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各题。
雪落陕北
梦野
①在陕北,初冬的雪,常伴点小风,轻悠悠的,像含羞的舞者。她们身着素衣,飘飘扬扬,晃晃悠悠,似带着醉意,纵论一方时空。高楼上、窑洞上、庙檐上、树头上、河流上……都飞旋着她们妙美的身影,精灵似的一朵一朵,都不忍落地。
②初冬落雪,谈不上壮观,但极为优雅。走在这样的天气里,谁都会神清气爽。一朵接着一朵,额头的一朵刚化,脸颊的一朵就来,鼻梁的一朵稍停,耳畔的一朵溜走,袖口的一朵飞来,鞋面的一朵就藏。藏了飞了,像个清新剂,眼前都是旋转的镜面,相互抚摸着,融汇着,映照着,原本朴素的世界,一下就敞开了,明清了,飞升了。
③但这样的气温里,雪不会落得太久,落着落着就慢了,落着落着就歇了。人们漫步雪中,耳边都是微轻的“咯吱咯吱”,好似生命叩问大地的回音。
④进入隆冬,天气的眉头锁得更紧,一副零下20摄氏度上下的表情。风总是紧紧地裹着人们奔跑,让人感觉无处躲藏,身上的热气也仿佛抽出了许多。盼着,盼着,大雪总会赶来,每个陕北人都会感受到雪的恩赐,感受到雪的雄阔、壮美。天阴着阴着,脸色越来越沉。雪的脚步近了,近了,窸窸窣窣的,像 ;飘着飘着,体形就大了,像 ;飘着飘着,像 ,呈帘状向大地坠涌。
⑤雪越下越大,宛如手擎巨笔的画王,一笔一笔,把榆林绘成一个紧抱臂膀、跨步东行的雪人。那前倾的头颈是府谷;壮实的躯干是神木、榆阳、佳县、横山、米脂;两条奔跑的腿,一条是子洲、绥德、吴堡、清涧,一条是靖边、定边。雪越下越大,一笔一笔,把延安绘成雄壮的手臂,吴起、志丹、安塞、宝塔、延长、宜君……它们拔山举鼎,将榆林高高托起。
⑥陕北的雪,下着下着,就下出了声势;越下越大,就下出了神采。你看吧,红碱淖的湖面,翻越着年华,好似在奔跑中壮阔;傲雪凌霜的杨家城,挥舞着刀箭戟矛,喊出宋朝,喊出一个个王朝,喊出家国情怀;人头坑上的石峁城,不屈的先民们,扑上皑皑雪山,一副征战的胜姿。雪越下越大,在历史的冰河里,打开“塞上小碑林”红石峡;雪像运动健儿,攀上翘望长城的要塞镇北台,攀上巍巍道观白云山,望见睡梦中的黄河,望见神迹般的大姨谷;登上屹立于大漠的统万城,在赫连勃勃所建的大夏国里尽情逛游。看吧,雪越跑越快,拥抱革命圣地象征的宝塔山,仿佛听到中共中央在延安报时和报警的声音。看吧,越跑越快,跑到壶口,瀑布在龙漕里的凝重吟唱,都融化在大雪里。看吧,看吧!越跑越快,朝仰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人们仿佛看到历代帝王的盛大祭祀。
⑦大地像容器,在无边的容器里,雪帘加深着雪被的厚度。眼前壮美的景象,让人联想《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党中央从陕北清涧渡过黄河东征抗日。 军队 从瓦窑堡出发,途经袁家沟,看着雪花素裹的壮丽河山,感觉朵朵雪花,就是身披银甲的战士,将荡平一个黑暗的旧世界 ……可以说,雪是创作的诱因,是精神的蕴藏,是陕北革命的催化剂,催生出豪迈、信念、光明。
⑧在这样的雪夜里,陕北人会聚在窑洞里、平房中、楼房上,斟满收获的喜酒,和美地畅聊家常,看着电视,玩着手机,吃着陕北特色饭,大烩菜、钱钱饭、油糕粉汤、洋芋擦擦……他们有时会这家走到那家,那家转到这家,人越转越多,情调来了,拉拉二胡,弹弹三弦,吹吹唢呐,也会唱唱酸曲,扭扭秧歌,听听说书,感受民俗风情的妙趣。
⑨雪落陕北,落出万千圣洁,落出一种精神。
(选自 2021年2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 . 文章写了初冬的雪和隆冬的雪,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 . 请把下面三个喻体填入第 ④段横线处,并说说理由。
A.漫天的花瓣 B.飘飞的柳絮 C.撕破的棉絮
填写内容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 (写字母即可)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第 ⑤⑥⑦三段中出现了陕北众多的地名,作用是什么?
4 . 阅读第 ⑧段,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们有时会这家走到那家,那家转到这家,人越转越多,情调来了, 拉拉 二胡, 弹弹 三弦, 吹吹 唢呐,也会 唱唱 酸曲, 扭扭 秧歌, 听听 说书,感受民俗风情的妙趣。
5 . 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段中 “一种精神”的具体内容,并联系生活说说这种精神的当下意义。
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下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初冬的雪:轻悠悠的,优雅,不会落太久,隆冬的雪:雄阔、壮美,有声势,越下越大。
2 . BAC 此句运用排比句式以及比喻的修辞手法,对陕北隆冬雪花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体形就大了”“呈帘状向大地坠涌”分别对应了“柳絮”“花瓣”棉絮”。
3 . 运用了想象的手法,罗列陕北众多的地名,突出了陕北隆冬的雪之大;赞美陕北人民的家国情怀,突出祖国的大好河山;赞美陕北的雪所蕴含的精神 —— 豪迈、信念、光明。
4 . 示例:使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生动地写出了陕北人民的种种生活场景,表现出了陕北民俗风情的妙趣,表达了作者对陕北以及陕北人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 具体内容:要有家国情怀,要有陕北革命中催生的豪迈、信念、光明,要有陕北人民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妙趣。 当下意义:我们在生活中,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更要学习陕北人民在革命年代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以及陕北革命催生出的豪迈、信念和光明。
【解析】
1.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作答时,只需在仔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形容 “初冬的雪”和“隆冬的雪”的词语或短语即可。
如描写初冬的雪的语句。根据第 ①段“初冬的雪,常伴点小风,轻悠悠的,像含羞的舞者”,第②段“初冬落雪,谈不上壮观,但极为优雅”,可括出特点:轻悠悠的,优雅,不会落太久;
描写隆冬的雪的语句,根据第 ④段“每个陕北人都会感受到雪的恩赐,感受到雪的雄阔、壮美”,第⑥段“陕北的雪,下着下着,就下出了声势;越下越大,就下出了神采”,可概括出:雄阔、壮美,有声势,越下越大。
2. 此题考查语句的 衔接与连贯。作答时,需联系上下文。就此题而言,应从修饰语中找出解题的关键。 “飘着飘着,体形就大了”“呈帘状向大地坠涌”说明雪由小到大,越下越大,“花瓣”“柳絮”“棉絮”中,“棉絮”最大;“柳絮”和“花瓣”相比体形大,并与“窸窸窣窣”相对应;而能“呈帘状向大地坠涌”的只能是“棉絮”而非“柳絮”。故而前后顺序是 BAC 。
3. 此题考查对写作手法及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作答时,联系每一段所突出的具体内容即可。第 ⑤⑥⑦ 三段描写出陕北隆冬的雪落在了陕北众多的地方,地方之多,面积之广,与陕北的雪的声势浩大相应,勾连众多的地方,从更广阔的时空写出陕北的雪的声势浩大,赞美了祖国的河山的壮美图景,以及陕北的雪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豪迈、信念、光明。
4. 此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的赏析。赏析重点 词语可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句式等角度人手。就此句而言,加点词语 “拉拉”“弹弹”“吹吹”“唱唱”“扭扭”“听听”,运用众多的叠词,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陕北人民的种种生活场景,具有陕北民俗风情的妙趣,各具特色。几个叠词,构成排比,强烈表达作者对陕北以及陕北人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起来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5. 此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作答时,一方面要结合文章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
第一问,结合文章内容,通过描写陕北隆冬的雪的雄阔、壮美,有声势,又写到革命精神,赞美了 坚韧不拔、拼搏奋斗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豪迈、坚持信念、向往光明、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第 ⑧段描写陕北人民的种种生活场景,可知要有陕北人民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妙趣。
第二问,开放试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大雪下的陕北景色如此壮观,有气势,激发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雪是创作的诱因,是精神的蕴藏,是陕北革命的催化剂,催生出豪迈、信念、光明。我们要学习陕北人民在革命年代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坚韧不拔、敢于拼搏,坚定信念和向往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