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靖康时事
邓艾伐蜀,刘禅既降,又敕姜维使降于钟会,将士咸怒,拔刀斫石。魏围燕于中山既久,城中将士皆思出战,至数千人,相率请于燕主,慕容隆言之尤力,为慕容麟沮①之而罢。契丹伐晋连年,晋拒之,每战必胜。其后,杜重威阴谋欲降,命将士出陈于外,士皆踊跃,以为出战,既令解甲,士皆恸哭,声振原野。予顷②修《靖康实录》,窃痛一时之祸,以堂堂大邦,中外之兵数十万,曾不能北向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虎旅云屯,不闻有如蜀、燕、晋之愤哭者。近读《朱新仲诗集》,有《记昔行》一篇,正叙此时事。其中云:“老种③愤死不得战,汝霖④疽⑥发何由痊?”乃知忠义之士,世未尝无之,特时运使然耳。
(节选自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六》)⑥
(注释)①沮:阻止。②顷:近来,不久前。③老种:即北宋末年名将种师道。④汝霖:即北宋名将宗泽。⑤疽:中医指的一种毒疮。⑥《容斋随笔》内容繁富,对宋以前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多有记述与评析。文中的蜀、燕、晋分属三个不同的乱世,分别是三国时期的蜀,五胡十六国时的燕,五代十国时的晋。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将士咸怒____
(2)为慕容麟沮之而罢____
(3)不闻有如蜀____
(4)特时运使然耳____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不能北/向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
B.曾不能北向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
C.曾不能北/向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
D.曾不能北向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契丹伐晋连年,晋拒之,每战必胜。
(2)既令解甲,士皆哭,声振原野。
9.蜀、燕、晋在抵御外侮时发生怎样令人痛心的情况?作者由一系列历史事件引发了怎样的感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6. (1)全,都 (2)被 (3)听说 (4)这,这样
7.D
8.(1)契丹连年攻打后晋,晋人奋起抵抗,每战必胜。
(2)等到杜重成下令放下武器投降,军士都放声痛哭不止,哭声震动原野。
9.将士有心杀敌,却被迫放弃抵抗。世间本有忠义之士,然而时运不佳,导致他们英雄无用武之地。
【解析】
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将士们无不切齿痛恨。咸,全、都。
(2)句意为:结果都被慕容麟所拒绝,只得作罢。为,被。
(3)句意为:没有谁听说过他们之中有人因此而像蜀。闻,听说。
(4)句意为:只是大宋朝的时运不济罢了。然,这、这样。
7.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竟然不能向北方的金国发一箭,俘获一个敌兵,却只是端坐都城,束手待毙!故断句为:曾不能北向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故选D。
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 伐,攻打。之,代词,指契丹。必,一定。(2)既,等到。皆,都。
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又敕姜维使降于钟会”“为慕容麟沮之而罢”“杜重威阴谋欲降,命将士出陈于外,士皆踊跃,以为出战”可知这三国的将士有意杀敌,但无奈统治者一心只想着投降,只能被迫放弃抵抗。根据“乃知忠义之士,世未尝无之,特时运使然耳”可知世间本来是有忠义之士的,但无奈时运不济,导致一腔爱国之情无处依托,虽有杀敌之心,却无用武之地。
【点睛】
译文:
曹魏大将邓艾攻打蜀汉,后主刘禅投降后命令姜维向魏将钟会投降,将士们无不切齿痛恨,以致拔刀斫石。十六国时期,魏国长期围困燕国的中山郡(今河北定县),城中的将士们都渴望出战,纷纷向燕王请战,慕容隆求战心尤切,结果都被慕容麟所拒绝,只得作罢。五代时,契丹人连年攻打后晋,晋人奋起抵抗,每战必胜。后来,元帅杜重威阳谋降敌,命将士们出营列阵,晋军士气高昂,决心与敌人决一死战,及至下令放下武器投降,军士皆恸哭不止,声振原野。我在编纂《 靖康实录》 时,私下里对靖康之难感到万分痛心,大宋朝作为一个堂堂大国,拥兵数十万,竟然不能向北方的金国发一箭,俘获一个敌兵,却只是端坐都城,束手待毙!数十万精兵强将云集京师,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祖国惨遭蹂躏,以致国破家灭,没有谁听说过他们之中有人因此而像蜀、燕、晋的将士那样痛哭流涕的。不久前,我读《朱新仲诗集》 时,看到其中《记昔行》 一诗,正是叙述此事的。诗中说:“老种(指种师道)愤死不得战,汝霖(宗泽字)疽发何由痊?”乃知忠义之士,并不是没有,只是大宋朝的时运不济罢了。