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老舍的父子情》,完成下面小题。
老舍的父子情
舒乙
① 父爱如山,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仍然令我泪流 。
②我的父亲,既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慈父,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他是个新旧时代交替之际的人,所以他比较复杂,当然也是个复杂的父亲。
③我的第一个记忆是一岁多有的。那是在青岛,门外来了个老道,对我父亲说, 14 号那天,往小胖子(我当时比较胖)左手腕上系一圈红线就可以消灾,我当时吓得哇哇大哭,父亲却听从了老道的安排。他说: “ 二看小胖子手腕的红线,我觉得比写二本伟大的作品还骄傲。 ”
④父亲在后来写的幽默小文中,多次提到他的一女一儿 “ 均 狡猾 可喜 ” :他常常要当马当牛,在地上爬来爬去,还要学牛叫,小胖子常常下令让他 “ 开步走 ” ,可是永远不喊 “ 立正 ” ,走起来没完。无数个刚想起来的好词好句就在这些 “ 命令 ” 中飞到了九霄云外,所以至今也没有成为伟大的莎士比亚。
⑤在我两岁零三个月的时候,父亲南下武汉加入抗战洪流。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 8 岁。见头一面时,我觉得父亲很苍老,他刚割完阑尾,腰直不起来,我怯生生地喊了他一声 “ 爸 ” ,他抬起一只手臂,摸摸我的头,叫我 “ 小乙 ” 。我发现,在家里他很严肃,并不和孩子随便说笑,也没有什么特别亲昵的动作。他当时严重贫血,整天抱怨头昏,但还是天天离不开书桌,写《四世同堂》。
⑥当朋友来看他的时候,他的话才多了起来,变得非常健谈,往往一张嘴就是一串笑话,逗得大家前仰后合。我总是静静地在一旁听,也免不了跟着傻笑,父亲从不赶我走,还常常指着我亲切地叫我 “ 傻小子 ” 。他对我的功课和成绩毫无兴趣,一次也没问过,也没辅导过,完全不放在心上。他十分欣赏我对画画有兴趣,对刻图章有兴趣,对收集邮票有兴趣,他知道我上五年级时被选为小学学生会主席时,禁不住大笑起来,以为是件很可乐的事,而且还是那句评语:这傻小子!
⑦他很爱带我去访朋友,坐茶馆,上澡堂子,走在路上,总是他拄着手杖在前面,我紧紧地跟在后面,他从不拉我的手,也不和我说话。后来他去了美国。
⑧ 15 岁时,他从美国回来,给我带回来的礼物是一盒矿石标本,里面有二十多块可爱的小石头,闪着各种异样的光彩,每一块都有学名,还有简单的说明。他见到我,不再叫 “ 小乙 ” ,而是称呼 “ 舒乙 ” ,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好像彼此是朋友一样。握着他伸过来的手,我的心充满了惊奇,顿时感到自己长大了,不再是他的小小的 “ 傻小子 ” 了。
⑨高中毕业后,我通过了留学苏联的考试,父亲很高兴。他三次到苏联去,都要专程到列宁格勒来看我。他很少给我写信,但是常常得意地对朋友们说: “ 儿子是学理工的,学的是木头里炼酒精! ”
⑩对我的恋爱婚事,父亲表示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婚礼当天,他请了两桌客,招待亲家和老友,他还送给我们一幅亲笔写的大条幅,红纸上八个大字: “ 勤俭持家,健康是福 ” 。可惜,后来条幅遭到了意外破坏,残破不堪,但却是我最珍贵的宝贝。
⑪父亲死后,我一个人曾在太平湖畔陪他度过一个夜晚。那夜,______。
⑫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
(选自《笔墨华夏》,有删改)
11 .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称老舍是一个 “ 复杂 ” 的父亲?
12 .文章第 ④ 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3 .文章结尾句 “ 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 ,请简要分析。
14 .结合语境,依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词句
( 1 )多次提到他的一女一儿 “ 均 狡猾 可喜 ” :他常常要当马当牛,在地上爬来爬去,还要学牛叫。(从词语运用角度)
( 2 )父爱如山,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仍然令我泪流。(从修辞角度)
15 .结合选文内容,在第 ⑪ 段横线处补充恰当的景物描写。
16 .阅读《骆驼祥子》选段,比较选段和本文的语言风格有何异同。
他们的车破,所以只能从清晨转到午后三四点钟,拉出 “ 车份儿 ” 和自己的嚼谷 ……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儿了。天天用不着为 “ 车份儿 ” 着急,拉多少,钱都是自己的,他的希望更大了。
(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老舍,既不是典型的慈父,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所以是个复杂的父亲。 “ 我 ” 跟父亲出门, “ 他从不拉我的手,也不和我说话 ” ,说明老舍不是 “ 典型的慈父 ” ;然而父亲常常指着我不无亲切地叫我 “ 傻小子 ” ,慈爱之情又见笔端,说明老舍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第 ④ 段采用了插叙的手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 , 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 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12 .第 ④ 段采用了插叙的手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13 . “ 悲伤 ” 是因为父亲去世了,难免悲痛; “ 幸运 ” 是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位学识渊博,严厉而又不失慈爱的伟大的父亲。 14 .( 1 ) “ 狡猾 ” 一词贬义褒用,在这里是 “ 聪明 ” 的意思,表达了老舍对子女的喜爱之情。
( 2 )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爱比作一座山,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 15 .晚风呜咽叹息,盘旋在我的周围,似窸窸窣窣的薄纱,小心翼翼的不愿扰人清静。 16 .相同点:语言平实朴素,饱含感情。
不同点:《老舍的父子情》中完全属于书面表达,未运用俗语和方言。《骆驼祥子》中北京方言俗语数不胜数,这种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的文字,极富有市井色彩,充满通俗的趣味。
【解析】 11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通过第 ⑦ 段中 “ 他很爱带我去访朋友,坐茶馆,上澡堂子,走在路上,总是他拄着手杖在前面,我紧紧地跟在后面,他从不拉我的手,也不和我说话 ” 的内容可知, “ 我 ” 跟父亲出门, “ 他从不拉我的手,也不和我说话 ” ,说明老舍不是 “ 典型的慈父 ” ;
通过第 ⑧ 段中 “15 岁时,他从美国回来,给我带回来的礼物是一盒矿石标本,里面有二十多块可爱的小石头,闪着各种异样的光彩,每一块都有学名,还有简单的说明。他见到我,不再叫 ‘ 小乙 ’ ,而是称呼 ‘ 舒乙 ’ ,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好像彼此是朋友一样。握着他伸过来的手,我的心充满了惊奇,顿时感到自己长大了,不再是他的小小的 ‘ 傻小子 ’ 了 ” 的内容可知, “ 我 ” 十五岁再见到父亲时,他和 “ 我 ” 握手,称呼 “ 我 ” 的大名 “ 舒乙 ” ,采取了一种大人对大人的平等态度,从中可看出父亲的严厉;
通过第 ⑥ 段中 “ 当朋友来看他的时候,他的话才多了起来,变得非常健谈,往往一张嘴就是一串笑话,逗得大家前仰后合。我总是静静地在一旁听,也免不了跟着傻笑,父亲从不赶我走,还常常指着我亲切地叫我 ‘ 傻小子 ’” 的内容可知,父亲常常亲切地叫我 “ 傻小子 ” ,又表现出慈爱之情,说明老舍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从以上分析中,可看出老舍是个 “ 复杂 ” 的父亲。
12 .考查对记叙顺序的理解和作用分析。解答时,首先根据段落内容判断记叙顺序再结合上下文和主旨分析其作用。
通过第 ④ 段中 “ 父亲在后来写的幽默小文中,多次提到他的一女一儿 ‘ 均狡猾可喜 ’ :他常常要当马当牛,在地上爬来爬去,还要学牛叫,小胖子常常下令让他 ‘ 开步走 ’ ,可是永远不喊 ‘ 立正 ’ ,走起来没完。无数个刚想起来的好词好句就在这些 ‘ 命令 ’ 中飞到了九霄云外,所以至今也没有成为伟大的莎士比亚 ” 的内容可知,采用了插叙的记叙手法。根据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对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联系第 ⑤ 段中 “ 在我两岁零三个月的时候,父亲南下武汉加入抗战洪流。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 8 岁。见头一面时,我觉得父亲很苍老,他刚割完阑尾,腰直不起来,我怯生生地喊了他一声 ‘ 爸 ’ ,他抬起一只手臂,摸摸我的头,叫我 ‘ 小乙 ’ 。我发现,在家里他很严肃,并不和孩子随便说笑,也没有什么特别亲昵的动作 ” 的内容可知,为下文做了铺垫,丰富了文章内容。
13 .考查对文章结尾的理解和作用分析。解答时,围绕句中 “ 悲伤 ”“ 幸运 ” 来进行分析即可。
联系第 ⑪ 段中 “ 父亲死后,我一个人曾在太平湖畔陪他度过一个夜晚 ” 的内容可知, “ 悲伤 ” 是指我因父亲去世而感到悲痛伤心;
联系通过第 ⑦ 段中 “ 他很爱带我去访朋友,坐茶馆,上澡堂子,走在路上,总是他拄着手杖在前面,我紧紧地跟在后面,他从不拉我的手,也不和我说话 ” ,第 ⑧ 段中 “15 岁时,他从美国回来,给我带回来的礼物是一盒矿石标本,里面有二十多块可爱的小石头,闪着各种异样的光彩,每一块都有学名,还有简单的说明。他见到我,不再叫 ‘ 小乙 ’ ,而是称呼 ‘ 舒乙 ’ ,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好像彼此是朋友一样。握着他伸过来的手,我的心充满了惊奇,顿时感到自己长大了,不再是他的小小的 ‘ 傻小子 ’ 了 ” ,第 ⑥ 段中 “ 当朋友来看他的时候,他的话才多了起来,变得非常健谈,往往一张嘴就是一串笑话,逗得大家前仰后合。我总是静静地在一旁听,也免不了跟着傻笑,父亲从不赶我走,还常常指着我亲切地叫我 ‘ 傻小子 ’” 的内容可知, “ 我 ” 为拥有这样一位严厉而又不失慈爱的父亲感到幸运,表达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14 .( 1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解答时,首先分析词语本义,再结合句子内容和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狡猾,指诡诈不可信,狡诈刁钻。联系句中 “ 他常常要当马当牛,在地上爬来爬去,还要学牛叫 ” 的内容可知, “ 狡猾 ” 一词贬义褒用,在这里是 “ 聪明 ” 的意思,表达了老舍对子女顽劣的无可奈何和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 2 )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作用分析。解答时,首先结合句子内容,判断采用何种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根据句中 “ 父爱如山 ” 的内容可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 父爱 ” 比喻为 “ 山 ” ,突出了 “ 父爱 ” 沉甸甸的分量,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15 .考查对环境描写的理解和补写能力。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1 、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 、渲染气氛; 3 、烘托人物心情; 4 、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解答时,根据上下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就所处地点进行合理的描写即可。
通过第 ⑪ 段中 “ 父亲死后,我一个人曾在太平湖畔陪他度过一个夜晚 ” 和第 ⑫ 段中 “ 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 ” 的内容可知,作者心情低落,哀伤,把握这种感情基调进行描写即可。
示例:月牙在云里缓缓移动,偶尔从云隙投下几缕冰凉的银光,洒在我的身上。
16 .考查对比阅读能力和语言风格的把握。解答时,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和选文材料,揣摩其语言风格的异同。
相同点:通过第 ① 段中 “ 父爱如山,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仍然令我泪流 ” ,第 ⑪ 段中 “ 父亲死后,我一个人曾在太平湖畔陪他度过一个夜晚 ” ,第 ⑫ 段中 “ 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 ” 的内容,联系《骆驼祥子》选文中 “ 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儿了。天天用不着为 ‘ 车份儿 ’ 着急,拉多少,钱都是自己的,他的希望更大了 ” 的内容可知,两文都语言质朴,饱含深情;
不同点:
联系文章中第 ⑦ 段 “ 他很爱带我去访朋友,坐茶馆,上澡堂子,走在路上,总是他拄着手杖在前面,我紧紧地跟在后面,他从不拉我的手,也不和我说话 ” ,第 ⑧ 段 “15 岁时,他从美国回来,给我带回来的礼物是一盒矿石标本,里面有二十多块可爱的小石头,闪着各种异样的光彩,每一块都有学名,还有简单的说明。他见到我,不再叫 ‘ 小乙 ’ ,而是称呼 ‘ 舒乙 ’ ,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好像彼此是朋友一样。握着他伸过来的手,我的心充满了惊奇,顿时感到自己长大了,不再是他的小小的 ‘ 傻小子 ’ 了 ” ,第 ⑥ 段 “ 当朋友来看他的时候,他的话才多了起来,变得非常健谈,往往一张嘴就是一串笑话,逗得大家前仰后合。我总是静静地在一旁听,也免不了跟着傻笑,父亲从不赶我走,还常常指着我亲切地叫我 ‘ 傻小子 ’” 的内容可知,本文在叙述时没有运用方言和俗语,完全采用了书面化的表达。
联系《骆驼祥子》选文中 “ 他们的车破,所以只能从清晨转到午后三四点钟,拉出 ‘ 车份儿 ’ 和自己的嚼谷 …… 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儿了。天天用不着为 ‘ 车份儿 ’ 着急,拉多少,钱都是自己的,他的希望更大了 ” 的内容可知,《骆驼祥子》多用口语化表达,如 “ 车份儿 ” ,指指租人力车、三轮车等拉客的人付给车主的租金; “ 嚼谷 ” ,指生活的开支、费用。充满了 “ 京味儿 ” ,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
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
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
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
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
答题有三步:
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
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
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
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