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窃蜜
龙章辉
天黑时分,父亲敲敲窗棂,悄声说:走吧。快乐的时刻终于来临,我雀跃而出,随父亲走进越来越浓的夜色中。
上午,在田间劳作的父亲听到了一阵细微的嗡嗡声,循声寻望,发现田边的刺蓬上有几只蜜蜂盘旋。那是一丛衍生了多年的刺蓬,嫩青的刺叶上,一茬小花刚刚绽蕾。几只蜜蜂就绕着那些花蕾,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地旋飞。
沉闷的空气顿时渗入了一丝甜蜜,劳作也变得轻快起来。
怎么会有这么多蜜蜂呢?父亲屏息静气,顺着蜜蜂的踪迹慢慢寻去。他在刺蓬下面又发现了另外几只蜜蜂;而且,他感到还有更多的蜜蜂正朝这边飞来。
一个秘密赫然揭开——双江河边一处矮矮的柳杈上,无数蜜蜂拥抱成球,嗡嗡嗡嗡地窜动着。显然,这是一窝刚从外地迁来的蜜蜂,行踪未定,不知是要在此定居还是只作短暂停留。父亲抬起头,初春的田野空旷而宁静,人们沉浸于耕作中,没有人注意到蜜蜂的不期而至。片刻的惊喜后,他决定将这窝蜜蜂据为己有,长久地为生活酿蜜。
事不宜迟,父亲赶忙回家,准备蜂箱等物品,并谋划了一个详细的捕捉方案,让我夜里跟他一起去。于是有了开头那一幕。
初春的夜,乍暖还寒。许多声音还在大地里沉睡。我和父亲哆嗦着前行。
不要开手电。父亲说。我想,他大概是怕惊动什么吧。
父亲的诡秘神态让我有了一份做贼的感觉,尽管我们将要向大自然窃取的,是一份甜蜜的生活,不是罪恶。但漫天的繁星仍然引起了我的忧虑,仿佛它们已然察觉到我们的秘密,早就在天空守候着,只待我们伸手,就会满天地喊将起来,将沉睡的大地喊醒。
总算摸到了双江河边。不要开手电!父亲又压低嗓门叮嘱我。他先将手里拿着的一件旧衣服蒙住头部,只露出两只眼睛,再戴上手套。尔后指指柳树上的一团黑影:站远点,开手电,照着那。
橘黄的手电光照射下,父亲慢慢凑近蜂球。也许是寒气逼袭,所有蜜蜂都停止了飞动,抱成一团取暖,丝毫也没有察觉到正在逼近的危险。
父亲伸出手,在蜂堆里细细地扒动……一只蜜蜂飞起来,又一只蜜蜂飞起来,扑向父亲……父亲便凝止不动,待蜂儿安静后再扒。这种做法其实很冒险,因为受惊的蜜蜂一旦发现我们的动机,就会疯狂地蜇咬。
父亲找到了一只长长的大大的蜜蜂——蜂王,他迅速将其塞进事先准备好的火柴盒里——这是捕捉蜜蜂的诀窍,只要捉住蜂王,山高水远,蜂群就会辗转寻来。
蜂球开始松散、躁动。父亲见状,忙喊:熄灯,快跑!我没命地跑起来。耳边嗡嗡响,似有许多蜜蜂追来。
跌跌撞撞不知跑了多久,父亲在身后喊:好了,没事了。回头一看,并无蜜蜂追赶。满天星星安静地眨着眼,谁也没有作声。大自然无遮无拦,毫不设防,让我们进出自如,轻易地得手了。
第二天,几只蜜蜂找到我家仓楼的壁角,与关在蜂箱里的蜂王隔着铁丝窗对视,翘起翅膀爬动,尔后又飞走了。不久,好大一群蜜蜂气势汹汹地朝我家飞来。它们在屋檐上下、窗户边到处翻飞,好像要寻找提走蜂王的黑手。我们关门闭户。任其发泄。后来,大约是以为找不到了,它们便不飞了,齐齐落在蜂箱上。聪明的蜜蜂很快找到了进入蜂箱的窄窄的入口(刚好可以爬进去,庞大的蜂王是出不来的),蓦然发现这里有一个现成的家园,便随遇而安,争先恐后地进进出出,与蜂王相聚。于是,万千只蜜蜂终于在我家安定下来,开始了甜蜜的新生活。
春风渐渐暖了。五颜六色的花,大朵小朵地缀在大地上。蜜蜂们使开始忙碌起来。它们三五成群地飞出家门,栖落在油菜花上,一蹲就是老半天,那样沉醉,那样贪婪,仿佛要从一朵花里吸出一座大海来。
一只只蜜蜂在田野上飞来飞去,使春日的天空越来越浓艳欲滴,充满了下坠的危险——这种情景让父亲窃窃自喜,他有点微醉似的倒背着手,整日在田埂上游走。
哦,这个甜蜜的冒险家,春天的窃蜜者,我相信他的身体早已被蜜汁充满,简直就像一只蜜罐了。
(选自《少年文艺》2009年第5期,有删节)
1.概括“窃蜜”的过程,完成下面的填空。
凑近蜂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来蜂群
2.文章前六段采用了________的顺序,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横线的一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效果如何?
4.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文题“窃蜜”的含义。
1.细细扒动 捉住蜂王
2.倒叙 使文章产生悬念,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更能引人入胜。
3.描写方法: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
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随父亲去“窃蜜”途中的兴奋、紧张而又担心的心理。(意思对即可)
4.既指“我”和父亲“偷来”蜂群之事,又指父亲以他的智慧换取甜蜜的生活。(意思对即可)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
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
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
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
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
答题有三步:
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
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
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
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