 ” 的店,为躲雨行人无偿提供便利; ④~⑤ 段叙写了老乡为了孩子上学,来到了另一个城市,经营了一家美发店,要价实在;第 ⑥ 段叙写了老乡在街口开了个超市,与他人方便;第 ⑦ 段归纳总结。根据文章叙写的内容可知,本文的线索是 “ 老乡 ” 或 “ 老乡做生意的经历 ” 。
23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 XX 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 …… 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画线语句中,写 “ 倾盆而下 ” ,运用夸张的修辞,又把 “ 淋雨的行人 ” 比作 “ 落汤鸡 ”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突出地写出了雨急和雨大,同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行人被大雨浇淋后的样子,这为下文叙写 “ 老乡贴心地告诉大家,将为所有人提供雨伞、雨靴,方便时送回即可,还代为打车,另赠送两张优惠券 ” 做铺垫,表现了老乡的细心、周到,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24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文章 ②~③ 段叙写了老乡在闹市区经营一家叫 “ 烫锅鲜 ” 的店,为躲雨行人无偿提供便利; ④~⑤ 段叙写了老乡为了孩子上学,来到了另一个城市,经营了一家美发店。语句 “ 不管到哪里,老乡都要做生意,也不管做什么生意,都毫不例外地坚持自己的做法。用他的话说,三口人到哪里,家就在哪里,家在哪里,生意就做到哪里 ” 可以放到 ③④ 段之间,这段文字起到承接上文叙写老乡开 “ 烫锅鲜 ” ,又可以引出下文老乡经营美发店的故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可以放到第 ⑥ 段叙写了老乡在街口开了个超市的后面,与 ⑦ 段一起总结全文,起到深化文章中心的作用。据此理解作答。
25 .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概括作答。
从文章第 ③ 段 “ 这时,老乡贴心地告诉大家,将为所有人提供雨伞、雨靴,方便时送回即可,还代为打车,另赠送两张优惠券 ” 可以看出,老乡是一个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的人;
从文章第 ④ 段 “ 老乡的孩子上了初中,为了孩子上学,老乡来到了另一个城市,经营了一家美发店 ” 可以看出,老乡是一个疼爱子女,有责任感的人;
从第 ⑥ 段 “ 加盟费最后还是顾客买单,势必要提高商品的卖价。这几年,年轻人热衷于网购,老乡的超市设了快件代收点,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 可以看出,老乡是一个善良,有爱心,与他人方便之人;
从文章叙写的老乡开 “ 烫锅鲜 ” 、美发店、超市,并在第 ⑦ 段说 “ 他干啥啥好,经营的每个店都长盛不衰 ” ,可以看出老乡是一个懂得经营,有智慧的人。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七十二种变化、火眼金睛、筋斗云等超凡的能力。关于他的故事有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等。
B .《水浒传》中怒杀阎婆惜、浔阳楼题反诗、智取生辰纲都是和宋江有关的情节。
C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主人公祥子老实,健壮,坚忍,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自己能养活自己,不受车厂老板盘剥。
D .《红岩》这部小说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重庆地下党人的英勇斗争故事,刻画了一批意志坚定、形象高大的共产党人形象,如江姐、许云峰等。
(1) tiè 辜 故 顾
(2) 分号(;)
(3) 如果 …… 那么 ……
【解析】( 1 )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 字帖 ” 中的 “ 帖 ” 读作 “tiè” ,意思是:供学习书法的人临摹的范本。
“gū ()负 ” 写作 “ 辜负 ” ,意思是:亏负,使别人或者自己对自己或者别人的希望落空;违背了别人的好意、希望。
“ 自故自 ” 应为 “ 自顾自 ” ,意思是:自己只管自己的事。
( 2 )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用法。句中 “ 老师们坚守三尺讲台,燃烧激情,挥洒汗水 ”“ 学生们展开青春双翼,放飞希望,追逐梦想 ” 是并列的分句,分句之间用分号。
( 3 )
本题考查关联词运用。 “ 一名少年是一颗星 ”“ 璀璨的星群就是心与心的相拥 ” 是假设关系,用 “ 如果 …… 那么 ……” 连接恰当。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岁月自故自地镌刻着年轮, 2022年催促着我们再出发。又是一年毕业季,这是青春夺目的幻化,这是芳华淡雅的绽放,这是人生最热烈的礼赞。难忘课上的交流,难忘课间的互动。记得住临摹的字 帖 ,记得住哼唱的旋律。老师们坚守三尺讲台,燃烧激情,挥洒汗水 □学生们展开青春双翼,放飞希望,追逐梦想。
( )一名少年是一颗星,( )璀璨的星群就是心与心的相拥。即使还未长大,也不会 gū ( )负天空,也要闪耀属于自己的、更属于世界的光芒。
(1) 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按所给拼音写出汉字,找出并改正文中错别字。
字帖 __________ gū__________ 负 __________ 改成 __________
(2) 文中 □ 处应该填写的标点是 _________ 。
(3) 文中括号内应该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_________ 。
杨花落尽子规啼 暂凭杯酒长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窈窕淑女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详解】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 “ 剪、溅、窈窕、淑、婵娟 ” 等字词容易写错。
经典诗词默写填空。
①____________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 今日听君歌一曲, __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③____________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④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 ____________ 。(《木兰诗》)
⑤____________ ,寤寐求之。(《诗经 • 关雎》)
⑥ 而现在 /____________/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⑦ 苏轼在《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了对天下离别之人美好祝愿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1)D
(2) 示例一: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既表现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又体现了作者的宽阔胸襟。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感情,给友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示例二: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表面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 “ 我 ” ,实则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
【详解】( 1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一个 “ 望 ” 字,即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五津),充满深情厚意。本项说法错误;
B.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不是送别友人的诗。本项中 “ 都是送别友人的诗 ” 说法错误;
C. 《渡荆门送别》颔联中 “ 随 ”“ 入 ” 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 江入大荒流 ” 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豪情万丈,胸襟开阔。本项中 “ 流露了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 ” 理解错误;
故选 D 。
(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情感的理解。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赏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 望 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 随 平野尽,江 入 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
A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诗人用一个 “ 望 ” 字,即把目标从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移向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充满深情厚意。
B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渡荆门送别》都是送别友人的诗,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C .《渡荆门送别》颔联中 “ 随 ”“ 入 ” 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这首诗流露出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之情。
D .《渡荆门送别》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2) 两首诗中画线的 a 、 b 两处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范进
【详解】根据《儒林外史》第七回《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原文: “ 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 :‘ 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 :“ 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 ” 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 :“ 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 ”’ 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又道 :‘ 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 ’ 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 :‘ 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 可知,范进连苏轼是谁都不知道。
《儒林外史》中的 __________ ,被吹捧为能作 “ 天地间之至文 ” ,竟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谁都不知道。(填人名)
示例:留住美好,展望未来 11 .示例:
邀请函
尊敬的校长:
您好!
我是九年一班的班长。我班定于 6 月 29 日下午 3 点在本班教室召开班会,同学们邀请您拨冗参加,我们期待您的光临。
九年一班
2022.6.20
12 .示例:回首往事,师生情,同窗谊,温暖了生命。感谢母校,你为梦想插上翅膀,你是我永远的港湾!
【解析】 10 .本题考查拟写主题语。根据 “ 离情别绪涌上心头 ”“ 毕业在即 ” 等语句的提示可知,这次主题班会的主要内容是:回想美好的初中生活,畅想美好明天。且题干要求:限 8 个字以内,据此,可以用 “ 留住美好,展望未来 ” 作为主题语。
11 .本题考查拟写邀请函。写邀请函,特别注意格式,表达时要注意把握邀请函的要素,要有邀请缘由、时间、地点等,把这些主要要素表达清楚,同时要注意语言表达要得体。
注意:正文中间写文体 “ 邀请函 ” ,然后正文第一行定格写称呼,再提行空两格写问候语,再提行空两格写清楚邀请缘由、事件(召开班会)、时间( 6 月 29 日下午 3 点),地点(本班教室)等,然后提出邀请意愿,如 “ 我们期待您的光临 ” 等,最后,在右下角落款,写上邀请人和时间。
12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由题可知:班会结束时,写一段话,表达对母校的感激之情。注意体现 “ 感激 ” 之情,语句优美、精炼,表达清晰得体,限 30 字以内。
示例:母校,您是我成长的摇篮、学习的园地,感谢您为我梦想的起航!
综合实践与口语交际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老师们早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当熟悉的音乐响起,离情别绪涌上心头。
请你参加以下活动。(活动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10 .初中的成长虽略显青涩,但纯洁无瑕。毕业在即,班委会决定召开班会,请拟写一则班会主题语。(限 8 个字以内)
11 .你所在的九年一班,定于 6 月 29 日下午 3 点在本班教室召开班会,同学们打算邀请校长参加。请补全邀请函。
12 .班会结束时,请你写一段话,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之情。(限 30 字以内)
同 “ 避 ” ,躲避 已经 14 .( 1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2 )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15 .远来相视 / 子令吾去 / 败义以求生 16 .【甲】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或 “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乙】 “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 17 .( 1 )示例:文天祥宁死不向元军投降;苏武被扣于匈奴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史可法宁死不向清军投降,甘愿处死;谭嗣同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为变法流血牺牲 …… (写出一个即可)
( 2 )示例:在危难关头,当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受到损害时,作为国人要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异:在和平时期,每个人都要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付出不求回报,无私奉献,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解析】 13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 1 ) “ 故患有所不辟也 ” 的句意是: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辟:同 “ 避 ” ,躲避。
( 2 ) “ 贼既至 ” 的句意是:贼人已经来到。既:已经。
14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 “ 信、达、雅 ” 。
( 1 )句中的 “ 非独(不仅)、是心(这种心)、皆(全,都)、耳(罢了) ” 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 2 )句中的 “ 遂(于是,就)、还(回)、获全(获得保全) ” 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5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语句 “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 的意思是:(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 “ 远来相视 ” 省略了主语 “ 荀巨伯 ” ,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远来相视 / 子令吾去 / 败义以求生。
16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语句作答。【乙】文叙写荀巨伯大老远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了战乱。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文章中 “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 体现荀巨伯是个 “ 贤者 ” 。荀巨伯的行为也符合【甲】文所说的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和 “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所说的 “ 贤者 ” 的标准。
17 .开放性试题。
( 1 )从积累的中华民族历史上仁人志士的 “ 舍生取义 ” 的事迹概括作答。如:文天祥被无军俘虏后,宁死不屈,拒绝降元;闻一多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等,答案是多元的。
( 2 ) “ 舍生取义 ” 意思是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但当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受到损害时,我们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正义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做到无私奉献,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能从维护正义而不怕牺牲有角度来谈理解即可。答案为唯一。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 “ 义 ” );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 “ 不义 ”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 “ 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 ” 荀巨伯说: “ 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 这时胡人已经到了,问荀巨伯说: “ 大军一到,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 ” 荀巨伯回答说: “ 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 ” 胡兵听后相互议论说到: “ 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 ” 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 辟 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其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 “ 吾今死矣,子可去! ” 巨伯曰: “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岂荀巨伯所行邪? ” 贼 既 至,谓巨伯曰: “ 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 巨伯曰: “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 贼相谓曰: “ 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3 .请你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 1 )故患有所不 辟 也 ( ) ( 2 )贼 既 至 ( )
14 .请你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2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5 .请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16 .荀巨伯可称为甲文中的 “ 贤者 ” ,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句原文,加以证明。
17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 “ 舍生取义 ” 奉为人生准则,请你举出一个事例。在今天,你是如何理解 “ 舍生取义 ” 的呢?
交代了文章的说明对象;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老虎的说明。 19 .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世界上现存老虎数量之少,野生老虎数量少之又少,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警示作用。 20 .不能去掉。因为 “ 几乎 ” 表示非常接近,不是全部;如果去掉,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1 .示例: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非法贩卖量上升;人类与老虎争夺栖息地;动物资源不足;没有足够的水源;没有足够的林木和丰草等。
【解析】 18 .考查标题的作用。一般来说,在内容上,有点明说明对象,交代对象的 xx 特征揭示说明内容的作用。在表达上,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若引用古诗文往往增添文学色彩等。文章以 “ 《邮票上的老虎为何 ‘ 不开心 ’ 》 ” 为标题,首先用 “ 老虎 ” 交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 为何 ‘ 不开心 ’”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运用问句的形式,生动形象,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同时引出下文对老虎的具体说明。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9 .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第 ⑥ 段画线句子将 “ 野生老虎的数量 ” 和 “ 圈养老虎的数量 ” 进行比较,并用 “3900 只 ”“12574 只 ” 两个数字,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世界上现存老虎数量之少,野生老虎数量更少的情况,使文章说明更有说服力。
20 .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题格式: ① 说明词语的意思, ② 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 / 生动形象 / 地说明了事物 …… 的特征 / 事理, ③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文章第 ⑫ 段中 “20 世纪 50 年代,东北大规模的拓荒,导致野生东北虎向俄罗斯地区不断迁移,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野生东北虎在我国几乎销声匿迹 ” 中的 “ 几乎 ” 是程度副词,表示非常接近,差不多的意思,但不是全部,意思是说野生东北虎差不多要消失的状态;若去掉,就变成到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野生东北虎全部销声匿迹,这与客观事实不符; “ 几乎 ” 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①近日,中国邮政发行了《壬寅年》特种邮票,一套2枚,分别为国运昌隆、虎蕴吉祥。不过,被誉为 “ 兽中之王 ” 和被视为勇猛与力量象征的老虎,在邮票中似乎并不开心。
②第一张邮票上的老虎眉头紧锁,略显忧愁。第二张邮票上的老虎妈妈,带着两只崽崽也不开心,大虎没有虎威,小虎没有灵动。
③作者回应称,画中老虎突破了动物属性,做了拟人化处理。既如此,说明邮票中的老虎的确体现了与人相同的情感,表现出某种喜怒哀乐。
④即便老虎的悲喜与人不一样,但不可否认,作为食肉动物中的佼佼者,老虎也有复杂的心理活动,当然存在喜、怒、忧、惧等情感,并在表情、行为上体现出来。
⑤不过,有画家比较准确的一个评价是这套邮票中的老虎确实有些胆怯,没有体现出山林之王的野性。
⑥事实上,这可能是作者对现实中老虎境况的真实反映。 世界自然基金会估计, 2020年全球仅存野生老虎约3900只。这个数字是否准确,需要老虎生态学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另一个统计显示,全球圈养的老虎数量约12574只,表明野生老虎的数量显然不如圈养老虎的数量多,这也表明人们现在很难看到野生老虎。
⑦艺术是现实和生活的反映,当野生老虎难以观察和研究时,只能由圈养老虎代替,通过对圈养老虎的观察,画出的虎或多或少会失去野生老虎的威风凛凛,因此《壬寅年》虎年特种邮票是对现实状况下老虎的真实描画。
⑧联合国发布的《2020年全球野生物种犯罪报告》指出,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的非法贩卖量正在上升。
⑨人类与老虎争夺栖息地同样造成老虎的生存危机。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统计,如今30%至40%的老虎生活在保护区之外。
⑩老虎的栖息地必须具备三项基本条件:有足够的动物资源,供它们猎食;有足够的水源,供它们热时洗浴和饱食之后饮用;有足够的林木和丰草,供它们隐藏。
⑪成年虎过着独居生活,它们的领地意识强,一山不容二虎。尽管老虎活动范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猎物的丰富程度,可是一只雌虎一般需要20平方千米的领地,雄性虎的领地则大得多,为60至100平方千米。每只雄性虎的领地,往往要与数只雌性虎的领地重叠,才能获得大范围的潜在配偶。现在不只是老虎的栖息地缩小,各个老虎栖息地之间的走廊,也经常会受到道路等设施的威胁。
⑫20世纪50年代,东北大规模的拓荒,导致野生东北虎向俄罗斯地区不断迁移,到了20世纪90年代,野生东北虎在我国 几乎 销声匿迹。
⑬当然,经过多年的保护,中国境内的野生东北虎数量已有20至30只。如何让人与老虎和谐共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⑭2006年,吉林省出台的《野生动物损害人身财产的补偿办法》,有利于缓解人虎之间的矛盾,并提升了当地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⑮2020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发布的《人虎冲突应对社区指南》,找出了降低人虎冲突的种种方法,如怎样避免与老虎相遇,应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以及危急时刻如何科学处理等。
⑯《壬寅年》虎年特种邮票,进一步向人们传递了保护老虎的信息,可以避免老虎陷入极危状态。未来如果野生老虎的境遇改变,或许在下一个虎年(2034年),在邮票或画作中,人们有可能看到极具王者风范的虎虎生威的老虎。
18 .文章为什么以 “ 邮票上的老虎为何 ‘ 不开心 ’” 为题?
19 .请简要分析选文第 ⑥ 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20 .选文第 ⑫ 段中 “ 几乎 ” 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1 .请结合全文,回答野生老虎减少的原因。
考查对文章内容梳理和分析概括能力。阅读文章,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语句概括作答。
从文章第 ⑧ 段 “ 联合国发布的《 2020 年全球野生物种犯罪报告》指出,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的非法贩卖量正在上升 ” 可概括为: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非法贩卖量上升;
从文章第 ⑨ 段 “ 人类与老虎争夺栖息地同样造成老虎的生存危机 ” 可概括为:人类与老虎争夺栖息地;
从第 ⑩ 段 “ 老虎的栖息地必须具备三项基本条件:有足够的动物资源,供它们猎食;有足够的水源,供它们热时洗浴和饱食之后饮用;有足够的林木和丰草,供它们隐藏 ” 可概括为:没有足够的动物资源供它们猎食;没有有足够的水源供它们饮用;没有足够的林木和丰草供它们隐藏;
从第 ⑪ 段 “ 现在不只是老虎的栖息地缩小,各个老虎栖息地之间的走廊,也经常会受到道路等设施的威胁 ” 可以概括为:老虎的栖息地缩小并受到侵占;
据此概括作答。
【甲】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曰: “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 “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出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 “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 孰为汝多知乎? ”
【乙】
王丹麓病起畏寒,每当雪夕,闭户谨风。时幼子小能五岁,坐著膝上,曰: “ 大人寒,故畏风,抑 ① 知风亦畏寒。 ” 王问故,答曰: “ 风不畏寒,何由喜扑人怀? ”
王丹麓座客常满。有客谓孔子无须,众诘其说。客曰: “ 本 ② 《孔丛子》,子思 ③ 告齐君曰: ‘先君生无须眉,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 故知今像多须,误也。 ” 时丹麓子鼎六岁,在侧应声曰: “ 然则孔子亦无眉耶? ” 客语塞。
【注】 ① 抑:则,就。 ② 本:根据。 ③ 子思:孔子的孙子。
2 .【甲】【乙】两文提到的孔子是 _________ 学派的创始者。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 1 )及其日中如探 汤 ( ) ( 2 )孔子不能 决 也 ( )
4 .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所以知道现今画像上的孔子有很多胡须,是不对的。
B .所以知道现今像孔子一样的人有很多胡须,是不对的。
C .所以知道现今画像上的孔子有很多胡须,是受人误导。
D .所以知道现今像孔子一样的人有很多胡须,是受人误导。
5 .【甲】文中孔子因 “______________” 而 “ 问其故 ” ;【乙】文中王丹麓因幼子小能说 “_____________” 而 “ 问故 ” 。
6 .【甲】文中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 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乙】文中王丹麓的儿子鼎说 “ 然则孔子亦无眉耶 ” 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 。
7 .【甲】【乙】两文中的孩子都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⑴____________ ; ⑵_____________ 。
儒家 3 . 热水 判断 4 . A 5 . 见两小儿辩斗 抑知风亦畏寒 6 . 太阳早晨和中午距离人的远近 驳斥客人仅凭书中语句就判断孔子没有胡须的观点 7 . 不能一味听信权威,要自己亲身验证; 要多角度看待事物。
【解析】 2 .本小题考查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 551 年 - 公元前 479 年),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3 .本小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
( 1 )句意:等到中午候就像在热水中一样。汤:热水,注意这里是古今异义;
( 2 )句意:孔子也不能够判断。决:判断。
4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在对语句进行翻译时,要注意具体字词的含义,尤其是古今异义的字词,不要混淆。
注意 “ 故 ” 是 “ 所以 ” 的意思, “ 像 ” 在画线句中指的是孔子的画像, “ 误 ” 表示错误,不正确。整个画线句的意思为 “ 所以知道现在画像上的孔子有很多胡须,是不正确的 ” ;
故选 A 。
5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提炼。
第 ① 空:由甲文当中 “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 可知,孔子在东游过程中,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所以上前询问原因,故填 “ 见两小儿辩斗 ” ;
第 ② 空:由乙文 “ 大人寒,故畏风,抑知风亦畏寒。 ” 可知,王丹麓询问原因是因为幼子小能说了让人觉得新奇的话 “ 大概可以知道风也是怕冷的 ” ,故填 “ 抑知风亦畏寒 ” 。
6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 ① 空:由甲文中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可知,孔子遇到的两个小孩争论的关键词是 “ 日始 ”“ 日初 ”“ 日中 ”“ 远 ”“ 近 ” ,可以知道他们在围绕太阳在一天当中距离人的 “ 远 ” 和 “ 近 ” 进行争论,故可以填写 “ 太阳在一天中距离人的远近 ” ;
第 ② 空:由乙文 “ 有客谓孔子无须 ”“ 先君生无须眉,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故知今像多须,误也 ” 可知,有客人根据子思的话得出 “ 故知今像多须,误也 ” 的结论,是对子思话的断章取义。王丹麓的儿子鼎说 “ 然则孔子亦无眉耶 ” ,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反驳客人的结论,强调客人的话没有道理。
7 .本文考察文章主旨内涵的理解。
第 ① 空:由甲文 “ 孰为汝多知乎? ” 可知,两个小孩在各自说完自己的看法理由后去询问孔子,孔子也不能够为他们解答,然后质疑孔子的智慧。两个小孩不迷信孔子的知识经验,而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见解,各自陈述了自己的道理,可以知道启示是 “ 不能一味听信权威,要自己去亲身体验,用自己的观察来论证 ” ;
第 ② 空:由乙文 “ 大人寒,故畏风,抑知风亦畏寒 ”“ 然则孔子亦无眉耶?客语塞 ” 可知,王丹麓的儿子王能、王鼎看待事物的角度与父亲、客人都不一样。王能认为风专门往人怀里钻,是因为风也怕冷。这样的见解显得格外新奇。王鼎诘问客人 “ 难道孔子连眉毛也没有吗? ” 这样的见解比起客人断章取义的见解更有道理。因而可以填写 “ 多角度地看待事物 ” 的启示。
【点睛】【参考译文】【甲】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个小孩儿说: “ 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 “ 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
另一个小孩儿说: “ 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儿笑着说: “ 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
【乙】王丹麓旧病复发十分怕冷,每当到了下雪的时候,都要紧闭门窗防止风吹进来。当时他的小儿子王能才五岁,坐在王丹麓的腿上,说: “ 父亲怕冷,所以也怕风,就知道风也怕冷。 ” 王丹麓问他原因,王能回答说: “ 风不怕冷的话,为什么也喜欢往人怀里扑呢? ”
王丹麓家中经常客人满座。有客人认为孔子没有胡须,大家都询问他这样认为的理由。那位客人回答说: “ 根据《孔丛子》中的话,子思告诉齐军说: ‘ 孔子天生就没有胡须和眉毛,天下的王侯并不因为这个减损对他的敬意。 ’ 所以知道现今画像上的孔子有很多胡须,是不对的。 ” 当时王丹麓的儿子王鼎才六岁,在一旁回答说: “ 那么孔子连眉毛也没有了? ” 那位客人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了。
查看答案
单次付费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单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无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