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 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 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乙】 陕西因洪水下大石 塞 山涧中, 水遂横流为害。 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 去 ,州县患之。雷简夫为县令,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4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 1 )转转不 已 已 _____ ( 2 )求之下流, 固 颠 固 _____
( 3 )陕西因洪水下大石 塞 山涧中 塞 _____ ( 4 )人力不能 去 去 _____
5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2 )水遂横流为害。
6 .【甲】【乙】两个语段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请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分析其具体表现。
停止 固然 阻塞 移开、搬开、搬离 5 .( 1 )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那石兽。
( 2 )涧水于是四处流溢造成祸患。 6 .【甲】文老河兵的智慧表现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多角度思考问题,从 “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 等文字中看出老河兵了解到石性的坚重,沙性的松浮和水的反冲击力,精准地掌握了三者的相互关系。
【乙】文雷简夫的智慧表现在善于动脑筋,懂得迂回行事,从 “ 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 ” 中看出雷简夫没有直接与巨石硬碰硬,而是另辟蹊径解决了问题。
【解析】 4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 1 )句意:不停地转动。已:停止;
( 2 )句意: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颠倒了(寻找石兽的位置)。固:固然;
( 3 )句意:陕西因洪水冲下巨石,堵塞到山涧中。塞:阻塞;
( 4 )句意:靠人力不能移开。去:移开、搬开、搬离。
5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 1 )如:按照;果:果然;数:几;
( 2 )遂:于是、就;横流:指四处流溢;为:造成;害:祸患。
6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 “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 可知,老河兵依据实际经验得出河中石兽的位置,老河兵综合考虑,准确分析了石、沙、水三者间的关系(了解到石性的坚重,沙性的松浮和水的反冲击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论,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根据【乙】文 “ 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 ”“ 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 ” 可知,巨石像房子一样大,堵塞到山涧中,导致水到处流溢而成为祸患,但是仅凭人力难以将巨石移开,雷简夫没有直接与巨石硬碰硬,而是转换思路(另辟蹊径),在巨石下挖巨石大小的坑穴,将巨石拉入坑穴,平息水患;雷简夫善于动脑,懂得迂回行事,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点睛】【甲】参考译文: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了(寻找石兽的位置);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颠倒了吗? ” 。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那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参考译文:
陕西因洪水冲下巨石,堵塞到山涧中,涧水于是四处流溢造成祸患。巨石有像房子那么大的,靠人力不能移开,州县都为此忧虑。雷简夫为县令,于是让人各在巨石下挖一坑穴,估计坑穴已像巨石那样大,就拉动巨石填入坑穴而窖起来,水患遂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